李方恩
拜科技革命所賜,現代人可以運用各種方便的條件去查詢各類知識,了解熱點所在。那么,古人沒有搜索引擎,如果有類似的需求,要怎么辦呢?有辦法,他們可以查詢類書。
中國古代的圖書大體上分成“經史子集”四類。其中,經是指儒家經典,史是指史書,子匯集了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錄的則是文學作品,這種分類方法是從隋朝開始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分類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因為很多知識無法裝到“經史子集”這個體系中。于是,類書就逐漸出現了。
類書類似于我們經常用到的各種工具書,但是它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從內容來看,類書廣泛搜集了各種書籍,內容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類知識,這和今天的百科全書有得一比。其次,類書只是把各種知識匯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評論和批注,也就是“述而不作”,這和百科全書又有不同。最后,從編輯方式來看,類書分門別類地編排了搜集起來的資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詢。這三個特點是類書最突出的特點。
那么,第一部類書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認為,編訂于曹魏年間的《皇覽》是我國第一部類書。《皇覽》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劉劭、王象編輯的,全書分成四十多個部分,一千多卷,八百多萬字。曹丕雅好文章,熱愛文學創作,在創作過程中,他經常要查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國家時,他也希望可以學習先賢明君的事跡。可是,當時并沒有這樣的書籍,這令他感到非常不方便。于是,在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編輯這樣一部書。一直到公元222年,這部書費時三年才編訂完成。根據一些史籍的記載,這部巨著記載了前朝大量治亂興替的事情,還有很多用于詩詞創作的典故辭藻,而且這部書在編輯體例方面的確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說,這部書完全符合類書的三個特點,是嚴格意義上的類書。
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部價值極高的書,大部分都失傳了。好在這部書開了類書編纂的先河,此后各種類書層出不窮,名氣較大的有唐朝的《藝文類聚》、宋朝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到了明朝,一部規模空前的類書《永樂大典》橫空出世。《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永樂大典》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注意,此處沒有之一。
《永樂大典》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下令讓名臣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當時,朱棣告訴他們:“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意思是說,從文字形成以來所有的著作,你們都要把它們分門別類地弄成一部書,不要嫌多。這部書從1403年開始編纂,直到1408年才最后完成。全書一共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中國截止到14世紀時的圖書近8000種,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光輝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從古代各種各樣的類書,再到今天各種各樣的搜索引擎,變化的只是形式,不變的則是人類對各種舊聞新知的好奇心,盡管這種好奇心有時候可能會害死某種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