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少杰
摘要:在藝術創作手法不斷拓新的今日,玻璃藝術品的展現形式也在發生著顛覆性變化。人們使用著玻璃這種傳統的材料,運用感官發生不同變化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本文將從玻璃聲音與裝置藝術的關系分析展開,來循序漸進地討論這個話題。對玻璃聲音在裝置藝術中表現的研究,主要從玻璃聲音成為裝置藝術造型語言的可能性開始入手,尋找玻璃聲音在裝置藝術作品中的表現,探討玻璃聲音成為裝置藝術造型語言的可能性,及陳述玻璃聲音在裝置藝術作品中的表現。
關鍵詞:藝術表現 聲音裝置 裝置藝術
1.玻璃聲音的發聲原理
玻璃聲音在裝置藝術創作中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它具有空靈清脆的特征,作為裝置藝術非架上藝術的主要形式。玻璃材質的“真材實料”在創作中常有體現,但現在的玻璃藝術帶給人們的感官刺激超出了它材料原先顯示的魅力。玻璃作為一種透明的半固體,它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可通過化學和物理的調整,使其滿足各種需求。玻璃屬于由熔融物冷卻硬化而成的非晶態固體,硬度高于金屬。玻璃用于演奏主要為體鳴樂器發聲,清脆空靈的聲音深受藝術家的喜愛,廣泛運用于樂器彈奏和裝置藝術中。
在18世紀中期,玻璃琴風靡歐洲,人類的感知和定位聲音范圍的方式決定了它優雅非凡且令人迷失的聲音特質。當聲音超過4000赫茲時,主要通過左右耳間進行辨別發聲體,從而通過雙耳效應來確定聲源的位置;當聲音低于1000赫茲時,我們使用聲波到達左右耳的“位相的不同”來確定聲源的位置。而玻璃琴的音色多數都在1000赫茲到4000赫茲這一范圍內,這和我們大腦“不太能夠確定”的聲音頻率范圍一致,所以我們無法在空間上辨認出聲音的方位,也難以辨別彈奏的材料。
2.玻璃聲音的藝術特征
在1761年,玻璃聲音的藝術特征在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與查爾斯·詹姆斯(Charles James)一起創造的樂器玻璃琴阿摩尼卡(Glass Armonica)中得以體現,名字源自希臘語中的“和諧”。因為獨特的發聲方式,它被稱作最奇怪的樂器之一。阿莫尼卡是由一組尺寸不一的玻璃碗從大到小排列組成,演奏者用濕潤的手指磨擦酒杯邊緣,震動發音演奏。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從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受到許多作曲家的青睞,包括Wolfgang Amadeus Mozart、Ludwig van Beethoven和Johann Sebastian Bach,他們的作品都是在玻璃上創作的,后來才被轉錄為更傳統的樂器。愛爾蘭音樂家Richard Pockrich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個演奏阿莫尼卡的人。但這種樂器并沒有持續流行到19世紀。德國音樂學家Friedrich Rochlitz在《普通音樂期刊》中說道:“玻璃琴會讓神經受到過度刺激,讓演奏者跌入沮喪和抑郁的深淵,使得他走向自我毀滅。”當時的演奏家Marianne Davies論證了這個觀點。她是一個阿莫尼卡和羽管鍵琴表演者,巡演多年后診斷出患有抑郁癥,起因也正是因為阿莫尼卡的悲郁音調。即使是來聽演奏的聽眾,在短時間內也會在情緒上受到影響。玻璃琴也只是風靡一時,因發聲機制存在問題而無法產生足夠大的聲音來充盈整個大廳,且它的易碎特點不利于運輸,這也使其逐漸被現代樂器所替代,Benjamin Franklin將玻璃琴的音色描述為“無與倫比的甜蜜”,玻璃琴的流行讓玻璃材質的特殊聲音進入人們的心里,讓人們知曉玻璃的其他用途,也慢慢揭開了玻璃材質的神秘感。
