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齋志異》以寫鬼神寓人間道理,各色神鬼妖怪在陸續登場,或正或邪,一言一行都是作者蒲松齡心中世界的外化。閻王是書中出場率很高的一位神仙,代表著陰間的法律和秩序。在書中,閻王是鬼魂命運的仲裁者,對淪落陰間的鬼魂或罰或獎或復生都與閻王的判罰緊密相關。蒲松齡筆下的閻王大多威嚴公正、獎罰有度,生活在政治昏暗的時代,蒲松齡塑造的“閻王”形象,寄托了蒲松齡心中對清明政治的期許。
關鍵詞:聊齋志異;閻王;陰間;蒲松齡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優秀的短篇小說文集,在我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提起這本書,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狐仙、女鬼與書生之間纏綿不斷的愛情故事,感嘆于男女之間情感的堅貞不渝。其實,愛情故事只是《聊齋志異》中的一部分,蒲松齡寫《聊齋志異》一書更多的是要立體地呈現一個類似于現實的文學世界,以書言志,借書抒情,用筆刻畫大千世界人間的是非冷暖,臧否世間的人情事故,用各色人物的文學身份去演繹市井鄉野的悲歡離合。
神仙是《聊齋志異》中極為常見的小說故事角色,各路神仙紛至登臺,推動書中故事情節的發展。《聊齋志異》中的神仙身份龐雜,有不入正統的五通神、青蛙神等邪神;有掌一方神通的土地神、城隍、鷹虎神、鄱陽湖湖神等地方小神;有帶來自然災害的雹神、雷神、牛瘟神等災神;還有九皇子、關帝、二郎真君、齊天大圣、文昌星君、東岳天神等高等神仙。在眾多的神仙形象中,閻王是《聊齋志異》中出場率最高的男性神仙,先后出現在十七篇故事中,書中一些故事更是直接以閻王為題名。小說中出現的閻王代表了冥界的政治權威,判定人死后的命運,懲罰改正冥界吏卒的錯誤。在《聊齋志異》中,閻王在大多數故事中都是正義的角色,救難扶危、伸張正義、遏制邪惡,是地獄規則和秩序的最后捍衛者。只有在少數篇幅中,閻王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如在《席方平》中,閻王袒護下屬,隱藏罪惡,恐嚇強迫冤民席方平放棄訴訟要求,成了徹徹底底的陰間惡神。
一、《聊齋志異》中寫實的閻王官員形象
《聊齋志異》的故事中,“地獄”是人死后必去的地方。“地獄”本生于虛無,現實中無從尋其所在,只是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之中,人們把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想象的都加于陰間之中,把陰間描繪成與現實相似的鏡中世界,人世間的罪惡丑美在地獄中無一不缺。
在蒲松齡筆下的陰間世界中,陰間完全就是另一個人間,尤其是在對閻王的描寫上,閻王幾乎就是人間官員在陰間的翻版,閻王活在地獄里,遇到的卻都是人世間的罪惡丑美,以鬼神之力解決世間力量不能解決的是非難題。
蒲松齡一生未考中舉人,始終不能入朝為官,不能在政治上實現自己的理想。蒲松齡雖未正式步入官場,三十一歲的時候曾在寶應知縣孫蕙手下做過幕賓,輔佐一縣主官處理官場來往事務,關注桑梓民生,知曉清代地方官府內部的運作情況。蒲松齡將自己對清朝地方官僚的觀察所得加在了閻王身上,在閻王這一文學形象身上留下了諸多官員的特質。
閻王管理陰間事務,政務繁重,人手不足,不得不常常從淪落地獄的靈魂中挑選助手。卷四《豐都御史》中傳說在豐都縣城外有一處山洞里藏有閻王天子府,到任的官員處于好奇,親自下洞探查,發現里面“廣殿十余間,列坐尊官,袍笏儼然”,① 幾乎與人間官府無異,列坐尊官都是閻王的府屬官員。清代自中央到地方府縣,官員一般都有自己的小幕府,招攬人才為自己所用,這里閻王同樣建立了一個附屬自己的智囊集團,招攬鬼魂為自己所用,幫助自己處理政務,出謀劃策應對官場風波。如在卷二《阿寶》中,“(孫子楚)見冥王,以生平樸誠,命作部曹”;在卷八《司文郎》中,“去年上帝有命,委萱圣及閻羅王核查劫鬼,上者備諸曹任用”。通過招募一些有辦事能力的鬼魂,閻王增加陰間官府的吏員數量,建立閻王自己的政治班底,協助其處理陰間事務。清代官員大都出自科舉,而落第的士子很多選擇進入官員的幕僚集團,為其辦事。這與閻王以選拔的方式招收私人附屬幕僚情況相似,閻王身邊的屬官集團,就是清朝官員幕府在冥間的翻版。
