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然

今年的春分,我們上了一節特別的語文課。課上,同學們都做了一個有趣的游戲——豎蛋。
我選了一塊目測最平整的桌面,調整好蛋與桌面的接觸面,先讓蛋靜立一會兒。我輕輕松開了手,只聽從徐子壹那兒傳來“哐當”一聲,我不禁朝他瞥去……又一聲“哐當”把我喚了回來,我立在桌面上的雞蛋不見了!就在我瞥向前面的“哐當”時,它“溜”到了地上,碎了。
好在我帶了兩顆蛋。這次我不急著嘗試了,先去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一邊看一邊聽老師跟我們講春分立蛋的起源。原來,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習俗,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來臨。這其中還是有一些科學道理的。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幾乎均等的日子,地球的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很利于豎蛋。而且,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也利于豎蛋成功。另外,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豎蛋除有立住雞蛋之本意,亦有“馬上”“添丁”之意,寄托了人們祈禱人丁興旺、代代傳承的美好愿望。
那節課,我們在游戲中收獲了中國的節氣之美和文化之趣。直至現在,我還經常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