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浩



時光從不等人,過去即過去,惟有記憶留存于心。但當你走進萊西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時,那滿滿的回憶如洪水涌來,思緒一下子回到過去,回到某個記憶深處的點滴事,情懷肆意,再也無法收拾。這才知道,為什么有人會如此鐘愛老物,說是寄托情懷也好,說是留有回憶也罷,終究丟不掉的是那濃濃的真情。
誰曾可知,人們將任意一件物品掛上“情懷”的影子,那無疑會對它喜愛有加并且呵護備至,這和它年歲多久、破舊與否并無關系。
博物館的誕生,也是情懷使然
花轎、算盤、小人書、煙斗、刀槍兵器、馬車、電報機、打印機……從驗盆、磨盤到算盤賬本,從馬車、花轎到履帶式推土機,從留聲機到電話機,在萊西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中,這些豐富的老物件讓人不禁眼花繚亂。博物館地處青島萊西市水集街道水集二村的文化廣場是城區寸土寸金的中心地帶,它以獨特的方式見證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展示著膠東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
據了解,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始建于2003年,陳列場地2600多平方米,總投資1780多萬元,是青島市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之一。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室內陳列和露天陳列兩大部分。館舍現陳列民俗文化物品有歷朝歷代的犁耙耬耢等農耕器具、各種古車等載運工具、紡織刺繡縫紉工具以及各種手工和制造用品,紅白喜事及祭祀用品、歷代家庭生活用品、聯幛旌表柬貼契約等民俗物品以及各革命歷史時期的革命文物等5300多種(件)。露天陳列了各類農耕石器工具、加工工具和民用生活類器具上萬件。據介紹,這些陳列的物品有的距今已有幾千年,每一件都泌浸著厚重的歷史質感,透析著燦爛的中華民俗文化,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的活教材,是保護、研究和發展膠東民俗文化的重要基地。
一座博物館,有著如此豐富的館藏,與它長此以往的積累與沉淀有很大的關系,更與它相關的博物館人有著重要的聯系。當我們深人了解博物館是如何得以建立時,就仿佛翻開了水集二村一本厚重的歷史畫卷。
身為萊西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的姜殿平,還是萊西市水集二村的黨委書記。1996年,萊西當地經濟發展薄弱,身為村主要負責人的姜殿平上任的第3年,遇上了村里固定資產重組。“萊西地勢平整,很早以前就實現了農業耕作的機械化?!苯钇秸f,在那次村固定資產重組的過程中,村里有幾臺老化的大型脫粒機和拖拉機,這些集體財產要處理。當時就有村民建議,將已經過時的脫粒機和拖拉機賣掉,也有村民覺得村里的東西哪能說賣就賣。兩類意見僵持不下,最終,姜殿平決定將這些老玩意“先別賣,留一留”。
1998年,姜殿平跟隨企業到法國學習考察,在考察過程中他發現有一個地方放著磨盤、石碾和古老的瓦缸。他向身邊的法國人詢問,對方稱,這是華人居住區,這里的華人盡管身在國外,但心系中華,所以才將磨盤、石碾和瓦缸從遙遠的中國運到了法國。自此,姜殿平就和村里的黨員、干部起開始在萊西的民間搜集起了老物件,之后將半徑擴大到了青島的平度、即墨等地,最終半徑擴大到了煙臺和威海等膠東半島。2000年,他又跟隨一個民間社團到中國周邊某國考察民俗博物館。在那里,他驚訝地發現中國民間的一些生活器具,竟然被擺在了其中。中國的東西流落到了國外,現在竟然成了人家國家的歷史。這讓姜殿平皺起了眉頭?;貒?,姜殿平下定決心,一定要將流落在中國民間正遭損壞或者不被國民重視的老物件留下來。