清朝前期,社會穩定,人口數量漸多,原有的官員數量與龐大的人口數量對比逐漸失衡。清政府害怕增多的官員數量,增加財政支出,加重人民負擔,引起民眾的反抗,威脅到政府的統治,從而嚴格控制官員隊伍的規模,拒絕因事設官。事多官少,行政力量不足,官員數量嚴重缺乏使得清朝行政系統上下失措,不能兼顧全局,只能在許多政務上得過且過,也就荒廢了許多政務。這一點在地獄中也有所體現,閻王不能及時地處理所有地獄事務,常常有所遺漏,在管理上形成了許多漏洞。如在卷五《章阿瑞》中,章阿瑞身死成為冤鬼,無人管束,可以在陰間和陽間之間自由穿梭。戚生奇怪章阿瑞為何能夠如此自由,章阿瑞解釋道“凡枉死鬼不自投見,閻魔天子不及知也”,閻王無暇去管理章阿瑞之類,只要鬼魂不主動去報告,閻王就給他們極大的自由,任其隨意來往,這與當時清朝地方事務的廢弛有極大的相似性,通過章阿瑞的話語,道出了人間同樣的官府懈怠失責現象。
蒲松齡對于清代的地方官員沒有什么好印象,認為他們不學無術,考上科舉以后就放棄了學問,一心在政治上鉆營攀附,丟掉了士人勤學苦讀的好習慣;在卷九《于去惡》中:“蓋陰之有諸神,猶陽之有守、令也。得之諸公,目不睹墳、典,不過少年持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既開,則棄去。”包括閻王在內的陰間諸神,如同地方的郡守和縣令,一旦高中科舉,打開了官場的大門,就放縱自我,不再刻苦治學,借這段話蒲松齡痛斥官員的墮落沉淪,官場上好學之人寥寥可數,不學之官治政帶來的是政治上的災難,百姓的苦難,官場的黑暗與腐敗。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能夠取得巨大的藝術成就,關鍵在于貼近現實,在描寫各種妖魔鬼怪的過程中,陳述清朝社會上的各種社會現象,借他人之口,說出了蒲松齡心中的理想,褒揚正義、痛斥黑暗,喚起讀者心中的共鳴,構建起讀者對故事的認同感,以了了千字,抒發心中對美好社會的向往。
二、凡人兼職閻王身份的特點
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成神成仙是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的一大理想。成神成仙就意味著要脫離凡人的身份,告別肉身軀體,以靈魂成仙。根據這個成仙套路,中國的神仙幾乎都擺脫了凡人身份,以神仙的姿態超脫在人世之外。在《聊齋志異》中,閻王則是例外,不同于神界的其他神仙,許多閻王都是凡人的兼職,白天為人,夜晚為神,為人為神互不耽誤。
城隍與閻王同樣都是可以管理鬼魂的官員,城隍必須是全職神仙,人死后方能成為城隍,如在卷一《考城隍》中,宋先生死后通過考試成為了城隍,關帝考慮到宋先生家有老母,便讓宋先生返陽伺候老母,給了九年的假期。九年以后宋先生死去,重回陰間成為城隍。在卷二《吳令》中,吳縣縣令與本縣城隍交惡,死后成了吳縣的又一城隍,與原先的城隍并立,吳縣有了兩個城隍。在卷十《公孫夏》中,保定某生生病不起,客人公孫夏告知某生陽壽已盡,“實相告,此冥中城隍缺也。君壽盡,已注死籍,乘此營辦,尚可以致冥貴”。建議某生去冥界謀取富貴,擔任陰間的城隍。某生接受公孫夏的建議,燒紙錢賄賂陰間官員,果然死后做上了城隍。
城隍與閻王職權相近,都是陰間官員,區別不過只是官位高低之分。城隍是鬼魂任職的專業神仙,已經不再有凡人的身份,閻王的身份則可以亦人亦神,在人間和陰間自由穿梭調換身份。在《聊齋志異》中,有數篇以閻王為主角的短篇小說,比如卷三《閻羅》、卷五《閻王》、卷六《閻羅》、卷七《閻羅薨》、卷七《閻羅宴》,其中卷三《閻羅》、卷六《閻羅》、卷七《閻羅薨》都提到了閻王由凡人兼職的身份特殊性。
在卷三《閻羅》中,“萊蕪秀才李中之,性直諒不阿。每數日,輒死去,僵然如尸,三四日始醒”。萊蕪的秀才李中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昏睡過去,過了三四天才能醒來,和他一個縣城的張生向人們解釋道,“李中之,閻羅也”,原來,李中之昏過去的原因是靈魂去了陰間做閻羅。
