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
高考結束后的那個暑假,幾乎每晚我都會夢回高三,在夢里我走錯考場、記錯時間,甚至在考前遺忘了所有知識點……醒來感到后怕的同時又不禁釋然:原來已經考完了啊!如今回顧高三的那段日子,我想,我要學著自我調節以跳出“自我禁錮”的泥沼。
遇到瓶頸——厭學
一直以來,我都能以較輕松的學習方式獲取不錯的成績,上了高三之后我卻遇到了瓶頸——我退步了,每一次考試都是班里第十名左右的位置,與我之前的排名大相徑庭。考完翻看試卷時,我發現有些錯誤總是不停地出現,并且常常是低級錯誤。高三下學期的一模、二模,我們班的成績喜人,老師們都笑逐顏開,唯獨我的成績處于低谷。
在這種對比下,我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考試結束后就會“馬后炮”,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注意,可是下次考試成績依舊還是不如意,常犯的錯誤接著犯,于是再次責備自己。我的自信徹底沒了,這種痛苦的循環消耗著我的身體健康,我頻繁地頭痛、失眠,產生了厭學情緒,老想請假,甚至到了考前一個月,我整整一個星期沒去學校。那時的我只想符在家里,不想再上學,也不想面對高考了,我再也考不到我想要的分數了。
重蹈覆轍
經過多方勸說,我最終還是回到了學校。冷靜下來之后,我思索:為什么我被成績束縛至如此地步?考試真的那樣可怕嗎?被成績任意左右的我,是否是真正的我?
我慢慢地放平了心態,學著自我調節,跳出我原本給自己畫的那個分數框。我不再過度糾結于試卷上的分數,而是回歸題目本身;那些常犯的錯誤必須解決,并且試著調節考試時的情緒。如我常聽的那首歌中唱的那樣:“Try not to get worried, try not to turn on to problems that upset you...everything' s alright, everything' s fine...”我的心理調節開始有了效果,睡眠質量也有了一點提升。
倒數日歷一張張被撕去,高考來了,懷著忐忑與坦然混雜的心情,我跟隨隊伍走進了考場。我清楚地記得考語文時的感覺——順,無比地順暢,從筆尖到心靈都沒有嚴重的卡頓,我幾乎是懷著愉悅的心情做完的。可是到了下午的數學,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先是因為條形碼貼錯位置而心煩意亂,看到了試題之后又頻頻卡殼,試題怎么會這樣難?我的節奏完全被打亂了。出了考場后,低落的情緒一直延續到第二天早晨,考文綜時我仍然沒有調整過來,迷迷糊糊地做題,等到下午考英語時才緩解了些。
查到高考成績后,果然如我所料——語文、英語考得很好,數學和文綜卻很差,總分加起來倒也差強人意。但是,我本來可以考得更好。
找到自己的方向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之所以會產生自我禁錮的情緒,大概是對自己“不夠用功”卻又過于重視分數的焦慮。一直仗著小聰明走捷徑的我,在身邊的人都在拼命地埋頭苦讀的時候,總是抱著僥幸心理偷懶,卻又生怕自己會落后。當自己真的落后時,依然沒有改變學習方法,只會一味地加重焦慮。
踏入大學后,與高中不同,我比以前多了更多的自由時間,但我會合理規劃,不再想著靠小聰明達到我想要的目標。如今的我很少焦慮了,但仍會有糾結的時刻,我也不斷嘗試著自我調節。所謂的“自我禁錮”,既有對自己的過度苛責,也有對自己的設限。我們要腳踏實地地努力走好每一步,適當地鼓勵自己,不要給自己畫太多的條條框框,不要天馬行空,更不要妄自菲薄。當我們學著自我調節時,也是在自我剖析,與自己握手言和。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悵——飛揚,飛揚,飛揚,你看,我有我的方向。”愿大家都能跳出“自我禁錮”的泥沼,堅定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