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心竹
在武漢這片土地上,有七所重點院校,每一所大學都有響當當的名字,也有具有特色的“標簽”,大家稱之為“華中七校”。提到武漢大學,你可能會想到櫻花,而提到華中師范大學(以下簡稱“華師”),你腦海中的標簽又是什么呢?
我高中的時候想當一名老師,華師從那時起就在我心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高中畢業后我走進了這所大學,成為華師的一分子。
“以人為本,以師為先”的“師范”大學
時至今日,華師已經走過了110多年的悠悠歲月。
華師素有“中南地區教師培養的搖籃”的美譽,在教育事業上貢獻很大,據了解,湖北省60%以上的特級教師都畢業于此。每位師范生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會被要求將《華師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華師師范生教師專業能力培養文件匯編》這兩本書作為案頭書。這兩本書結合華師本身教學內部質量特征和社會對高等教育外顯質量特征的評價,為各位師范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參考。
為了使每位師范生盡早地進入教師這個角色,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名師講壇、技能大賽、訓練指導、教學見習和教育研習等活動。在培訓活動中,各位師范生認真研究教材,做好聽課記錄,對各位老師的教學進行分析;同時,通過模擬課堂探尋經驗,尋找自己的教學方式,積累教學經驗。經過這些實踐活動,華師的師范生們能夠在畢業前較為熟練地掌握必備的教師職業技能,學會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
如今,不只是華中地區,在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業中,隨處可見華師人的身影。他們或成為教育事業的中流砥柱,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或在國家的偏遠地區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點燃山區學子對知識的渴望。
博學、博愛、博雅的“多彩”大學
華師人懷有這樣一種精神——博學文化、博愛文化、博雅文化,這是華師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博雅大講堂、華大論壇等講壇的建立,各大文藝活動的開展,正是對這三種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初入華師時,我并不懂什么是博學、博愛、博雅,直到我參加了“創新杯科學文化節”“樹人杯藝術文化節”“博雅大講堂”“一二·九詩歌散文大賽”“桂苑之歌”等傳統校園文化活動,與來華師的其他學校的學生交流,我才漸漸體會到華師的“大學精神”。
華師在各種活動中營造了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和活躍同學們的校園生活,傳承民族精神,提升著青年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情操。各具特色的社團組織既專業又開放,各類平臺為你敞開,無論你是腹有詩書抑或唱跳俱佳,都可以在華師大放異彩。
華師人曾笑談:“校園活動是我們的第二課堂。”而我們的“第一課堂”的氛圍自然也是很好——從文院樓的灰墻紅瓦到桃李園的陣陣芬芳,你能感受到傳統質樸的校園氣息,嚴謹治學的風氣會讓你洗去世俗的塵埃,專注學習與科研。
風華正茂、砥礪前行的“溫暖”大學
華師建在武漢桂子山上,西區綠樹成蔭,尤以桂中路為美。
我記得我第一次走進來的時候,第一感受就是“古色古香”。走在桂中路,路旁幾米高的參天大樹配上周圍的青磚紅瓦,歷史氣息濃厚。白天,參天大樹蔥蘢繁茂,樹丫凌空展開綠臂,為師生遮陰;夜晚,在濃濃夜色里,密密匝匝的樹葉像打了白蠟似的,朦朧地發出潤澤的光。
華師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筑:坐落于梧桐道旁的西區宿舍極具歷史氣息,桂香園食堂就像一座圖書館,九層樓之高的新圖書館宏偉大氣,南湖校區新建的理科大樓科技感十足……
華師一年四季都充滿盎然生機:校園里到處都是桂花樹,每年秋季這里就是桂花的世界;初冬的銀杏也很美,寒風起,葉兒黃,吸引了眾多校外人士駐足欣賞……電影《最好的我們》和電視劇《獨家記憶》都在華師取過景,不管是那油綠蔥蘢的樹丫,還是斑駁和煦的陽光,承載的都是華師的美好。
在我的心中,華師就像是一部“青春電影”,有當下的美好,也有展望未來的希冀。在華中名校的包圍中,華師也許并沒有光芒萬丈、氣勢逼人,可是風華正茂、溫婉安靜、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