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并且樣樣都光彩奪目。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藝,每一種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些手工藝值得我們去傳承和保護。
糖畫是一種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chǎn),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yí)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熬到糖汁可以牽絲時,就可以用來澆鑄(zhù)造型了。
在澆鑄造型時,民間手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手藝人用小湯勺舀起融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之一。面塑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xǔ)栩如生的形象。
面團在民間手藝人的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fā)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
竹編是用毛竹剖劈成篾(miè)片或篾絲后,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竹編行業(yè)歷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傳或以作坊依托的師徒關系,學徒學成后,自立門戶,再招徒弟,口傳身教。竹編一般做生活用品、農業(yè)用具。眉山竹編歷史悠久,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yè)的手工藝人。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廣泛,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成的。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huán)境,如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微雕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品。微雕藝術是集中國文化精華的袖珍藝術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門分支,為微觀雕刻一個門派。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等。所表現出來的多為自然界相像的東西。微雕是凸出來,富有立體感。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數毫米的頭發(fā)絲上進行雕刻,其作品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歷代稱之為“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