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


作家、詩人、詞曲音樂人、歌手、主持人、策劃人、詩歌春晚形象大使……李牧羲身上有許多光鮮亮麗的標簽,每一個都與文化有關。而她最吸引人的,是談吐間流露的內涵和氣質,與她交談,你只會記得,她是“會發光的女人”。
多年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李牧羲都與文學為伴,在詩與歌中行走,如.沐清風,如臨水月。
跨界才女自在灑脫
用“富有詩書氣自華”來形容李牧羲給人的第一印象,再恰當不過。
李牧羲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父親是位作家,李牧羲自小耳濡目染,從年幼時開始接觸寫作。她8歲開始寫詩,11歲發表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歌作品。興趣、靈氣,加上家人的支持,使李牧羲一直堅持寫作。年少的堅持使得她的積累越發深厚,讀她的作品會發現,不僅文學功底深厚,字里行間還充滿了靈性。至今,李牧羲已出版了多部詩集、散文集,并擁有眾多粉絲讀者。她的作品在各種大賽中頻頻獲獎,世界文化藝術界聯合會授予她“亞洲最具影響力詩人”稱號,被譽為“詩壇、樂壇、歌壇”三棲金鳳凰。
由于才情絕佳,有人將李牧羲贊為“當代李清照”,這名號讓她倍感壓力。她感言:“我深知自己的水平與李清照相距千里,雖然也姓李,也從小喜歡李清照的詩,但自己沉淀得還很不夠,還需要更多的歷練與成長。”李牧羲只,當這是一種鞭策,讓自己更加勤奮努力。實際上,在李牧羲的身上,的確有許多與李清照共同之處,那種婉約的氣質不是能模仿出來的,那字里行間的情緒脈絡也不是能模仿出來的。2019年,李牧羲曾多次在文化活動中扮演“李清照”,并首創“詩劇”的表演形式,將詩詞、音樂、表演融為一體,這也是在詩歌界首開先河的創舉。
寫作還給了李牧羲一雙自由的翅膀,讓她在文學世界里飛翔,想寫詩時就寫詩,想創作小說或劇本時就挪出時間“閉關”個把月,那份執著,令人欽佩不已。
許多人最初知道李牧羲,是從原創歌曲開始的——她的眾多跨界身份中,原創音樂人便是之一。多年來,她和她的團隊創作了很多原創歌曲,也創作了很多城市歌曲,漸漸被大眾所熟知。
李牧羲自認為是個幸運的人。她說:“很多人知道一首歌但并不知道它的詞曲作者,而我可以演繹自己的作品并為大眾所熟知,這是非常幸運的事情。”李牧羲自嘲,走到臺前是“被迫”的,由于機緣巧合才從幕后走了出來。實際上,登臺演唱對歌手的應變能力和舞臺掌控能力要求很高,這背后是李牧羲從小打下的文藝基礎。她感嘆道:“很多事情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這些都是上天的眷顧。小時候上藝術學校期間,學習手風琴和8年民族舞,14歲時帶隊演出、登臺表演,那時開始適應舞臺表演,所以并不懼怕舞臺,如今可以再度回到舞臺,上也是對青春的一種回顧。”李牧羲透露,在她十幾歲時,參演過多部影視劇,后來沒有從事這個行業是因為希望多學習一些知識,所以選擇繼續功讀學業。如果未來有機會自己會親自創作一部劇,圓滿另一個領域的心愿。
她的身影,還常常出現在一些大型文化活動中。李牧羲是中國詩歌春晚的形象大使、中國書畫春晚的主持人,還兼任多家景區的形象代言人……端午節,黃山九龍池上演的“屈原投江”行為朗誦藝術中,她扮演屈原的姐姐,乘竹筏于水上尋覓弟弟的身影;七夕節,玉淵潭公園舉行的《李白與李清照相遇》詩歌秋晚中,她扮演李清照,吟唱優美傷感的詩詞;水上森林公園棧橋上,她扮演的“李清照”舉手投足如詩如畫;舞臺上,她扮演“李師師”吟唱表演周邦彥的《少年游》,婀娜的身姿如蝶飛舞,由此可見她舞臺功底的深厚……
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走出一條路,李牧羲就這這樣的人,有魅力、有實力,更有毅力去做喜歡的事情。
跨界只為文化融合
很難有人給李牧羲身份做一個準確的定位。在文學界,她是作家,有詩歌、散文、評論、小說等作品;在文藝界,她是詞曲家、原創歌手、主持人、編導;在文化界,她是劇作家、策劃人。難得的是,她將眾多身份融洽地糅合在一起,更將各種文化元素巧妙融合。
李牧羲策劃過的許多文案,被業界稱贊。目前,她正在策劃幾個比較大的文化活動。其中一項是萬人旗袍公益行,將旗袍秀、微電影、慈善演出、公益活動、明星互動等融合在一起。在活動中,加人音樂的元素、詩歌朗誦、藝術表演等文學藝術。看似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卻是恰到好處的點睛之筆。而她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媒介“信手拈來的背后,是不為人知的用心良苦。
李牧羲表示,對于文化的積累她從未停歇過腳步。“每天只有24小時,我很忙,有時感覺時間都不是自己的,完全不夠用。還要抽出時間看書學習補充能量,時間對我來說真的很寶貴。”如何做到工作、愛好和生活三者的平衡?李牧羲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把時間統籌安排好。她說:“一天當中我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涉及的領域也很多,所以我把時間做了最有效的劃分。比如,凌晨一兩點時比較安靜,沒有人打擾我,我就會用來創作文學或者譜寫歌曲;白天的時間主要用來做策劃文案或者商談一些事情;其他的零散時間我也很珍惜,我的許多靈感和作品是在旅途中、飛機上或者轉場間隙創作的。”在李牧羲的手機里存了幾百首詩歌、散文、歌曲,她的手機備忘錄里有好幾個不同主題的文件夾,有“牧羲散文"“牧羲詩歌”“牧羲歌詞”“牧羲曲譜”等等,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絲毫不懈怠。“從小受父親的熏陶開始寫作,我一直沒有丟棄、沒有間斷,無論上學、工作、家庭生活,隨時隨地利用時間創作。但寫小說不行,必須拿出整塊的時間創作。雖然跨界很多,但每一件事我都認真對待,人生下來就有使命感,跨越多個行業,是上蒼對我的歷練,也是給予我的使命,我盡最大努力完成好,做最真實的自己、最好的自己。我感謝在我人生路上扶持我、幫助我、一如既往支持我的朋友們,是他們不斷給我信心,給我鼓勵,陪我走過一段段艱難歷程,給予了我堅持下去的力量!”
