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在2019年底“最美自然資源人”活動評選中,一張女博士通過舔石頭,就能初步判斷其中含水量大小的照片走紅網絡,這張照片的主人公就是山東省地質調查院的研究員、地質工程博士楊麗芝。楊麗芝從事地質工作已有31個年頭,在這意外“走紅”背后,不單單是運氣,更是她扎根一個行業,長期堅守引發的共鳴。
舔石知水其實是“土辦法”
初見楊麗芝,她正拿著幾塊石頭在辦公室里和同事討論著什么。楊麗芝說,這幾塊石頭是從萊蕪找到的,有幾塊石頭上面有三葉蟲化石,“化石本就稀有,但相對而言,三葉蟲化石會多一些,但也是不可多得的。”
楊麗芝個頭不高,留著干練的短發,眉宇間透著智慧。就是這樣見過“大世面”的女博士,說起那張走紅的照片,竟有些不好意思。“那其實是我同事拍的,是人家的作品。”楊麗芝說,照片拍攝的時間是2014年11月,他們在沂南縣山北頭村做水文地質勘探工作,幫助當地老百姓解決生活用水困難,同事將大家工作時的狀態定格成一張張照片,她這張只是其中之一。
當時楊麗芝正在進行打井找水作業,舔石頭是為了初步判定含水層層位,預估一下出水量。“在野外,有些地方車開不上去,儀器設備帶不全,所以我就用這種方式,初步判斷含水層的位置。”楊麗芝說,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舌頭的觸感及濕印判斷,“比如濕印很快消失了,說明石頭顆粒結構粗,含水量就好一些。濕印消失得慢,說明顆粒結構致密,含水量可能相對少一些。同時,含泥量比較多時會粘舌頭,可能含水量更少。”
楊麗芝表示,這只是一種“土辦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石頭。“像我們常見的石灰巖就可以,這個方法教科書里沒有,是通過多年實踐總結的。”楊麗芝說,真正要進行打井等作業時,還是需要專業的設備和儀器。
野外找水31年
1966年春,楊麗芝出生在湖南省洞庭湖畔的沅江縣南湖村。1974年,村里來了一群石油勘探隊員,有幾名隊員就住在她家的廂房里。“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這些人經常哼著《我為祖國獻石油》早出晚歸,讓只有七八歲的楊麗芝一下子喜歡并很快就學會了這首歌,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因此,高考那年,她填報的三個志愿都與地質有關,最后她被武漢地質學院水文地質系錄取,開啟了“嘉陵江邊迎朝陽,昆侖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的“發展模式”。“為祖國地質事業獻出畢生力量”,是她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夢想。1988年,楊麗芝畢業后便開始投身地質研究工作。
從湖南來到山東,地質工作“四海為家”的狀態以及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的目的,在楊麗芝心里埋下種子,如今種子長成大樹,每片樹葉都是她寶貴的人生財富。
這些年,讓楊麗芝印象最深刻的事發生在2011年。山東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原本就缺水的沂蒙山區,陷入了缺水斷水的困境,山東也全面開展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那年2月,楊麗芝所在的抗旱小組來到沂蒙山區,這里一個村子吃水遇到難題,村民平日吃水靠大口井和小泉子,可一旦干旱,大口井沒水,小泉子也斷了流。
“我們組織了一個隊伍上那邊找水,用了20多天時間,打了一眼近300米的深井,水量很好,水質也很好。”楊麗芝回憶道,打完井出了水,附近老百姓全都出了門,不停地對他們表示感謝,還有的拎著籃子,里面裝著花生、蘋果,使勁往他們手里塞。
“其中有一位80多歲的老大娘,牙齒差不多掉光了,還給我們唱沂蒙山小調。”楊麗芝說,她在那一刻仿佛體會到了革命年代的軍民魚水情,在感動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工作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那段時間,楊麗芝所在的團隊共在沂蒙山區打了近200眼井,給當地村民帶來福祉。這些年來,楊麗芝幾乎跑遍了山東的每個村莊,給無數百姓帶去用水便利。
地質人家庭
在不少人眼中,地質工作可能就是開著越野車,翻山越嶺,用放大鏡和小錘在山間角落觀察、敲打。“其實地質工作不是拿個小錘子在山上隨便敲。”楊麗芝笑著說,“我們干的工作都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是最接地氣的。”
作為一名水文地質人員,楊麗芝最初的工作是找水打井。后來,也開始做一些地下水污染評價、地熱勘探、城市地質等方面的工作,此外,地質災害防治也是眾多工作之一。
楊麗芝坦言,地質工作確實又苦又累。“過去條件不太好,我們都是騎自行車去勘察,到了山腳下把自行車放到附近村莊,翻過山頭沿途調查,等工作結束再從另一邊下山。”
楊麗芝說,翻山時還要進行調查很費精力,有時他們會估算時間,如果飯點時下不了山,她就揣兩個饅頭,帶一壺水,在山間的某個角落飽腹。“再比如,我們的工作是輪班倒,一邊找水,一邊由專業施工隊打井,打井的時候需要我們在旁邊盯守著,每挖一層就判斷含水量如何,很可能一盯就是一天,不盯的人也不閑著,去別的地方繼續找水。”楊麗芝說,“雖然苦,但我們也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風景。”每當看到村民臉上發自內心的喜悅,用方言說出“謝謝”時,她就會瞬間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楊麗芝的工作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影響著家人。她的工作實行項目制,經常跟團隊到處跑,有時一出門就是好幾個月,這也讓她陪伴家人的時間大大“縮水”。
楊麗芝的丈夫早些年也是一名地質工作者,后來為了兼顧家庭,轉行成為一名法律工作者。而他們的兒子楊雪柯也從小跟著母親東奔西跑,聽母親講工作時發生的趣事,逐漸對母親的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楊雪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母親相同的學校和專業——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專業。
2012年10月,楊麗芝參加武漢的一個會議時,恰逢兒子楊雪柯班上組織了一場關于“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專題活動,應兒子的邀請,楊麗芝欣然前往參加活動。“我和兒子一塊進門的時候,他就給下面的同學說,你們師姐來了,同學們也是一愣,連忙說師姐好師姐好。他說,這是我老媽,也是我師姐!”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就是一個‘地質家庭。”如今,楊雪柯已畢業工作兩年,同樣從事與地質相關的工作。這讓楊麗芝十分欣慰。“這份工作做這么多年,更像是一種信念吧。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會只有甘甜沒有辛苦,既然選擇了,那就踏踏實實做下去,這就是我理解的不忘初心。”楊麗芝說。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刁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