此后,從搜集民間的磨盤、耕具、炊具,到搜集民間的家具,從山東省內到河北、山西、陜西等省份,姜殿平帶領一支隊伍浩浩蕩蕩在收集民俗文化的道路上前行。“只要是涉及衣食住行用的我們都搜集?!苯钇秸f,一開始,他們收集的東西有一些是村民送的,再到后來一些即將消失的東西他們得需要錢買了。他們搜集物件的質地涉及了木、石、絲、竹、銅、鐵、陶、瓷、麻、紙等。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都能在我們這個小小的博物館中感知。一件件物品,從最初的形態,到一步步更新,再到現在,人們對它的印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基本上淡忘了。而這里,就是把這些物品的‘記憶再給找回來?!苯钇饺缡钦f。
經典的留存,為了讓更多人感知
見過清代的“冰箱”是什么樣的嗎?在萊西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中,你就能見到它的真面目。這個“古董寶貝”正是姜殿平20多年前從天津的藏友手中淘來的,除了具有觀賞、收藏價值外,也展示了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
這件木制“冰箱”高約1米,邊長約0.5米,上面口小,木制“冰箱”為平開門,上下各裝有銅質精美把手。拉開冰箱看到,共分為上下3層,下面口大被鐵網分割成兩層,上兩層放置食物,最下層卻暗藏機關,其內部包裹著鐵皮,底部開有小孔。“原來這里是放置天然冰塊的地方,鐵皮防止冰塊融化的水滴腐蝕冰箱外殼,小孔用來放掉融化的水?!边@種冰箱箱內一般采用導熱性較弱的金屬為里,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冰的使用時間,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箱底有小孔,可以隨時排放冰水,保持箱內清潔;箱蓋則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于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據史書記載,清代的一些達官顯貴使用冰箱的場合很多,不僅盛夏時皇帝御膳時需要,有些官員的家里也使用。
20多年前,姜殿平去天津出差時,意外得知一名藏友有個清代的柜子要出手,覺得這個柜子做工巧妙,又是個老物件,當場花高價買了下來。直到把柜子運回來后,經過當地資深藏友鑒定后,這個柜子應該是清代木制的“冰箱”,這讓他又驚又喜?!坝捎谀颈涞某杀据^高,使用場合主要限于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并不多見?!苯钇秸f。
“在萊西日莊鎮的一個村莊里,我們收集了一個特大的紫砂缸。這個紫砂缸因年久破裂,這個農戶的先祖先后在紫砂缸上釘了300多個鋦子?!苯钇浇榻B,這一個紫砂缸之前有人要出12萬元買走,被他拒絕了,“民俗文化不是生意,不可買賣”。在收集老物件的過程中,他還從龍口淘回了一個銅制的公平秤,這個公平秤被發現后,國內多個省的省級技術監督局花高價要來買走以作“公平權威”,被姜殿平拒絕。
用成型的油燈作為照明工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春秋時期,在博物館里,我們能看到它數千年的發展文明史。姜殿平拿起一把古老的石頭油燈說:“這種就是最早的燈,把油倒上,弄個繩點著,在這個地方弄一根棉線,棉線把油吸收了,燈就亮了。在上世紀60年代,汽燈是最高級的照明工具,過去農村演戲的、唱戲的都用汽燈。再到我們搞農業、大寨田時也用的這個,后來就發展到我們現在用的電燈了。
你見過玻璃罩上釘了鋦子的小馬燈嗎,你見過一個小小馬燈的玻璃罩上釘著200多個鋦子?這些聽起來近乎天方夜譚的小馬燈也被姜殿平的團隊尋了回來。實際上,在一個小馬燈上釘68個鋦子,早年的這些民間技術想必在現在也很難完成,這68個鋦子的背后集合了民間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細的技藝。
“在青島看山看嶗山,看水看大海,要看民俗歷史不來萊西都不成?!苯钇奖硎?,他們期待未來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在現有基礎上建得再大一些,讓“關在從籠子的膠東民俗文化乘風飛翔,打造膠東民俗文化產業”,將萊西的地方特產融人到這個產業中,讓中國了解萊西,萊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