作為女人,李牧羲還要兼顧家庭生活,所以她盡量減少外出應酬,盡量把時間放在家里。當把興趣愛好變成了事業,她用一份堅持一份執著,成就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這樣,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夢想。
身體力行傳播文化能量
由于氣質知性優雅,衣品出眾,品行兼優,謙遜豁達,李牧羲還兼任多家文化公司、服裝品牌的藝術顧問及代言人。許多人對她的衣著品味非常贊賞,無論是現代服飾還是古典中國風都可以駕馭自如。這與她的文化修養、審美造詣有很大的關系。她對于文化服飾及傳統美學也情有獨鐘。“其實每件美麗的衣服,不是隨便穿上就會美,要與氣質、膚色,甚至發型和飾品相匹配才能彰顯個性特質及華美。”這方面,李牧羲有自己的心得。其實許多人并不知道,李牧羲還有一個小小的“副業”,那就是以自己名字“牧羲”命名的品牌。
“我是北京服裝學院畢業的,雖然沒有從事這個行業,但我一直有一種情結,希望有一天可以圓夢。創立品牌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挑戰!當初考慮到將來會做系列研發,所以注冊了很多品類,涉及服飾、美妝、食品、茶飲和文創等。其中服飾既有高端輕奢定制,也有適合大眾的家居服、禪服等,我希望將養生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注人到我設計理念中,讓中國人穿中國衣,將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融人到我們的生活”。
李牧羲的確身體力行地傳播著中國傳統文化,并熱衷于通過各種文化活動來推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她舉辦詩意旗袍讀者見面會,提倡以詩歌的形式讓中國傳統文化根植于心,先守住本心做好自己,再做對社會做有意義的事情;她將讀者見面會的詩集簽售款全部捐給了藏區貧困學生,用詩歌點燃了愛的火種,帶動大家奉獻愛心,讓詩歌更具價值和意義;她譜寫雷鋒主題和孝道主題的原創歌曲,傳播孝文化、提倡精神文明;她在作品中掘挖中華文化元素,頌揚家風、國風和傳統美德……李牧羲用她擅長的文化元素將傳統文化進行“包裝”,讓它們更貼近現代社會的節奏和步伐。
“人生短暫,我們來到這世上都是有使命的,做好自己,溫暖從容,內外兼修,不忘初心,才不枉來世走一遭。”李牧羲有時感慨,時間總是匆匆而過,能做的事情太少。“我們來到這世上,只是被分工到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定位在不同的位置上,做的工作不同而已,沒有誰比誰有多高明、多聰明,主要是看你堅持不堅持、努力不努力。只要堅持認真對待,終會有一天讓你豁然開朗。”
在李牧羲看來,人生短暫過眼云煙,未必要功成名就,但一定要做對社會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傳播正能量,尤其是作為公眾人物,要做好表率。
熟悉李牧藏的人都知道,她外表看似嬌弱,內心卻很強大。她說:“心態好,一切都會好。經得住繁華,耐得住寂寞,保持一顆平常心,坐觀云卷云舒,淡看功名利祿。風雨人生,喜樂參半,當我們老去的時候,回憶曾經走過的路,留存心里的淡淡溫暖,才是真正的余生安穩!”李牧羲總是溫和地笑著,讓人如沐春風。她笑稱,打算50歲以后開始寫自傳,因為自己經歷過的大風大浪太多,無論是幸福安好,還是坎坷曲折,都值得記錄下來,為此生留下紀念,也是對這一生的總結。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她微笑著說:“人的成長沒有一帆風順,總有一番波折和坎坷,這些都是成長的經歷和積淀,造就了人格中一方面的特質,只有經歷它們才會更加成熟。只有悟透才能明白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什么才是‘任憑世間紛擾,我心悠悠自得,什么才是“大道至簡,繁在人心。簡單從容,才是快樂活好每一天的至上法寶。”也許是看到的事情太多、經歷的事情太多,所以李牧羲的內心更加豁達,這使她對事物的評判能力更高。“看得清、看得開、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遇事不糾結,風輕云淡的活好自己,是我給自己定下的守心原則。”
李牧羲是個“會發光的女人”,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