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
一套大型醫學科普叢書的成功,既離不開創作者所在單位的動員、科普組織與主管部門的支持等外部推力的推動,也離不開讀者的需求與認可、編委會有效的運行機制、科普出版與創作的無縫對接等中間接力的維護。但更重要的是醫生進行科普創作內生動力的有效激發,這讓醫生能進行并愿意進行衛生健康科普創作。與醫生相似,科普創作的內生動力在科學家身上一樣存在,激發科學家的科普創作內生動力也有章可循,如果能創建支持科普創作的生態環境,這套科普叢書創作的成功是可以借鑒的。
《人生必須知道的健康知識科普系列叢書》共49個分冊,涵蓋12類,系統介紹了醫學救援、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意外傷害、診療手段等醫學常識,全面介紹了知病治病、自救互救、保健養生、康復理療、防災避險的知識和方法,是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家庭醫學診療手冊[l]。
翻看這套大型衛生健康科普叢書不難發現,該叢書的第一批9種圖書是2012年8月出版的,與最后一批圖書的出版時間相隔4年多。這套書先后獲得了2014年度全國優秀科普圖書獎、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圖書金獎。同時,這套書已免費配送到武警總部機關和邊遠地區部隊,社會公益基金組織也將它列入了邊疆地區愛心書屋配備書目,社會效益顯著。在經濟效益上,該叢書l版1次實現了10000套的發行量;部分品種重印,累計發行量20000多冊。所以說,這套衛生健康科普圖書的創作是成功的,尤其是在紙質圖書發行量普遍下滑、成年人讀書率不高的背景下。
那么,圖書成功的背后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呢?經過調研,筆者認為其成功主要靠三個“力”——醫生科普創作的內生動力、外部推力和中間接力。其中,外部推力和中間接力是條件與基礎,內生動力是關鍵,內生動力的激發和保持是根本。這套書的創作隊伍由60多位主編和近600位編寫人員組成,如果沒有內生動力作保障,要完成這項浩大的衛生健康科普圖書的創作是難以想象的。
一、醫生科普創作的內生動力
醫生既是行走在科研前沿的人,也是處在實踐一線的人,可以說是頂“天”立“地”的。將新的醫療科研成果應用于疑難雜癥的診療是醫生的職責。但是,人們一般對新事物,特別是事關自身安危的新事物存在一種天然的抗拒心理。消除這種抗拒心理一定需要科普,這是醫生進行科普創作的直接內生動力。
很多疾病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的。同時,小病不查導致大患的病例屢見不鮮。引導公眾學習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一定的衛生健康知識,正確預防疾病,達到人人健康生活的目的,不僅是醫生的職責,也是醫生的一種職業追求。就此而言,為傳播基本衛生健康知識進行科普創作是醫生的現實內生動力。
“上醫治未病,中醫至欲病,下醫治已病。”這是醫生的一種理想追求——高明的醫生治療還未發生的病。要實現這一點必須用衛生健康知識武裝公眾,最大限度減少疾病的發生。衛生健康知識科普創作是實現這一追求的有效途徑,也符合醫生的理想,是醫生進行科普創作的理想內生動力。
盡管醫生進行衛生健康科普創作的三種內生動力都存在,但它也如埋在干土下的一粒粒種子,遇不到適合發芽成長的環境也許永遠永遠不會生根發芽,更談不上開花結果了。
二、外部推力激發醫生的內生動力
正如陽光雨露對種子發芽具有重要意義,創造激發醫生科普創作內生動力的環境顯得尤為必要。縱觀這套書的創作歷程,筆者發現外部推力對激發醫生科普創作的內生動力起到了類似陽光雨露的作用。外部推力分為直接推力和間接推力兩種,前者來自醫生所在單位,后者來自行政部門與社會組織。
(一)直接推力
據了解,這套書的編寫是作為武警總醫院的政治任務下達的,從組織上保障了該書的進度。同時,該叢書總編委會的設置也對該套叢書的進度進一步保障。總主編是時任院長鄭靜晨院士,副總主編包括主管業務的副院長、醫務部負責人、科訓科負責人等,編委則包括所有醫療科室的負責人,同時也是49個分冊的主編。每個分冊單獨設立編委會,由該分冊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組成。
綜上,行政組織(從醫院領導、管理部門到業務科室的各層級組織)與業務組織(兩級編委會的有機結合)為該叢書的創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在該叢書的創作中,行政動員與業務動員實現了良好的結合。這兩種動員成為激發醫生科普創作內生動力的直接推力。
(二)間接推力
該叢書的編寫獲得了三種間接推力的推動。
