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在紐約
這幾年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年年底或者年初的時候都會給維基百科捐款。金額不多,一般是100美元,和維基每年收到的上億美元捐助相比不過百萬分之一,可謂微不足道。
可是我并不會因此就覺得我的捐款不重要。因為維基百科的日常運營,依賴的正是全球數以百萬計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力所能及從口袋里掏出的小額捐贈。
拿去年來說,總計1.12億美元的捐款,分別來自700多萬位捐贈者。一筆筆幾美元、幾十美元的捐款,像一滴滴水匯聚成海洋,支撐起了這個龐大的非營利性網站。
維基百科成立于2001年,二十年來在沒有任何廣告和商業收入的情況下持續地發展壯大,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為什么要給維基百科捐款?
一方面是出于感謝,因為它真的給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它。不管是寫文章還是純粹對某一個話題感興趣,我都一定可以從它的5000多萬個詞條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維基百科不是專業權威的學術類網站,上面的內容不能直接作為論據在新聞報道和學術論文里引用,但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入門,每一個詞條下面的解釋都非常詳盡,涵蓋這個話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能夠讓你快速地對自己原本一知半解的東西獲得快速而全面的初步了解。
國內的百科類網站大多粗制濫造,充斥著大量復制粘貼和自相矛盾之處,而且經常有反映站方意志和商業利益的人工干預和虛假宣傳。有時候,某個事件的當事人只需要付費就可以修改對自己不利的真實內容。
維基百科則完全不一樣。
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撰寫修改維基百科的頁面,事實上維基百科也沒有任何正式的編輯員工,所有的內容完全由全球十多萬名活躍的志愿者編輯在業余時間撰寫。
但維基百科有一套非常嚴苛并且被所有志愿者編輯嚴格遵守的編輯準則,任何抄襲、胡編亂造、沒有意義或者歪曲事實的內容都會在第一時間被其他的編輯移除,存在爭議的內容也會被圈出來作出說明。
這樣,就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內容的真實、準確、客觀、中立和有用。
維基百科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協作工程,十幾萬志愿者編輯、數百萬捐款者、幾千萬用戶,都是這個社會工程的有機組成。
圣經故事里,當初說著同一種語言的人們想要修一座城,再建一座通天的高塔。上帝知道后很生氣,于是讓人們改說不同的語言,人和人之間無法溝通,無法合作,從此一片混亂,散居到世界各處,通天的塔再也建不起來。
維基百科的宗旨和目的,是“自由的百科全書”,讓信息和知識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人人共享、自由流動。它就像是人類突破上帝制造的語言障礙和混亂,用智慧重新修建起來的一座通天高塔。
它高效、簡潔、有序地運行,對我來說,這就是世界原本應該有的美好樣子。
堅持每年給維基百科捐款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樣一點私心和責任感:我希望維基百科能永遠存在,我希望這個世界能夠以這樣的方式繼續運行。
所以,我愿意盡我所能做一些支持。
美國有非常濃厚的公益捐款傳統,在美國生活過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一旦你在某個非營利機構登記了自己的家庭住址或電子郵箱,很快就會持續地收到他們的募捐請求。
如果是紙質的郵件,通常還會附一個寫好回郵地址、貼好郵票的信封,方便你把支票放在里面寄回去。美國政府鼓勵這樣的募捐,美國郵政干脆免去了非營利組織的郵費,所有的信件都免費遞送。
盡管有時候這些募捐郵件讓人煩不勝煩,但我還是固定地會給其中的幾家非營利機構捐款。
比如紐約有很多藝術電影院,它們不放商業大片,只放藝術價值高的優秀電影。那些沒有商業價值的藝術電影,主流的商業電影院線是絕對不會放的,我很感激有這些電影院的存在,讓我能在第一時間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片子。所以,我愿意捐款為它們提供支持。
還有媒體。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那些堅持不寫媚俗新聞不向流量低頭的嚴肅媒體面臨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所以我每年都會付費訂閱幾家我經常看的著名媒體,因為我希望它們能一直存在下去,一直堅持報道那些對這個世界有意義的新聞。
這些捐款、訂閱,每一筆的金額都不多,每年也就幾十美元、100多美元。
但是,一方面,它們確確實實地為我提供了我所需要所看重所喜歡的服務,我很感激。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它們能夠繼續存在下去,不會因為沒有錢而從此消失,因為它們是這個世界的正面力量。
我希望這樣的正面力量能夠越來越多,越來越壯大。而我付出的每一筆捐款,都是我給我想要的那個世界所投出的一票。
(雪菲摘自作者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