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雨


“為什么當時年僅20歲的“小鮮肉”畢加索,要把自己畫成大叔范兒?”青年油畫家、藝術普及者張法中行至畢加索的《自畫像》時,拋出這個問題。正當你琢磨的時候,張法中將其中奧秘娓娓道來。
這是張法中最近在做的一件事:聯合西瓜視頻打造“藝術類脫口秀”《人間藝術指南》。這個東北口音、言談詼諧的大學青年教師,自稱“藝術翻譯官”,助你秒懂“高冷”的繪畫、雕塑、設計、建筑、電影知識。
向往藝術的自由靈魂
張法中小時候就對繪畫產生了由衷的熱愛,童年許多快樂的回憶都是與繪畫相關的。繪畫即游戲,在繪畫的世界里,他獲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創造也可以破壞。
小學三年級時,張法中接觸到了素描,當老師將一個圓圈的一半涂滿黑色的時候,它居然鼓起來了,張法中大呼神奇。
上中學時,張法中一口氣承包了若干班級的黑板報,被一個美術老師賞識,老師勸說他去專業系統地學習美術。他第一次參加高考,考上了家鄉的一所師范院校,但一想到“將來可能還要回到這個地方工作,生活沒什么意思”,便選擇了放棄,重新復習備考藝術院校。
那段時間他裝扮得像一個“藝術家”,追求瘋狂不羈的感覺,留長頭發,整天穿件白大褂,還學《和平飯店》的男配角戴禮帽,長頭發自兩邊垂下。“感覺自己好酷,實際上特別傻。”1999年,張法中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入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2003年考上該系研究生,畢業后執教于沈陽大學美術學院。
經過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張法中掌握了西方傳統繪畫中關于造型、色彩等規律,對繪畫藝術及其發展脈絡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到大學當老師時,他飽含激情和自信,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身手。為此,他還在開美術史這門課前,就自信地加了一條“不許缺席”的規定。
然而,第一節課結束,張法中就灰心了。他在臺上講得興致勃勃,臺下的學生壓根聽不進去。這時他才發現,如今的年輕人不再如他當年一樣,對一本經典畫冊愛不釋手,或對師者的指引無比信奉。“年輕人喜歡有趣的、新鮮的、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讀藝術。”
有一次下課,一位常來旁聽的朋友點醒了張法中。他說,你其實講得很好,和彼時大火的“羅輯思維”一樣好玩,如果能加入當下青年人關注的熱點,一定可以在音頻平臺上被很多人喜歡。張法中半信半疑,還真的去試了試。于是,普及中國美術史的知識,成了《張法中的中國美術史》開設的初衷。
讓藝術走近每一個中國人
在這個100集的音頻節目中,張法中以現代人視角打開美術史,集知識普及、作品賞析、時代解讀與大師傳記于一體,內容涵蓋史前至隋唐、五代、兩宋、明清等不同歷史階段。無論是知識含量、故事鋪陳,還是節奏控制等,張法中講出了內容質感,仿佛300位藝術人物走出了古紙,走近了大眾。
張法中講課時,摒棄了書本原有的理論,以現存可見的作品為基礎,按時間脈絡擷取不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現象、流派、人物,以及背后根植的人文傳統。比如他講油畫大師達·芬奇時,連接到的人物卻是李白。他這樣形容:“達·芬奇是被畫畫耽誤的工科男,他一生畫了無數張手稿,畫稿竟然僅占其中5%,其余的都是各種工程設計圖!李白,則是被寫詩耽誤的公務員。他一生熱血,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可是皇帝卻偏偏只拿他當個御用寫詩的文藝青年!兩位不世出的天才,一個奇思妙想不被人理解,一個躊躇滿志懷才不遇,若是兩人相遇,應該很有共鳴吧?”從東方到西方,從盛唐藝術到巴洛克,張法中講課時可以隨時跨越時空,讓聽眾開拓思維視野,以最快的路徑提升多元的審美能力。
剛開始錄《張法中的中國美術史》前幾期時,也有人沖出來罵張法中“不懂美術”。做完10期后,他發現忠實聽眾變多了,大家心甘情愿地追隨這些有品質的內容。
每一個聽過張法中講課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節目中傳遞的價值觀與正能量,讓人一聽就上癮、欲罷不能。當他講到去梵高墓地的心情時,粉絲似乎看到了大師當時的煎熬與掙扎;當聽到透納被嘲笑畫是用腳畫出來時,粉絲情不自禁“哈哈”大笑;當聽到倫勃朗被要求剪掉自己的畫作時,粉絲又忍不住揪心大哭……很快,這個講美術史的節目播放量高達近千萬,訂閱者從藝術考生、室內設計師、家庭主婦、退休老人,到機關職員、房產銷售、算法工程師……
《張法中的中國美術史》成功后,張法中又在“喜馬拉雅”音頻平臺上做了付費節目《大咖讀書會》,主講了《藝術的故事》《隱秘的知識》《看名畫的眼睛》幾本藝術類書籍,收聽量和留言量均名列前茅。
做“藝術翻譯官”,
讓藝術不高冷
挑戰做視頻節目《人間藝術指南》,這件事從無到有的過程,對張法中而言,堪稱閃電戰。2019年5月底,張法中與西瓜視頻平臺方第一次見面討論,不到兩個月第一期節目就已上線。
在《人間藝術指南》中,張法中對自己的定位是“藝術翻譯官”,希望借助這檔節目打破人們的認知,以更詼諧的語言和輕松的講解方式令藝術不再高冷,讓每一個普通觀眾都能夠領略藝術的美感。
與音頻錄音不同,在做視頻時,張法中更注重內容與形式并重。在他看來,脫口秀的核心是輸出“力場”,提供一種足以讓他人沉浸其中的氛圍。“就像現場演唱的歌一樣,講出的內容重要,但是‘我要干什么的狀態也重要。”
他講馬奈,就以“黑咖啡”作比,為了傳遞出馬奈作品中質樸自然、渾然天成的質感,張法中刻意加重了文稿中畫作的比例,一張一張講下去,最后以《刺客聶隱娘》張力十足的片尾曲收住,力求營造那種一點作料都不加,卻又層次斑斕的體驗。
他講音樂,以國王和貴族的古典舞會、歌劇切入,再談到1960年音樂收音機、唱片機的普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他講詩歌,獨辟蹊徑,認為在古代一首詩寫得再好,也很難變成全民流傳的詩歌,但隨著民謠歌手的出現,尤其是鮑勃·迪倫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后,再次說明了歌詞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詩歌門類,更容易流傳,也比大白話更具藝術感……
除了講藝術作品本身,張法中還策劃一些貼近青年人關注的趣味選題,例如找幾個朋友對談“如何生產一幅畫”“一手品的定價機制是什么”等。為了探索大眾更易走進的入口,張法中還在視頻中頻頻加金句,例如“懂藝術的人與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不過把人生過出了100種可能。”
“讓藝術不高冷”聽起來更像一句口號,但張法中覺得自己有底氣做好,“至少此時此刻種下一顆種子,讓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東西,10年后,他們一定能回首、思考今日我所說的一切。”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