卷六《閻羅》中,沂州人徐公星“自言夜作閻羅王”,自稱晚上去了陰間兼職閻羅王,州里馬生也自稱晚上去了陰間做閻羅王處理政事,一個州縣出了兩個兼職閻羅王。
卷七《閻羅薨》中,某省巡撫已經死去的父親告知自己,在陰間被人告狀,“刑獄酷毒,實可畏凜”,陰間刑罰太過殘暴,巡撫的父親深感恐懼,閻羅在陽間是押運糧食的魏姓官員,希望兒子能夠懇求負責押運糧食的閻羅,減輕自己的刑罰。到了晚間,魏姓官員果然成了閻羅,“俄見魏冠帶出,升座,氣象威猛”,化成閻王的模樣審判巡撫的父親。
閻王半人半神的特殊性,最大的便利在于閻王能夠更好地了解陽間的是非功過,看清人間的善美丑惡,比其他神仙更能從人的角度出發去處理陰間的事務,把人間的倫理道德帶入對鬼魂的審判中。不過,閻王的凡人身份又增加了閻王的羈絆,閻王有時需要考慮到自己的人間身份,受到各種人情世故的困擾,在陰間事務的處理中做出一定的讓步,比如《閻羅薨》中,魏姓官員受了巡撫的請托,不得不臨時倉促審判巡撫已經死去的父親,無疑增加了審判的不公正性。
三、《聊齋志異》中閻王對人命運的審判
閻王是陰間的主神之一,負責掌握著陰間的運轉,處理陰間的大小事務。閻王的權利有很多,在《聊齋志異》中閻王最大的權利就是控制改變人的命運,對人的行為做出獎賞、懲罰的判決。
在中國人的想象中,人死后要前往陰間,在陰間經過閻王的審判后,為惡之人要經受種種酷刑,罪重的鬼魂永世沉淪地獄,罪輕的鬼魂轉世成為禽獸;為善之人則會轉世進入富貴之家,一生不受窮困的磨難。蒲松齡借閻王對人的審判,褒善揚德,批判丑惡,表達了自己對人世間是非的基本態度,閻王是蒲松齡筆下公正嚴明的道德法官。
在卷一《三生》中,一名劉姓的舉人前世在人間罪惡累累,罪行深重,死后“稽前生惡錄,怒,命群鬼拿下,罰作馬”,閻王查閱他的生前記錄,深恨他犯下的罪孽,命令處罰他轉世成為馬匹,在以后的兩次轉世里又被懲罰變作狗和蛇,直到贖清了罪惡才又投胎成人。
在卷十《三生》中,湖南某人記得自己前生幾世的經歷,和一個叫做興于唐的人在三世的時間里恩怨糾葛,被閻王根據生前的表現或被判決轉世為人,或者被判決轉世成為牲畜,直到最后經閻王調解,兩人才和好如父子。
卷四《續黃粱》中,曾某生前為高官顯貴,卻不思為民謀利,做盡壞事,死后閻王“王者閱卷,才數行,即震怒曰:此欺君誤國之罪,宜置油鼎”,判決曾某受盡地獄各種酷刑,為生前所犯的罪孽買單。
卷六《閻羅》中,馬生白天為凡人,夜晚則成為閻羅處理陰間政務,在陰間遇到了南明忠臣左蘿石,馬生判決左蘿石升天為神仙,獎勵他生前的德行。
卷二《林四娘》中,閻王對林四娘的鬼魂大大褒賞,“冥王以妾生前無罪,死猶不忘經咒,俾生王家”,林四娘活著的時候沒有什么罪過,死了還不忘念讀經咒,給自己提高德行,閻王很贊賞林四娘的行為,判決她轉世到富貴之家。
除了上述幾篇故事外,卷二《某公》、卷三《李伯言》、卷十《王石》、卷十一《齊天大圣》等篇目中都提到了閻王對人命運的審判。蒲松齡身為平民,無權無勢,對于各種社會丑惡只能忍視,無能為力;只有借書中閻王的身份,道出其心中懲惡揚善的想法,以文學的力量教導讀者多多向善,以免重蹈書中反面人物死后悲慘的下場。
四、閻王對自己下屬錯誤行為的糾正
在清代,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員是外地人,負責執行地方行政命令的吏和差役則是本地人。士人考取科舉以后不得在本地擔任行政主官,往往被朝廷任命在家鄉之外的異地做“官”。官員來到異地,對任地事務不熟悉,精力和能力都不足以應付主政地區的龐雜事務,不得不把事務下達給本地人吏和差役進行管理,具體實施中央和地方的政令。吏和差役屬于編制外的“臨時工”,大多數差役和吏轉而將謀取私利作為執行職務的第一目標。吏和差役了解當地的政務,常常相互勾結,應付公務,蒙蔽上司,為自己謀取私利,這就使地方政務混亂,是非顛倒,百政廢弛。蒲松齡身處地方,目睹地方官府里的“吏”和“差役”橫行鄉里,貪贓枉法,無惡不為,借閻王“官”的身份去懲罰那些犯錯的陰間吏和鬼差,抒發心中對這一社會現實的不滿。