火焰卡洛普(Pyrophone)是一種18世紀被稱為“化學口琴“的樂器。拜倫·希金斯(Byron Higgins)在1777年提出在開放的玻璃管底部使用氫氣,并將火焰放置在玻璃管中,這時會產生聲音。這是由數根吹制的空心玻璃管加上底部的氫氣火焰構成的裝置。當氫氣火焰在玻璃或者其他管中與足夠氧氣相遇,混合氣體將會充分燃燒并且振動玻璃引發聲音。1818年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將聲音稱為“非常迅速的爆炸”。物理學家John Tyndall證明,如果管子中的火焰接近管子長度的三分之一時會發出爆炸聲,爆炸發生的速率與管子的基波或諧波之一相匹配,而且火焰的體積也不是很大。Kastner大約在19世紀80年代發明了該儀器,他在1874年的圣誕前夜提交了這項專利。Charles Gounod試圖在他的歌劇《珍妮達》(1873年演出)中加入這個器械,并在巴黎展覽(1878年)中展出。
從18世紀以來,玻璃作為一種演奏樂器,從一個時期的繁盛到最后的逐漸衰退淡出歷史舞臺,主要原因是因為獨特的發聲機制和易碎不便運輸,這使其越來越少彈奏者與欣賞者。玻璃聲音裝置作品慢慢淡化演奏功能,逐漸成為一種表達情緒或者理念的藝術品。追求視覺形態上的造型語言,彰顯材料的特殊性和魅力,發揮材料優勢。
3.玻璃聲音與裝置藝術的關系
裝置藝術是拼貼、布置、移動、拆卸的舞臺布景及其零件堆砌而成的藝術品,是將藝術作品從分散到組合,被稱為20世紀的當代藝術。一個完整的裝置藝術品是由場地、材料、情感三個方面組成的。在探討玻璃裝置藝術時,通常指的是純藝術表達理念的玻璃材料組合作品。在現代玻璃藝術中,玻璃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分離,在藝術家們看來,玻璃具有生命并富有無限的可能。玻璃聲音與裝置藝術的關系可追溯到18世紀的玻璃琴樂器裝置,18世紀玻璃聲音多為音樂演奏形式存在。玻璃聲音在現代裝置藝術中將聽覺與視覺同步。在視覺沖擊下豐富感官體驗。玻璃聲音裝置藝術品多為綜合材料類型藝術家和玻璃藝術家創作而成,作品頗具綜合性。在材料運用中將玻璃與金屬、磁性物體、水或機械相結合。玻璃藝術家在玻璃聲聽覺與視覺相同步,在視覺沖擊下豐富感官體驗。在材料運用中將玻璃與金屬、磁性物體、水或機械相結合。玻璃藝術家在玻璃聲音裝置藝術創作中大多帶有對玻璃的個人主觀理解,顯現出對材質的認知。利用玻璃材料的特性表達個人情感觀點。裝置藝術核心是觀念,所要傳達的觀念并不是藝術家的單方面灌輸,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和觀眾的思想交換中才獲得意義。在社會文化和歷史的發展下,裝置藝術在西方當代藝術重觀念、重社會性、重參與性和強調個人感受的藝術背景下,成為西方藝術中主流藝術與大型展覽中最有力度的藝術形式。
1.玻璃聲音在裝置作品中的表演性
從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玻璃工作室的創作傾向發生了改變。那種追求技術、技巧性的表現效果和視覺造型趣味的作品不再受到熱捧,而那些極其概念化的造型作品,卻躍到了人們的眼前。表演者和觀眾以及裝置品都屬于裝置藝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生活經驗積累的產物,表演以人自身及其活動為媒介,通過藝術家的表演和觀眾的參與完成藝術創作。表演中具有動態的過程性,帶有瞬間的偶發特點。表演者和觀看者以及裝置品都屬于裝置藝中不可分割的部分。MAYA+ROUVELLE是指Lili Maya和James Rouvelle之間的合作。他們在Pilchuck玻璃學校任職期間,擴大了玻璃博物館的職能范圍,開發了一系列聲音制作課程。他們的即興表演通常從玻璃吹制開始,與專業人士Manny Krakowski和Netty Blair精密合作,對容器的形狀進行調整后,根據調音和音色對對象分組,并在必要時調整變化(通過重新塑形或將容器充滿水)以創建特定的氣質。一旦創造了一種氛圍,他們就廣泛地進行創作,并為它開發出作品。在玻璃制作完成后,用手指摩挲或用琴弓拉奏發出聲音。James Rouvelle正在使用琴弓表演。玻璃聲音裝置藝術作品中聲音的部分,聲音成為一種可表達的方式。一整個完整的作品中,表演者與作品本身成為一種相互平衡,不可缺少的關系。作品通過藝術家的表演、裝置作品和觀眾的參與完成藝術創作。表演具有動態的過程,帶有瞬間的偶發特點,是一次性的。玻璃聲音在作品中具有不確定因素,觀眾可以借助聽覺感官內的所有感官體驗并且感受作品,并且能對作品中呈現的現象進行思考。
