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松
人到老年,睡到半夜往往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出現口唇干裂、咽喉灼痛、口不知味、吃飯不香的癥狀。據統計,有30%~50%的老年人都會出現此類癥狀。
老年口干癥可分為生理性口干和病理性口干。生理性口干是由于老年人新陳代謝減慢,唾液腺的腺細胞發生萎縮,唾液腺分泌功能減退、唾液分泌量減少,加上神經系統功能減退,口腔黏膜干燥及喪失彈性,而出現口干癥狀。病理性口干常見于糖尿病、肺結核、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咽喉炎、更年期綜合征的患者。而鼻炎、鼻竇炎患者常因鼻腔通氣不良,張口呼吸,致使口腔內水分蒸發而出現口干。中醫認為,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脾胃功能均有下降,脾胃陰虛,運化水谷精氣、水濕及輸布津液的功能低下,故表現出口干咽燥等竅失濡養的征侯,治療當以扶脾益胃、滋陰生津為主。
筆者在醫療實踐中,自擬“三參苓術湯”治療老年口干癥百余例,一般服藥7~10天,口干癥狀即可緩解或消除,患者不妨一試。
藥物組成及用法:玉竹、山藥各30克,茯苓、太子參各20克,玄參、沙參、麥門冬、石斛各15克,五味子10克,水煎兩次混勻,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日1劑。
方中太子參、茯苓為健脾益胃、培補中氣之要藥。山藥既能補氣,又能養陰,補而不滯,養陰不膩。石斛滋養胃陰、生津潤燥,善治胃燥咽干口渴之癥。五味子有生津止渴之功,用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最為相宜。諸藥合用,使脾胃健運,中氣十足,津液充盈,口干舌燥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