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鐘良 張鵬
世界珍珠看中國,中國珍珠始德清。天然珍珠誕生于全球,人工珍珠和珍珠生產科學,則發源于德清。
德清縣地處杭嘉湖平原水網地帶,河港縱橫,漾蕩密布,水質優良,特別適合淡水蚌的生長繁殖,魚米之鄉的勞動人民從觀察、摸索、創新中掌握了一項珍珠人工養殖技術。正是這樣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造就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與利用系統。
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
德清水域面積廣闊,水質優良,自古便是珍珠養殖的重要地區,能用于育珠的蚌類達10余種。同時,境內浮游植物有8門55屬,浮游動物有75種。底棲動物約有26種,以螺、蜆為主要優勢種。共有魚類42種,隸屬于7目13科36屬,以鯉科魚類最多。豐富多樣的物種,構成了蚌精彩萬分的生活世界。
德清的地形地貌特征、水網分布,以及水域周邊的森林環境、人居環境、陸地條件等為育珠蚌提供了很好的生長環境。蚌與其他物種形成復雜的生態關系,使蚌與水質變化關系等均達到平衡,整個生態系統能量轉換和物質交流相對穩定。
近千年的河蚌養殖歷史,告訴“兩山”理論樣板地德清的勞動人民,合理養殖能夠凈化水質。河蚌能夠過濾大量水體,通過鰓、唇瓣、纖毛的過濾作用攝取水體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完成攝食。通過攝取水體中有機物改善水質,抑制藻類過度生長。
魚、蚌均生活在水中,聰明的德清人利用它們共生的生物學特性和現代化的養殖手段,在池塘中進行按比例混養,構建新的生態體系,實現優化生產結構,以魚帶蚌,以蚌補魚,獲得了比單純養魚或養蚌更良好的經濟效益。
同時,千百年來,區域內勞動人民發明和發展的“糧桑魚畜”生態循環模式,形成了種桑、種稻(麥)、畜牧和養魚相輔相成,桑地、稻田和池塘相連相倚的江南水鄉典型的“糧桑魚畜”系統和生態農業景觀。
從最初的食用,到后來的養蚌取珠,德清形成了從河蚌養殖到加工成珍珠終端產品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了生產效益最大化。河蚌的蚌肉可以食用,味道鮮美,蚌殼可以加工成各種各樣裝飾品和首飾,珍珠飾品的加工制作,更是促進了整個珍珠產業的良性循環。
加工技藝領跑產業
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葉金揚發明的附殼珍珠養殖方法將自然界珍珠的偶然形成轉化成有意識的自覺培育過程,是古人的一大創舉,即“將錫和其他金屬的、木制的、骨質的浮雕放在蚌的貝殼和外套膜之間,經2—3年的養殖,即成。”該技術在當時德清的鐘管和十字港一帶推廣,不僅解決了人們的生計問題,降低了采珠危險性,而且促進了珍珠貿易及加工業的發展。
德清珠民遵循傳統技藝選擇母蚌,從事珠核制作、插核、養殖、取珠、加工等,每年4?5月收集褶紋冠蚌,插入黃銅、圓形鵝卵石片等物,并與魚鱗粉、水混合后植入蚌體。珍珠養成后取珠,用刀鋸將珍珠內部雜物去除,灌入白蠟,再次接受移植,會生產更加完美珍珠。
現代育珠生產主要采用取河蚌貝類外套膜上皮組織,移植到育珠貝體內,以培育珍珠之法,此乃人工育珠基本技藝。河蚌育珠技藝使“大、光、圓、艷”優質珠率大大提高,珠蚌成活率達95%以上。
河蚌育珠及珍珠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無法實現機械化操作,可解決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因珍珠而產生的收購、運輸、銷售、深加工等也給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珍珠產業的整體發展,在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帶來了機遇。
2018年,德清珍珠深加工總量近100噸,占全國淡水珍珠總產量的10%左右,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珍珠養殖與深加工年產值超63億元,帶動就業人員近萬人。
作為德清珍珠行業的翹楚,德清雷甸鎮珍珠以晶瑩透亮、珠圓潤滑的高貴品質,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有“中國雷甸珍珠”的美稱,深受消費者歡迎。雷甸鎮也成為浙江省聞名的“珍珠之鄉”。2014年“雷甸珍珠”獲得中國地理標志登記。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珍珠產業觸角延伸至化妝品、首飾、醫藥等行業。比如,德清的企業創新研發出生珍珠多肽提純技術、亞微米粉體技術和獨特的珍珠復配技術,將珍珠神奇功效與護膚品完美結合,創造了珍珠美容史上的現代神話。
挖掘獨特的珍珠文化
德清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種類繁多的農耕文化,流傳著眾多的傳說、民歌、諺語,保存了眾多的農業工藝以及鄉風民俗,它們深深地根植于民間,代代相傳。目前,形成了“放魚秧”“請財神”“拜塘頭五圣”“吃魚湯飯”等為特色的傳統民風民俗。
葉金揚發明的附殼珍珠養殖方法使得珍珠的規模化生產成為現實,解決了當時德清人民的生計問題。德清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創舉,為他建立了一座寺廟(珠祖神廟),寺廟每年都會舉辦紀念活動,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自古以來,珍珠象征著富有、吉祥、美滿和高貴。近年來,德清在大力發展珍珠產業的同時,也更加注重挖掘獨特的珍珠文化。
德清對珍珠文化、習俗、諺語、歌謠、詩詞等進行補漏性調查。已梳理出祭祀葉金揚、越劇《珍珠情》、舞蹈《漁翁捉蚌》、少兒版舞蹈《漁翁捉蚌》、傳統舞蹈《珍珠的誕生》等德清民間珍珠類文化活動。
2018年9月,沈志榮被認定為德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蚌育珠》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12月,“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技藝”被列入湖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文化的支撐促使德清珍珠產業向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高端延伸,進一步走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珍珠小鎮是德清傾力打造的珍珠文化旅游品牌,占地面積超千畝,年接待游客能力30萬人次,擁有歐詩漫珍珠博物院、珍珠研究院、珍珠設計院、透明工廠、文化長廊、小山漾珍珠生態養殖核心基地和珍珠文化園(籌)等景點,是一個集珍珠養殖、文化體驗、工業觀光、美容養生、互動娛樂于一體,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精品珍珠文化旅游景區。珍珠小鎮與德清的著名景點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鎮共同構建起“名山、濕地、珍珠、古鎮”的德清旅游業態新格局,成就中國珍珠產業旅游的一張金名片。
小山寺是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傳統養殖與利用系統的重要文化載體,德清開展對小山寺及周邊配套設施的建設工作。小山寺項目由小山寺遺址公園、小山漾珍珠文化保護與利用系統建設、漾口珍珠文創園三部分組成,總面積約 97.23畝,建設用地約 4.95畝,總投資約5000萬元,目前初步規劃方案和施工方案設計已完成并已全面開工。
人們將看到,在國內最大的珍珠綜合性產業基地德清,一幅天藍、地凈、水綠、村美的江南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