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先平,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肥東縣,我國當代著名文學家。1997年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03年榮獲國家圖書獎,2010年獲得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提名,以大自然文學創作而享譽國內外,被尊為“大自然文學的開拓者”。他的《云海探奇》( 1980年)、《呦呦鹿鳴》(1981年)、《千鳥谷追蹤》(1985年)、《大熊貓傳奇》(1987年)等系列長篇文學作品,開啟了中國當代大自然文學的序幕,預示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
白改革開放以來,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創作越來越受到讀者的喜愛,日益引起學術界的矚目??v觀其40年的大自然文學研究,雖然涉及不同方向,又受到各種理論方法的影響,但主要表現在大白然文學的興起、定位、特征、主題、創作風格、美學形態、價值、教育意義八個方面。
一、大自然文學的興起
中國自古就有大自然文學,但現代意義上的大自然文學的興起,卻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條件與現實背景。黃書泉認為古代并沒有大自然小說,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也只是準大自然小說,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對全球化與現代性問題認識、討論的深入,特別是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綠色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精神家園意識的增強”[1],真正的中國大自然小說才誕生。唐先田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大白然文學與傳統的大自然文學不同,除時間上的差別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人類、是當代文藝家對自身生存危機認識和反思的結果,是作家、文學家對人類終極關懷的結果”[2]。斑馬另辟蹊徑,從歷史深處尋找原因,他指出劉先平的作品是對20世紀60-70年代“以往模式的更深刻之反思與洞察,那就是注意到了老是鉆營在‘人與人之際的某種歷史惡果,以及注意到了試圖打開‘人與自然之大世界的治本導向和文學策略的另一方向”[3]。大部分研究者都提及20世紀80-90年代國外轟轟烈烈的環保運動以及國內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所帶來的雙重影響,而未注意到“大躍進”時期全民為了大煉鋼鐵而砍伐山林造成的自然災害也是大自然文學興起的背景之一。
二、大自然文學的定位
劉先平白2000年正式舉起大白然文學的旗幟,且擁有多年的大自然文學創作經驗,大家基本認同他是中國現代大自然文學的開拓者,但對于大自然文學的歸屬看法不一。由于劉先平前期作品屬于“大白然探險系列”且有很強的知識性,因此陳伯吹稱之為“科學探險小說”[4]。黃書泉認為,劉先平的小說既是兒童文學,又超越兒童文學,是為了滿足今天兒童的精神需求的新探索,“劉先平將直接反映和描寫大白然與兒童成長主題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完成了從傳統兒童小說到具有大自然文學特性的現代兒童小說的轉變”。吳尚華不太贊同大自然文學的提法,他認為大白然文學只是“當代生態文學書寫的一種獨特形態”[5]。譚旭東對大白然文學的界定有不同看法,早期是兒童文學、動物小說之類,后來又歸入了生態文學,最后確認它是一種獨立的文體形態,這充分反映出大自然文學的文體定位,還有一個逐步接受認知的過程,包括大白然文學與生態文學、白然文學、綠色文學等之間的界限劃分,有待繼續研究。
三、大自然文學的特征
大自然文學的文體特征研究比較充分,基本揭示了劉先平大自然文學的總體風格和面貌。張耀輝是最早全面評價劉先平作品的理論家,他在《安徽兒童文學創作縱橫談》一文中盛贊劉先平的《云海探奇》《呦呦鹿鳴》《千鳥谷追蹤》系列作品,張先生指出劉先平小說有三個特點:一是語言明白曉暢;二是具有知識性、科學性;三是塑造了動物、科學工作者、少年兒童等文學形象,可謂概括準確。王泉根《解讀劉先平和大自然文學》一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由人類中心論到地球中心論的價值取向;直面現實、基于憂患的美學取向;跨文化、跨代際、跨文體的藝術取向。譚旭東總結為三點:一是小說、散文、科學筆記、考察報告等融為一體的跨文體寫作;二是從人本主義到生態主義的藝術立場的轉移;三是由生活到大自然的視野拓展[6]。后來在《大自然文學的特點與價值》文章中又擴展到七個方面:探索姿態、現代觀念、內涵追求、形式創新、審美趣味、文化風格、讀者定位。吳尚華概括為兩點:一是表現原生態的自然,而不是人化的自然;二是通過人對自然的體驗而非想象來展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趙凱歸納為三點:首先在于藝術空間由兒童到成人的開拓;其次是文學觀念由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整體主義的演變;最后是文體上由單一敘事到多元敘事的轉變。