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林同學把碗里的湯喝干凈;“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面的李同學把最后一粒米飯扒進嘴里……林同學和李同學相視一笑,拿出手機對著面前吃光的碗和盤拍起來。
清華大學餐廳,“光盤打卡”成為最新時尚。柳濟琛被同學們打卡附帶的幽默話逗笑了,這位清華學子從提倡素食到開發“光盤打卡”APP,正在用科技的力量讓節儉成為習慣。
“光盤行動”與互聯網結合
1997年出生的柳濟琛是云南人。2014年9月,他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活豐富多彩,除學習外他加入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社團組織,但最后選擇留在清華大學素食協會。
最初,柳濟琛感覺吃素不過是個人飲食習慣,后來他發現堅持素食的人精神和身體狀態都很好。隨著對素食理念的深入了解,他從內心愛上了素食。
大一下半學期,他牽頭組織了一場“素食游園會”,邀請北京十余所素食餐廳走進清華校園,免費派發素食,宣傳素食理念。北京很多高校的同學希望柳濟琛也能幫助他們在學校成立素食社團,“對啊,我可以把這件事做得更大一些!”他內心充滿了力量。
2017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這天,“素盟”成立。作為清華大學素食協會會長的柳濟琛定下目標:在兩年內幫助1000所學校成立素食社團。
一天,柳濟琛和朋友到一家素食餐廳吃飯,當他們吃完準備離開時,服務員叫住了他們。“您兩位很棒,這是給你們的獎勵,歡迎再次光臨!”服務員遞給他們一張卡片。柳濟琛好奇地接過:“惜福卡?”“是這樣的,如果顧客能夠做到‘光盤,就會得到一張‘惜福卡,累計達到一定數量,我們餐廳就會有優惠券贈送。”聽了服務員熱情的介紹,柳濟琛靈機一動:“這是件好事,如果面向全民推廣就更好了。”
一家餐廳的影響力畢竟有限,大數據時代,如何才能讓“光盤行動”和互聯網結合呢?
用科技助力“光盤行動”
很快,柳濟琛做出了一套方案:通過技術識別出是否“光盤”,如果“光盤”,則會獲得一定數額的現金獎勵,由一些熱衷于公益的企業“埋單”,并通過基金會把錢送到需要的地方。小小的獎勵能夠讓顧客看到自己“光盤”的成果,激勵顧客控制自己的行為。
柳濟琛學的是工程管理,并不擅長互聯網開發,整套構想由于缺少技術和資金的支持始終無法落地。直到一位企業家在看過他的方案后,決定聯合其他人給項目注資300萬元。
2018年五四青年節,柳濟琛成立了“新素代科技有限公司”,新時代、新素質、新青年,就是新素代的意思。他與一位有多年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開發經驗的工程師組成了公司的核心創始團隊,清華和北大的幾名學生也加入了進來。
“光盤打卡”,聽上去就是簡單地通過拍照識別盤內食物是否吃光。然而,真正實施起來卻并不容易。團隊期待能夠達成的理想效果是,一方面系統能識別出用戶拍的是不是餐具,另一方面能判斷出到底有沒有“光盤”、“光盤”到什么程度。可是,滿足這些條件,需要大量的樣本支撐。在樣本的選擇上,既要考慮不同餐具的形狀,也要考慮不同菜系的特點。柳濟琛帶領團隊開始到全國各地的餐廳進行數據采樣。“碗里剩下一口米飯和盤子里剩下一塊骨頭能一樣嗎?”“盤子里剩了點湯,有點油算不算光盤?”很多志愿者參與到這個有趣的活動中來,把拍下的照片發給柳濟琛并提出問題。餐具的樣式有很多,浪費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團隊就是要用這些數據來訓練小程序的“神經網絡”。
于是,在數據庫里,家庭用的一般圓盤,食堂用的方盤、砂鍋、小碟;粵菜、魯菜、西北菜……各類款式,各種菜式,應有盡有。
有一次,柳濟琛和團隊成員來到山東一所大學,當學生們用完餐后,他們對著盤子拍了起來。“你們拍這些空盤子干什么?”食堂的阿姨覺得他們很無聊。“阿姨,我們不是玩兒,而是要幫助學生們節約糧食。”柳濟琛耐心解釋了一番。阿姨聽后,不禁豎起了大拇指:“這是件好事!我每天看到學生們倒掉大量的飯菜很心疼,可又沒有辦法。”最后,阿姨主動提出幫助他們拍照。
“光盤打卡”與公益同行
半年過后,柳濟琛團隊奔波了十多個城市,采集了10萬個樣本,接下來就是攻克技術上的壁壘。“最初研發出來的軟件跟‘傻瓜一樣,明明有很多剩飯的盤子,會識別成‘光盤,把攝像頭對準桌子、電腦屏,它也會給出識別結果,出錯率非常高。”技術人員經常要忙到凌晨四五點,才能把錯誤糾正過來。直到2018年10月,AI識別“光盤”終于“有了智慧”,研發的軟件對原有樣本的識別準確率達到了92%。
為了驗證產品的可行性,團隊成員邀請朋友、親屬體驗產品。后來,最初的用戶多數成了“光盤打卡”小程序的“金粉”,排行榜上的第一名打卡800余次,還帶動周圍的人參與打卡。漸漸地,程序擁有了200萬數據,識別精度越來越高。
“光盤打卡”只是一個起點,每次打卡后,用戶會獲得一定的能量值。這些能量值既可以兌換成環保、公益、扶貧、助農等主題的特色商品,又可以捐贈出去,由公益組織根據捐贈的能量值提供一定比例的配捐。“我們其實是想遵循一個能量守恒的原則,這邊‘光盤了,遠方的人們會因為你節省的糧食而獲得食物。你的‘光盤提供了他人所需要的東西。”柳濟琛與慈善組織合作,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配捐,積分和兌換的功能聯通起來,讓“光盤”的人切實看到別人的生活因為自己帶來了改變。
最初,“光盤打卡”的用戶多數是對公益有熱情的大學生,但團隊的“野心”遠遠不止高校。
2019年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這天,團隊設立了公益獎勵金,通過用戶做公益的同時能夠“得利”的方式,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嘗試讓項目“出圈”。柳濟琛對項目的未來很樂觀,他并沒有一味追求用戶量的激增,“光盤打卡就是理念的實踐過程,”他想通過打卡這一行為強化人們的節約意識,只要接觸了產品,就相當于接受了一次教育,而且有可能成為一個杠桿,撬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平臺上線后,中國社會科學院主動找上門來洽談合作。于是,團隊幫助社科院開發了一套智慧食堂管理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滿足菜品點評、食堂外賣、電商精準扶貧等需求,從而實現精準配餐、就餐要求。更重要的是,系統中還嵌入了“光盤打卡”入口。據社科院統計,光盤行動開始后,僅兩個月時間,餐廚垃圾減量30%。
柳濟琛打算辦理休學兩年,全身心地投入到公益創業中。未來,他希望能夠將“光盤打卡”推廣成為全民性質的軟件,甚至走向國際。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