其一,獲得了國家科普T作牽頭負責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大力支持和推動,并被納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書系”“社區科普書系”。不僅如此,當時主管科普工作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徐延豪為此叢書寫了序言。在序言中,盛贊叢書總主編鄭靜晨院士是“一位奉獻于醫學科普事業的“第一‘發球員”[2]。并認為:“《人生必須知道的健康知識科普系列叢書》的正式出版,必將為醫學科普園里增添一朵燦然盛開的夏荷,用芬芳的笑靨化解人間的疾苦,用亭亭的氣質點綴人們的美好生活。”
其二,該叢書得到了衛生部的支持。時任衛生部部長黃潔夫為該叢書寫了序言。認為該叢書能讓老百姓“懂得疾病的規律,熟悉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識,掌握改變生活方式的技巧,促進和提高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逐步增強疾病預防意識”。還認為該叢書具有可讀性、趣味性和實用性。
其三,得到了兩家專門從事科普創作的學會的支持,“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強力推薦”的字樣赫然列于封面之上。
以上三種間接推力對激發醫生科普創作內生動力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搭建了科普創作的平臺,同時對直接推力起到了鞏固和放大作用。但在實踐中,三種間接推力僅是事前的激勵性承諾,只有落實在作品上才能成為現實,正所謂“有為才有位”。因此,將激發的內生動力轉化為行動,產出作品,還需要制訂明確創作的規劃和進一步的引導與支持,這就是中間接力。
三、中間接力呵護創作開花結果
(一)讀者的需求與認可是第一段中間接力
醫生是懂患者的,而患者及其家屬就是未來的讀者。為了編寫好每一本書,各冊主編集思廣益,向參與創作的醫生征集臨床中遇到的患者需求,然后把需求轉化為一個個問題,分門別類歸入各章,并用自身積累的診治技術和經驗給予通俗而簡要的解答,從而形成每本書的問答體例。這種體例對讀者而言既方便閱讀,又方便查詢。
實踐表明,該叢書以讀者需求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的衛生健康科普創作方式得到了讀者的高度認可。在參與全國優秀科普圖書獎評選時,該叢書在大眾網絡投票階段獲得了很高的票數。還有其他一些被讀者認可的證明,如該叢書還被多個省份的“農家書屋”采購、被社會公益基金組織列入邊疆地區愛心書屋配備書目等。
(二)編委會的組織引導是關鍵的第二段中間接力
看病是醫生的拿手戲,寫學術論文也不在話下,但是寫科普文章就有些勉為其難了。因此,要先進行科普創作培訓,讓醫生會寫科普。為此,總主編鄭靜晨院士率先開講,并請了相關的醫學科普作家和有醫學科普創作經歷的專家言傳身教。選擇熱門的、比較容易做科普的科目,推出科普文的范本,這也是首批6本書稿的由來。采用出版推動的模式,先成稿先出版,使后來者既有壓力也看到了希望。最后,以社會評價(獲得國家科普大獎)為引領,推動后續圖書的編寫。
該叢書編委會內部建立的“培訓學習助推、成稿示范引導、出版發行推動、分階段實施落實、積極評價引領”的運行機制,是醫學科普創作成功關鍵的第二段中間接力。
(三)科普創作與出版的無縫對接是最后一段中間接力
該叢書的成功少不了最后一段中間接力——科普創作與出版的無縫對接。科普出版編輯了解讀者與市場,了解科普圖書出版的要求及營銷規律,從源頭上幫助總編委會和各分冊編委會做好了科普圖書的內容設計、語言設計與插圖設計,制定了合理的進度。
科普出版編輯的提早介入還確保了該叢書的科普性。首先,在內容撰寫方面,使作者充分注意了語言通俗性、科學性與簡明性的有效結合,進而實現了其科普性。其次,使作者注意到各分冊之間的統一性、協同性和整體性,為整套書創作風格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最后,結合讀圖時代的讀者閱讀習慣,在專業圖片的基礎上,又插入了一些裝飾性圖片,活躍了版面,從設計形式上落實了科普定位。
以上三種中間接力的呵護使醫生的科普創作內生動力得以現實,最終完成了該叢書的科普創作。四、對科普創作的啟示
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強調科普的重要性。2008年8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創新科學技術和普及科學技術這兩個相輔相成的重要方面。”[3]2016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進一步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4]這些要求表明,做科普不再是“不務正業”,而是與科學研究、科技創新一樣重要的“正經工作”。
科普創作作為科普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和科普的源頭,在新時代諸多有利條件下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期。因此,總結《人生必須知道的健康知識科普系列叢書》的成功創作經驗,并將其推而廣之,顯得很有必要。
