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玲 韓嘉豪 李婧 杜甜
在當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們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極其重要的社會問題。在“未富先老”的巨大壓力下,也要保證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其生活質量。老年人口增多一定情況下也意味著醫療資源的逐漸稀缺,而醫療資源稀缺則又會帶來醫療經濟壓力的增大。依據有關規定,老齡化國家形成的標志是65 歲及以上老年人數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如果發現一個國家所占比例在7%及以上,這就標志著該國家成為老齡化國家。在2000 年,我國的總人口數量為12.6億人,其中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達到8800 萬以上,所占比例已經突破了7%,這就意味著我國已經步入到老齡化社會。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逐漸上升,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老齡化狀況日益嚴重(具體見圖1)。
圖1 2008-2017 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與比重
在老齡化的背景下,日常生活需要接受護理的老年人口數量逐年增長,并且增長速度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2011 年為3330 萬人,2015 年以16.2%的增長速度增長為3869 萬人,2020年以13.71%的增長速度增長為4565 萬人,2025 年以16.51%的增長速度增長為5495 萬人,2030 年以20.3%的增長速度增長為6668 萬人,2035 年以24%的增長速度增長為7992 萬人。在高齡,疾病,傷殘等一系列身體問題影響下,老年人的養老及其護理問題已逐漸成為我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
但是,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卻并沒有跟得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其他經濟體在達到我國當今老齡化程度時的經濟水平,遠遠超過我國。
于此同時,我國養老機構和設備也沒有跟得上我國的老齡化水平。相較于2017 年近4000 萬需要護理的老年人口數,15.5萬個養老服務機構、744.8 萬張床位遠遠無法滿足老人的護理需求(具體請見圖2、圖3)。
圖2 中國養老機構數量
圖3 中國養老床位數
醫療資源的稀缺導致有半失能老人的普通收入家庭,更多的選擇了家庭護理(非正式護理)。家庭、社區護理作為老年人最受歡迎的養老模式,可以以低成本投入換來高效率,高質量的服務,更容易滿足被護理者需求,同時節省機構護理的資源,讓真正需要的老人能夠使用。然而,在家庭護理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由于不夠專業、信息資源匱乏,加之關切心理而導致的盲目消費,給普通收入家庭造成的經濟負擔依然沉重。
本項目的研究旨在為更加經濟有效的半失能老人護理模式提供理論支持;為有半失能老人的家庭,提供更加經濟的護理消費建議;為政府制定半失能老人家庭護理幫扶政策做出決策參考。
由于機構護理在當今社會養老行業的發展過程中的專業度和可信度越來越高,同時也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為了方便與家庭護理進行對比,我們對機構護理和家庭護理同時展開了調查。
1.機構護理院的消費者多數來自城市。經本小組調查,過半數消費者來自城市。由于機構護理費用高昂,來自城市的老年人多數擁有職工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報銷比例較大;而來自農村的老年人只能依靠子女的資金支持。
2.機構護理院消費者來自半失能老人群體。經本小組調查,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來自半失能老人群體。由于機構護理費用高昂,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多數愿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享受子孫繞膝的歡樂。只有當老人自理能力下降同時子女工作繁忙無暇照顧老人時,才會選擇機構護理。
3“.退休金+子女供養”為養老資金來源。經本小組調查,多數機構護理院為私人辦理,以盈利為目的,大多費用高昂。普通職工退休金和醫療保險無法滿足消費需要,因此老年人機構護理費用為老人全部退休金外加子女的補貼。
4.老年人的消費偏好為“醫養結合”模式護理院。經本小組調查,機構護理院消費者來自半失能老人群體,因此,“醫養結合”模式為半失能老年人所偏愛。一方面可以滿足老人養老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滿足老人的醫療需要。
由此可見,半失能老人在正規的護理機構接受護理,等級越高,資金消耗量越大。農村和沒有養老金的半失能老人很難享受到機構的護理待遇。
1.家庭護理是多數半失能老人的首選。鄭功成認為,由家庭中其他成員為失能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屬于非正式護理,雖然與正式護理相比有明顯的技術缺陷,但目前在我國依舊是主要的供給模式,因為家庭護理具備情感優勢,老年人更愿意在家庭中享受天倫之樂。同時,經本小組調查,機構護理高昂的費用,使得農村和廣大工薪階層的家庭選擇家庭護理。
2.前期資金投入大,固定資產周轉不靈。經本小組調查,半失能老人選擇家庭護理的同時,需要購買家用醫療器械,如:護理床、輪椅、呼吸機、制氧機、霧化器等。半失能老人自出院起,就需要其家人為期購置好相應的醫療器械。而當半失能老人痊愈或者過世后,這些家用醫療器械卻無法快速變現,甚至當做醫療垃圾直接扔掉。
3.分級診療很難落實。經本小組調查,半失能老人居家養老的過程中,多數的醫療需求都是通過撥打120 或者自行前往定點三甲醫院進行治療得到滿足。社區醫院參與度較低,分級診療的落實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城市地區有正規營業執照和醫療資格的機構護理院尚且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要,農村地區的養老事業更加需要政府的關心與支持。各地政府可以通過醫院對農村半失能老人進行信息采集與動態追蹤,對其在家庭養老的過程中通過新農合和社會養老金等形式進行適當補貼。
家用醫療器械和護理用品作為半失能老人家庭護理的必需品,對價格的靈敏程度非常低,因此企業抬高價格并不會影響家用醫療器械和日常護理用品的需求。這就給了企業相當大的定價自由。政府聯合醫院和家庭與家用醫療器械和護理用品等企業進行議價,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半失能老人家庭醫療用品的采購成本。
半失能老人家庭在面對不需要的二手醫療器械一部分通過病人的主治醫師轉手,一部分通過同時親友轉手,或者直接扔掉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政府聯合醫院和家庭建立正規的醫療器械二手買賣市場,一方面可以對二手醫療器械進行功能和價值認定,方便固定資產變現;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半失能老人家庭居家養老的過程中,社區醫院參與度較低。當半失能老人產生醫療需求時,前往定點三甲醫院進行治療費用高昂,雖然有醫保報銷可以分擔一部分的經濟壓力,但是社區醫院醫療療費用明顯更低。政府和社會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半失能老人的家庭負擔。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機構護理無法提供如此大量的老人的養老服務,家庭護理將會成為越來越多普通經濟水平的老年人的首選。如何更加經濟地進行家庭護理,如何更加有效地為中國的養老事業做出貢獻,需要我們越來越多的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