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質量怎么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2020年“三農”工作成效。為做好2020年“三農”工作,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發布之際,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就《意見》制定印發和貫徹落實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現摘要刊登,以饗讀者。
問:脫貧攻堅還有哪些堡壘,收官之年將如何收官?
答:截至2019年年底,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9500多萬,平均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770個貧困縣已經或擬摘帽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還有一些最后的堡壘必須攻克。這些堡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深度貧困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條件薄弱、發展滯后、公共服務不足,是多年想啃而又沒啃下來的硬骨頭,必須集中力量進行強力幫扶,確保如期脫貧。還有一個是特殊貧困群體,也就是老弱病殘等困難群體。對這類缺乏勞動能力的群體,通過統籌各類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在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好剩余脫貧任務。目前預計還有300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還剩下50多個貧困縣尚未摘帽。重點是在普遍實現“兩不愁”基礎上,全面解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二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已經攻下來的陣地必須牢牢守住,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查補漏洞和缺項,同時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動態識別,及時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納入幫扶范圍。三是做好考核驗收和宣傳工作。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積極做好脫貧攻堅宣傳工作,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四是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后,鞏固脫貧成果任務仍然繁重,減貧事業不會劃上句號。要抓緊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將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
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領域還有哪些必須補上的短板?
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后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最直觀的體現。《意見》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提出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八個方面的短板。一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方面。主要是推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提質擴面,在完成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車任務基礎上,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等通硬化路建設,支持村內道路建設和改造。二是農村供水保障方面。重點是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三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重點是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廣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干干凈凈迎小康。四是農村教育方面。在硬件上,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統籌小規模學校布局,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在軟件上,加強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落實教師管理、工資待遇、職稱評定、住房保障等政策。五是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在建好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消除醫療服務空白點的同時,重點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簡化鄉村醫生招聘程序,支持高校醫學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鄉村工作,鄉鎮衛生院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村醫。六是農村社會保障方面。主要是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加強農村低保對象動態精準管理,合理提高社會救助水平,發展互助式養老等。七是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主要是擴大鄉村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鼓勵送文化下鄉、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等。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辦好小康之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八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方面。主要是對做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藥化肥減量、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黑土地保護、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提出要求。
問: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小康的硬指標,《意見》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有什么政策舉措?
答: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量指標。要保持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勢頭不減弱、趨勢不逆轉,這樣才能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讓農民群眾在小康之年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農民增收形勢不容樂觀,必須主動作為,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一是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產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要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基地,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帶動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提升農民生產經營效益。二是穩住農民工就業。工資性收入占農民可支配收入大頭。穩住農民工就業對穩定農民增收至關重要。重點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積極開發城鎮就業崗位,加大農民工穩崗支持力度。要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整治力度,以政府投資項目和工程建設領域為重點開展排查整頓,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農村創新創業是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三是穩定農民轉移性收入。要保持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不減少。
問:《意見》在穩定糧食生產上提出了什么政策舉措?
答: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創下歷史新高,連續五年穩定在6.15萬億公斤以上,糧食供給總量是充裕的。但我們糧食安全形勢并非高枕無憂,糧食生產能力基礎并不穩固。
《意見》強調,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釋放了鮮明的政策信號。一是壓實各級責任。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保持基本穩定,真正動真碰硬,做到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二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障農民基本收益,讓農民種糧不吃虧。三是調動地方抓糧積極性。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支持產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讓地方抓糧不吃虧。四是加強技術服務。抓好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推廣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托管服務模式,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問:《意見》在強化補短板“人、地、錢”要素保障方面有哪些政策亮點?
答:編筐編簍,重在收口。2020年到了收官決勝的最后關口,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領域的短板,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意見》在強化“人、地、錢”要素保障方面出臺了含金量高的政策。一是人才保障方面。《意見》提出抓緊出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有組織地動員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筑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城市中小學教師、醫生晉升高級職稱前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二是用地保障方面。《意見》提出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各類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合理確定輔助設施用地規模上限,明確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提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發展鄉村產業。明確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省級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應安排至少5%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產業用地。三是投入保障方面。當前財政收支壓力很大,許多方面都在壓減支出,但補“三農”全面小康短板的投入要保。《意見》明確提出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三農”投入力度,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加大地方債用于“三農”規模,要求抓緊出臺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的意見。要強化對“三農”信貸的貨幣、財稅、監管政策正向激勵,適度擴大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堅持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鼓勵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小微企業等專項金融債券,明確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按規定享受現行小微企業相關貸款稅收減免政策等。部署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
(本刊記者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