(一)科普創作的內生動力在科學家身上普遍存在
參與該叢書創作的約600人既是醫生,也是醫學科研工作者,實踐表明他們都有做衛生健康科普創作的直接內生動力、現實內生動力和理想內生動力。
與此類似,其他領域的科學家雖然大多數只在科研的前沿,不在實踐的前沿,但是他們也是社會的成員,也需要社會的了解和理解,因此他們同樣有進行科普創作的直接內生動力。同時,得到持續科研經費支持也需要社會的理解與認可,因此他們有進行科普創作的現實內生動力。進行科普創作的理想內生動力在他們身上也存在,因為科學是為未來而做的,更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二)激發科學家的科普創作內生動力有章可循
從該叢書的成功創作可以看到,正如激發醫生的科普創作內生動力一樣,激發科學家的內生動力也有章可循。科研單位和主管部門可以在業務考核、政策制定方面對支持科普創作有所側重,形成直接推力,進而激發科學家科普創作的內生動力,直接推動科學家從事科普創作。
與此同時,全國學會作為科學家自己的組織,在科普創作支持與表彰方面應進一步積極作為,形成激發科學家科普創作內生動力的間接推力。
(三)創建支持科普創作的生態環境——中間接力
在激發科學家科普創作內生動力的基礎上,還要創建支持科普創作的生態環境——中間接力,把科學家科普創作的意愿變為行動。
首先,破除科學家的舊認識——科學家的天職似乎只有搞科研、做創新,除此之外別無他務。要端正科學家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增強其科普工作意識,要求其“努力成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者、科學方法的實踐者、科學思想的倡導者、科學精神的弘揚者”[1]。其次,端正管理人員對科普創作的認識,形成“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共識,主動支持和服務科學家的科普創作。再次,科研單位要制訂科普工作計劃和規劃,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持科普創作,消除科普創作的現實困難。最后,媒體和出版單位要主動作為,向科學家約稿,請科學家進行科普創作,積極刊登和出版科學家創作的科普文章與科普圖書,使科普創作與傳播共生、共榮。
當科學家的科普創作動力被激發,又有外部推力的促進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中間接力的呵護,相信各個學科的科普創作都會迎來繁榮昌盛的明天。這不僅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需要,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需要,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
作者簡介
王曉義,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編輯部主任。先后主持4項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兼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編輯出版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在核心及以上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策劃責編的圖書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科普圖書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獎圖書金獎等。
參考文獻
[1]武警總醫院.《人生必須知道的健康知識科普系列從書》山版發行[EB/OL].(2016-01-28)[2019-10-11]http://www.sohu. com/a/56900373_100195
[2]張華.醫學美容——后天美麗也精彩[M]北京:中圍科學技術山版社,2012:序二
[3]胡錦濤.胡錦濤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 2008-12-16) [2019-10-16] .http://wwwgov.cn/ldhd/2008-12/16/content_1179001.htm
[4]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圍而合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31)[2019-10-16] .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