如卷一《僧孽》中,“張姓暴卒,隨鬼使去,見冥王。王稽簿,怒鬼使誤捉,責令送歸”。有一個張姓的凡人突然逝去,被鬼差抓到了陰間,押到冥王(閻王)前面等待閻王的發落,閻王從生死薄上查出張姓凡人陽壽未盡,怒斥鬼差的錯誤,命令鬼差盡快將張姓之人送回。
卷一《王蘭》中,“利津王蘭,暴病死,閻王覆勘,乃鬼卒之誤勾也。責送還生”陰間的鬼差犯了一個大錯誤,利津縣的王蘭得了一場暴病,鬼差將王蘭的靈魂帶到了陰間,結果閻王查實王蘭無罪,責鬼差把王蘭送回人間。
卷六《考弊司》中,“趨而往……伏階號屈。王召訊已……少頃,鬼王及秀才并至。審其情確”聞人生向閻王告狀鬼王不法之事,閻王查實自己的屬下鬼王確實做了壞事,重重懲罰了鬼王,給了聞人生一個公道。
《聊齋志異》有關閻王的篇章中大部分都把閻王描述為一個好官,只有少數篇目如《席方平》將閻王塑造成了一個顛倒黑白的昏官。在作者蒲松齡的心中,清代官場已是“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的腐敗場景,主事官員不辯是非,隨意施為,審決不公。官府內部上下失察,上官缺乏對下官的考察管束,下官肆意胡為,不施德政,小吏和差役荼毒平民,為患一方。蒲松齡對于清明政治的念想都寄托在了閻王身上,人間難有朗朗乾坤,那就只能去陰間尋得。
The Character of Yama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LI? Zhou
(Zibo Museum,Shandong,Zibo 255000,China)
Abstract: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portrays gods and ghosts to imply worldly truth. Various gods and ghosts, good or evil,come into the readers view one after another,whose words and deeds are the externalization of the world in the eyes of the author,Pu Songling. Among them is Yama,a frequently portrayed god in the book,who represents laws and orders in the underworld and is the arbiter of the fate of the ghosts falling into the underworld, whose punishment,reward or rebirth are all subject to Yamas decision. The character of Yama in Pu Songlings work is mostly majestic and impartial,with a modera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given. Living in a heavily taxed,politically dark age,Pu Songling put great efforts in creating the character of Yama, on whom he lays his expectation of political justness.
Key words: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Yama;the underworld;Pu Songling
(責任編輯:陳麗華)
收稿日期:2019-09-07
作者簡介:李胄(1983- ),男,山東淄博人。淄博市博物館書畫部副主任,文博助理館員。
①本文所引《聊齋志異》原文均出自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丁天池注,孫通海、于天池等譯,中華書局出版,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