2.玻璃聲音在裝置作品中的在場性
裝置藝術的在場性是要求特定的空間環境對人們心靈的影響力,給予觀眾直面藝術品時候直接性的體驗和本真狀態下的努力。裝置方式往往把物體本身當作藝術品,而且與當時環境并置為一體。裝置藝術在場性的解讀方式從本質上來說是拒絕被復制的。
2016年成立的miami巴塞爾設計委員會,尤里鈴木(Yuri Suzuk)是2016年施華沃斯基設計委員會的設計師之一。他設計的玻璃互動裝置作品名為《Sharevari》。機動裝置通過器皿與黃銅錘子撞擊振動來產生聲音,是歷經過嚴格的酸蝕拋光和頻率測試技術打造而成。整個作品由16個黃銅足部組成,頂部為不同大小的圓柱形容器,可發出c1-d3調。除了原創譜曲外,觀眾亦可以透過感應器即興演奏創作樂曲。在這件玻璃聲音裝置藝術中,只有加上環境和觀眾的參與、聽覺視覺的統一之后才是一個完整的作品。高低錯落的音調譜成了曲子,清脆爽耳余音繞梁,回蕩在整個展廳。有著獨特音韻的玻璃材料配合機動裝置的敲擊,將靜與動互補,對聽眾來說是一場聽覺盛宴。
對于弗洛里安·里克納(Florian Lechner)來說,玻璃是一種可聽可見的媒介材料,因此是自我超越的。用他本人的話來說:“我的工作是試圖讓玻璃作為一種物質來表現精神方面,在這個方面,光、空間和聲音是超越物質世界的物質平面現象。”他的作品在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圓形劇場演播室中展出。在使用高溫玻璃時,熔化和硬化過程使他聯想起地質年代中的創世紀,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鮑威爾的主題上,同時將普通容器的重要性給予一個基本的回答。碗形的作品與壯觀的圓形場地呼應傳播,裝置和非裝置以特殊的方式相互聯系在一起。
3.玻璃聲音在裝置作品中的綜合性
玻璃材料在聲音裝置藝術中依靠其他媒介振動發聲。這一類作品大量依靠于水、氣體、磁體、線傳導振動,這時候的玻璃材料屬于第三媒介。這時,玻璃材料的形體、大小、厚薄程度、密度都發聲,結果會產生不同音調。
中國美術學院的鄭聞卿教授曾在上海玻璃博物館中展出了《透明的聲音-Ⅲ》,這是一件由玻璃細絲和機械裝置組成的作品。十個玻璃絲組合固定在鋼裝置上,通過左右搖晃制造節奏。這時玻璃細絲在暗黑的展廳中閃閃發亮,纖長的玻璃絲互相碰撞發出震動聲,絲絲入扣,聲聲入心。聲音在這件作品中有很大的參與度,是整件作品的精髓,無以取代。窯制玻璃中,大多是重量感極強的立體作品,而鄭聞卿教授將二維與三維相結合,以線作為主要的創作形式,并將脆弱的玻璃絲作為發聲體搖晃。這件裝置藝術作品沖破了人們對玻璃內心中的既定的概念,以嶄新的呈現方式,讓人通過聆聽聲音了解玻璃材質。
聲音是感官系統運行中的重要媒介,在大量裝置藝術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由于玻璃材質輕薄易碎,并具有清脆聲響,它的破碎瞬間是許多藝術家所表達與追隨的。玻璃向來被人視為易碎的,危險的,并將常常將玻璃的破碎聲稱為不詳的聲音。這類裝置作品已經脫離一般的傳統藝術的娛樂膚淺功能,而訴觀眾深層的理性推敲。在玻璃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藝術語言越來越豐富,結合當下的機械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玻璃裝置中聲音的會以更精彩更多元的方式來呈現,這是一種多元文化浪潮推動下的必然藝術現象。社會隨著人民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對藝術多元性的包容度越來越高,聲音在玻璃裝置藝術中的探索從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