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麥子掉魚苗,紅黑數來共百條;早稻花時魚正長,烹鮮最好辣番椒?!边@首清朝詩人徐容叢的《詠田魚》描繪的就是稻魚共生的農業生態景觀。在浙江省青田縣,稻田養魚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至今青田農民還保留著“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的傳統經驗,并培育了地方特有品種“青田田魚”,青田田魚具有食性廣、生長快、抗病強、性情溫順、喜集群等特點,其肉嫩味美,鱗軟可食。
青田縣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水充沛。青田縣為山地丘陵地貌,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域內更是“耕田無牛繩,四季無蚊子”,極優的生態環境為稻魚共生系統提供了條件。稻魚共生系統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與單一稻作系統相比,在抑制瘧疾發生、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促進碳氮循環和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能顯著。在這個系統中,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等多種功能,這種生態循環大大減少了系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依賴,增加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除此之外,青田縣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田稻魚文化,不僅蘊含豐富的傳統農業知識、多樣的稻魚品種和傳統農業工具,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節慶文化和飲食文化,如當村里有人家的女兒出嫁時,就有將田魚魚種作為嫁妝的習俗;當地傳統表演藝術魚燈舞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現村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核心區,目前有農田500多畝,水塘140多個。這個神奇小山村,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凡是有水之處,如稻田、水渠、水溝、水池、水潭等都在養殖田魚,有塘就有水,有水則有魚,田魚當家禽,整個村莊就是一個田魚樂園,是一個富有田魚文化、華僑文化的特色村。
2005年5月16日,浙江省青田縣的“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