韓進從五個方面考察:以大自然為題材,以生態道德為主題,綜合小說、詩歌、散文、童話、故事等為一體的文學樣式,以青少年為主的廣大受眾群體,以現實主義為主的創作風格[7]。湯銳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生態主題;二是擴大青少年認識視野的自然科學知識;三是可讀性極強的故事情節;四是美育效果鮮明的藝術個性和民族風格。這些特點表明:“劉先平先生的長篇系列探險小說融文學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美學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今兒童文學創作健康發展的方向?!盵8]踟總體而言,知識性、科學性是劉先平作品的突出特征,而這一特征的基礎源白劉先平40年的大自然科學探險考察,真實深切的體驗與第一手資料,造就了劉先平作品的厚重底蘊與科學之美。
四、大自然文學的主題
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是大自然文學永恒的主題。這是劉先平著力書寫的部分,也是許多研究的重點。孫迪把劉先平作品的審美屬性歸為自然之美,稱其有三大突破:一是文體的探索;二是大自然本位;三是人與自然的終極關懷。從主題來看,他也認為劉先平的作品以自然為主題,自然在他那里已經不是附屬,而是真正的主體。從本質來看,其作品是真正以兒童為本位,充分信任兒童。作者盛贊劉先平的大自然兒童文學“大膽創新不僅使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能為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與神秘感,使讀者與作者一起欣賞大自然的壯美與奇異,也能一起思考天人合一的審美理念”[9]。劉李娥稱贊劉先平出色的大自然文學寫作:“將描寫自然界與探索孩子心靈的奧秘巧妙地融合,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抒發美好的天性和創造性,流露出人與自然動物的和諧關系。”[10]田媛特別關注劉先平兒童小說中的生態意識。她充分分析了劉先平小說以動物為本體的形象書寫,表達了對自然的贊揚、贊美與崇拜,充分體現自然的智慧和靈性,讓人驚嘆自然造物的美妙。同時,也對人類幾十年來造成的自然環境的惡化進行生態控訴和批判,塑造了一種與人類中心主義相對的生態本體觀,“為生態理念的提倡、生態危機的警醒、生態知識的普及、生態文明的構建做出自己的貢獻”[11]。
五、大自然文學的創作風格
創作風格的形成是一名作家成熟的標志。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學科融合的特點,這也符合自然本身共生共榮的特征。蔣風稱劉先平的文學創作“將兒童情趣、動物生態和科學探險融于一體,以創作風格的獨特而引人注目”[12]。韓進說大自然文學是“以科學探險融為契合點,將紀實與審美相融合,使得他的作品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探險精神與兒童性、生存意識與愛國情愫于一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譚旭東也說:“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雖然經歷了由最初的大自然探險小說到紀實散文的轉變,其最成熟的樣式屬于紀實散文體。但它吸取了多種藝術養分,不但把散文、小說、傳奇故事、探險小說、報告文學等元素吸取進來,還包含了哲學的思考、詩性的關懷與科學的研究,也有多種文學的、文化的、科學的信息交匯。這是一種真正的‘跨文體寫作,‘互文性寫作。”[13]吳瓊從文體、語言、形象、視角四個方面討論了劉先平大自然文學的藝術風格:一是融合了探險小說、紀實散文、傳奇故事、報告文學等不同類型兼收并蓄的文體風格;二是嚴謹樸實又生動有趣的語言風格;三是充滿頑強蓬勃的生命力的動物形象;四是回歸本真的兒童視角。[14]
六、大自然文學的美學形態
陽剛與陰柔是美的兩種基本形態,程虹也提出“自然文學是優美和壯美的聯嫻”[15]。劉先平作品在兼具二美的同時,更多地呈現出一種陽剛之美,也就是康德所謂的生命崇高之美。不管是江曉天提及的“冒險精神”,還是陳浩增所說的“探險精神”,體現的都是陽剛之美。浦漫汀對此有細致分析:“作品通過搏斗、獵殺所展現的生命的光華既有殘忍霸道的一面,又有機智、悲壯的一面,清晰地顯示了生命的可貴與壯美?!卞X念孫認為這是劉先平作品與其他動物小說相比獨特的美學追求:“即通過表現動植物世界近乎殘酷的現象,揭示和謳歌生命力量的偉大和頑強?!倍瓏G把劉先平作品的陽剛之美解析為兩個方面:首先是自然生命力成長的震撼;其次是生命抗爭過程所展現的頑強,“這種動物世界真實存在的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帶來靈魂的震撼,讓人領略它們生存的殘酷和不易,真切感受它們生命的燦爛和壯美”[16]。
七、大自然文學的價值
