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不易,良法善治更不易。” 2014年10月,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然而,民法典的編纂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對現行有效的民事法律進行簡單的匯編,而是對其進行科學整理和必要的修改完善。一直以來,民法典都是一部“自帶話題”的法律。民法典編纂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我國法治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七編1260個條文,民法典草案字里行間彰顯著時代特征和精神,回應著社會熱點和呼聲,已然成為公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我們盼望著這樣一部盛世之典能夠早日問世,更好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成為法治中國的新標桿,開啟公民權利保護的新時代。
新世紀首次編纂再次被擱置
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指引下,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8年3月重新組建民法典起草小組,再次啟動了民法典起草工作。至2002年4月,負責起草的六位民法專家完成了《民法典草案》,包括總則、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等九編。此后,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舍棄其中的“合同編”“親屬編”“繼承編”“知識產權編”4編,吸收《合同法》《婚姻法》《收養法》的內容,從而形成新的《民法草案(征求意見稿)》。該草案在總則之外規定了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收養、繼承、侵權責任、社會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8編。2002年12月22日,《民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并向社會公布征求意見,這也是我國第一部提交審議的民法典草案。然而,在隨后的全國人大立法規劃中沒再提及民法典,2003年又開始轉而制定民事單行法,民法典的制定再次被擱置。
“不太成功,達不到法典編纂的基本要求,只是將當時已生效的民法通則、合同法、繼承法、婚姻法、收養法以及當時已公布但尚未制定的‘物權法草案‘侵權法草案等內容,照搬到民法典草案之中”。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憲忠回憶說。
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徐國棟引意大利民法典主要組織者之一瓦薩里的觀點來總結第四次編纂的經驗:民法典是一個政治任務,法學家的工作就是把政治要求技術化。在當時的中國,私權觀念有待提高。
編纂明確“兩步走”思路
2014年10月,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五次民法典編纂隨后啟動。
第五次民法典的編纂明確“兩步走”思路: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即民法總則,在民法典中起統率性、綱領性作用;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爭取到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據了解,除少數人提出中國現在沒有能力、沒有必要編纂民法典的極端觀點之外,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黨中央作出編纂民法典的決定是正確的,現在中國應該編纂民法典。但是就我國立法機關如何編制民法典的規劃,我國法學界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除上述“兩步走”的方案之外,法學界還提出了“一步走”方案,即一次性推出整體民法典的方案;“三步走”方案,即上述兩步走方案中插入編制人格權法的方案。“一步走”方案認為,民法典的內部體系是高度協調的,分步走無法保障民法典內部的體系協調。這種觀點的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是它把民法典編纂工作簡單化了。世界各國編纂民法典絕大多數都是分步進行的,著名的法國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就曾經被分割為三十多個部分,逐一單獨制定出來,然后再整合在一起。因為民法典編纂工作量非常大,分步進行更容易集中精力,保證立法質量。
“編纂民法典必須從我國現有民事法律發展的實際出發。”孫憲忠說,應該注意到的是,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我國民事法律發展到今天的現實,就是形成了以民法通則為核心,結合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等單行法而形成的民法群體。當然,我國立法機關還制定了很多民法特別法。這個立法群體之中,民法通則制定于計劃經濟體制時代,其內容有些已過時,故陸續被其他法律替代。但是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這幾部重要法律制定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代,其內容雖然也有不足,但是它們的缺陷不像民法通則那樣嚴重。民法通則修正為民法總則,基本的工作是重新制定,而其他的法律都是部分修訂。“兩步走”的方案,是根據這種實際情況確定的。
至于“三步走”的立法方案,其實也就是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的立法方案,曾經由我國法學界部分學者強力推出,而且現在還有人在堅守。孫憲忠認為,不采納編制獨立的人格權法,或者說沒有采納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的觀點,既符合法理也符合我國民法通則確定的立法傳統。現有幾個關于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學者建議稿中,大量設想的法律條文既和侵權責任法高度重復,也涉及很多行政法規則,這是不嚴謹的。所以,如果認為侵權責任法有所不足,那么修改該法即可,沒有必要制定獨立的人格權法,并將其納入到民法典中獨立成編。
2016年黨中央決定采取“兩步走”的民法典編纂思路。2017年3月8日,李建國副委員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中說:“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纂一部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協調的法典。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科學整理,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2017年3月15日,經過三次審議的民法典總則篇——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終于邁出了民法典編纂的第一步。民法典編纂邁出這一步,已走了63年。
民法總則最終以2782票贊成高票通過。“贊成率逾98%,充分說明這部法律反映了人民意志,回應了社會關切。”參與民法總則草案專家建議稿起草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