譚旭東對劉先平作品有深入的解讀,他重點分析了大自然文學的四重價值:第一,重構文學空間,推動文學的多元發展;第二,推動生態道德教育,擴大文學的社會張力;第三,有助于認識大自然,引導生態文學創作走向現代化;第四,張揚青少年的想象力,培養青少年的探索精神。雷鳴從寫作方式、倫理維度、人性塑造和文體創造四個方面闡釋了大自然文學的意義:一是以“在場”代替“虛構”的寫作方式;二是把倫理的主體由人擴展到大自然;三是由征服者到守護者的人物類型塑造;四是多種文體的跨越與融合[17]。王治浩對劉先平作品的審美效果進行了精彩的總結,他把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與科幻兒童文學、青春時尚兒童文學相并列,高度評價其東方之子系列作品“有意地以探險的姿態,突破過去兒童文學以‘童心‘童趣‘兒童生活為創作基點的模式,將讀者的視線引入更為廣闊的自然空間,讓他們在感受大自然豐富多彩的同時,實現對人類根性的尋找和對人類詩意生存空間的追尋,無疑實現了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的溝通,在兒童與成人之間建起了一個公共的審美空間”[18]。王勝藍研究21世紀十年本土原創兒童文學暢銷書帶來的積極影響時,高度評價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生態價值:“在強調生態平衡及自然保護的同時,以動植物的生態圈作為基本的創作背景,歌頌生命行為的英雄氣概與美學價值,將自然界闡述為整個生命的循環?!盵19]張金梅認為劉先平的系列作品“將知識性、趣味性、真實性與奇妙性融為一體,向讀者提供信息量相對密集的科學知識的同時,又引導讀者熱愛大自然、熱愛藝術,激發幻想力,開拓創作的源泉”[20]。
八、大自然文學的教育意義
豐富的長期野外探險經歷,使得劉先平作品的知識性、科學性特別突出,這也是被研究者和讀者普遍稱道的。張耀輝說:“小讀者讀了他的小說,大開眼界,學到了科學知識?!盵21]李正西也說:“讀了他的長篇小說,我們會被其中豐富的動植物知識吸引,豐富的學識和知識增加了他長篇小說的文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在他的長篇小說中出現的動物就有100多種……植物品種更是五彩斑斕、美不勝收?!?/p>
對于青少年來說,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自然觀和科學精神,正如金炳華所言:“這些作品對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科學精神,增加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都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成長教育不只是知識的教育,還包括情操教育、審美教育等方面。劉先平“大自然文學”“既寓教于樂地教授孩子們科普知識,培養審美情操,又將道德追求和人生修養以故事的形態展現給兒童讀者。這一時期作品,擺脫了古老的學理說教和枯燥的背誦,轉而以美譽①和藝術功底作為鋪墊,在給孩子施以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的同時,力揚永恒價值的追求”。
呼喚愛心是大自然文學的一貫追求。王泉根教授所說的“既呼喚著人心向動物世界的開放與對話,著力在孩子的幼小心田播撒愛的種子,又在回歸大自然中構建出人與動物友善和睦,攜手共建地球家園的綠色憧憬[22]”。鄧琴主要探討了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對兒童生態觀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陶冶自然審美情趣,培養和諧整體觀;二是揭示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認知能力;三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23]。
由于劉先平描寫的自然世界多來自親身的野外探險,很多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因此給青少年無限的啟發,作者“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描寫了兒童黑河、望春、翠杉……由喜愛動物、保護動物到自覺地立志科學考察、獻身科學的過程,寫出了他們或機警、或勇敢、或調皮的不同個性和富于幻想的心靈世界。這對啟發廣大兒童讀者幻想的頭腦起到了引導、激發的作用”?!案少F的是,他在小說中塑造了王陽陵、方玲、趙青河等具有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的科學工作者形象,可作為小讀者學習的楷模”。
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既有道德式的說教,也有形象生動的感染,劉先平大自然文學顯然屬于后一種,“所有的教育都不是蒼白無力的說教,不是一些居高臨下的指點,而是用了很多生動的、感人的、讓我們潸然淚下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能讓我們的孩子尊重自然,自覺地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讓青少年對我們的國家不僅有地理的認識,更有責任的意識”。
在總結大自然文學創作40年成就時,譚旭東把大自然文學與科幻文學、動物小說并列為新時期之初和20世紀90年代的三大類型,稱“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呈現了獨特的風格并成為這一個階段的藝術標志”,并從四個方面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一是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時間早;二是具有引領性,有一大批作家追隨;三是與動物小說、自然書寫等文學合流;四是與生態文學、綠色文學和環保文學相呼應,“形成了一種對生態進行批評、由文學的人本主義到生態主義的白然文學創作潮流”[24]。雷鳴認為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創作“為當代文學
①引文原文如此,但編輯認為此處或應為“美育”?!幷咦⒌膭撟魈峁┝艘环N新的話語立場,一種發現經驗的新視角,一種書寫經驗的新方式。從文學秩序上來說,為當代文學提供了新的生機、力量和資源,成為一種新的文學可能性”。當然,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還有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如胡平所說的“文學性”問題,他建議大自然文學“寫得像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一樣具有豐厚的情感力量和深厚的文學性”,這更應該看作是一種鼓勵,一種對大自然文學走向輝煌的美好愿景。
作者簡介
任雪山,安徽泗縣人,南京大學文藝學博士,合肥學院文傳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批評、古代文論。
參考文獻
[1]黃書泉當代文學新的生長點——關于中圍大自然小說的思考[J]汀淮論壇,2004(5):103-104
[2]唐先田大自然文學的鮮明品格——兼論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創作[J]汀淮論壇,2004(2): 119
[3]安徽大學大自然文學研究所大自然文學研究(首卷)[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77-78
[4]束沛德人與自然的頌歌:劉先平大自然探險文學評論集[C]合肥:安徽少年兒童山版社,1999:9
[5]吳尚華人與自然的道德對話——劉先平“大自然文學”生態意涵初探[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6):6
[6]曹文英,譚旭東從文學的人本主義到生態主義——劉先平大自然文學簡論[J]邢臺學院學報,2004(4):36
[7]韓進中國大自然文學發端于安徽[C]//安徽大學大自然文學研究所大自然文學研究(第二卷)北京:天天山版社,2015: 74
[8]湯銳謳歌人與自然的史詩——讀劉先平“長篇系列大自然探險小說”[J]汀淮論壇,1997(2): 113
[9]孫迪中圍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提名作家創作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3:23-24
[10]劉李娥兒童精神家園的回歸與守望——論“兒童本位”視野下的新時期兒童文學創作[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20-21
[11]田媛新時期兒童文學中的生態倫理意識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167
[12]蔣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M]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 388
[13]譚旭東大自然文學的特點與價值[N]中圍藝術報,2014-11-03(3)
[14]吳瓊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特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6: 17-24
[15]程虹自然文學的美學價值[J]外圍文學,2016(4):6-9
[16]董圍艷中圍新時期生態散文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78
[17]雷鳴論劉先平的大自然文學對于當代文學的意義[C]//安徽大學大自然文學研究所大自然文學研究(第二卷)北京:天天山版社,2015:78-83,83
[18]王治浩多元媒體背景下的當代兒童文學[J]河南社會科學,2005(5):110
[19]王勝監新世紀十年本上原創兒童文學暢銷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8
[20]張金梅大自然文學的生態智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2(6):58
[21]張耀輝安徽兒童文學創作縱橫談[J]安徽大學學報,1987(3):57
[22]王泉根現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M]重慶:重慶山版社,2000: 351-353
[23]鄧琴語文教育與兒童生態觀的培育[J]語文建設,2018(14):63-64
[24]譚旭東改革開放40年兒童文學的整體回顧與思考[J]當代文壇,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