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左傳·成公十六年》中有這樣一句話 ——“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其中,國士是指受君主敬重的人才。而今,我們怎樣定義國士?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一位沖在一線的將領?一位義無反顧的愛國者?都是。而在死神來臨時,可以以一敵萬,可以以專業知識救人性命于水火的人,也堪稱國士。
1910年,清朝外務部右丞施肇基突然收到一份來自東北三省的奏報,看完后,他十分震驚。奏報大致內容是,東三省出現了一種染之即死的怪病,而這怪病正向北京襲來,上奏者用了兩句話形容疫情——“如水泄地,似火燎原”。其肇端是1910年10月25日,在中俄邊境小城滿洲里發生了一則怪事。一家名叫“魁升元”的客棧,收住了兩名從俄國回來投宿的中國礦工,結果兩人突然死亡。他們的癥狀是發燒、咳血,且很快就死去,尸體上還出現了紫紅色的斑點。離奇的是,他們死去后,客棧、酒吧的兩個服務人員也得了相似的病死去。短短幾天后,千里之外的哈爾濱也有人死于相同癥狀。接著,長春、沈陽也開始出現類似癥狀。數百人瞬間被奪去性命,整個東三省陰云籠罩,總督錫良因此緊急上報朝廷。
與世界上其他傳染病不同,東三省這場疫情還關涉到國家主權。當時,在中國東北,一條由日本和沙俄共同控制的中東鐵路已成為這兩個帝國控制遠東的最好工具,在這條鐵路途經的各大城市,俄國和日本的話語權明顯超過了中國。接到疫情報告的施肇基立即想到,俄日兩國肯定會借此機會再度擴大在東北的利益。果然,這兩國很快發來照會,以清政府無力控制疫情為名,要求獨立主持北滿防疫。
必須有一個人能前往東三省,迅速控制疫情,打破俄日的如意算盤。
施肇基想到了伍連德。他是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天資聰慧,17歲留學英國,24歲就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1907年,胸懷報國理想的伍連德接受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聘,回國任職天津陸軍軍醫學堂。伍連德接受了施肇基的邀請,勇敢地出任清政府赴東北的醫官。這一年,他才31歲。
伍連德的第一站是哈爾濱一個叫傅家甸的地方。這里人口密集,聚集著闖關東來的兩萬人,疫情極為嚴重。伍連德發現,在傅家甸,染瘟疫者必死,重者往往全家斃命。他決定,必須通過解剖確定病因,可在當時,解剖還是禁忌。每天都有人死去,他卻找不到一具可以解剖的尸體。直到第三天,他才有了機會——傅家甸一個旅店店主是日本女性,突然死亡,死前癥狀猶如滿洲里的礦工。12月27日晚,伍連德帶著醫用器械前往這家旅店,令人在外看守,不讓任何人靠近。解剖中,伍連德發現死因是肺部炎癥窒息而亡,并提取了病變組織樣本。這就是清朝民間的第一例尸體解剖。正是因為這次解剖,才發現了東北大瘟疫的元兇——鼠疫桿菌。
消息傳出去,大家覺得只要撲殺老鼠,使老鼠身上的跳蚤不再叮咬人,就能控制鼠疫傳播。但是,適合老鼠跳蚤生存的季節應該是炎熱夏天,當時正值東北近零下30攝氏度的冬季,為何鼠疫傳播仍如此之快?伍連德陷入了苦思。
日本人開始在自己經營的中東鐵路范圍內撲殺老鼠,隨后俄國人也開始效仿。雖然老鼠被撲殺不少,但日本人、俄國人在老鼠身上并沒有找到鼠疫桿菌,而且哈爾濱并沒有因老鼠減少而呈現患者數量下降,反而死亡人數快速增加。
傳播源在哪里?伍連德在調查傅家甸鼠疫死亡者時,突然發現一個細節。所有的死者,都曾出現在同一間屋子內,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集體性死亡,死因都是同樣癥狀,由肺部感染致死。由此,他確定了傳播方式——空氣傳播,人呼吸時將帶有病菌的飛沫吸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
伍連德向朝廷發了一份電報,給本次瘟疫命名為肺鼠疫,即通過飛沫傳播,并提議停止撲鼠行動,封鎖哈爾濱通道,以控制傳播。
當時,春節馬上臨近,傅家甸那些闖關東的人即將回家過年,病毒就會南下。幾經周折,伍連德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1911年1月4日,清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抽調醫療精英支援伍連德。
不久,伍連德終于在旱獺皮里發現了鼠疫桿菌。他發現,那個日本女店主曾經和一個皮毛商人居住在一起,這個商人主要以販賣貂皮、旱獺皮維生。旱獺就是土撥鼠,是一種大型的嚙齒類動物,也是鼠類的一種。俄國人喜歡穿貂防寒,因此在俄國,許多人為了營生,大肆捕殺旱獺,用旱獺皮仿制成紫貂皮出售。一些沒有經驗的新手,連害病的旱獺也殺了。俄國境內有很多中國勞工,不幸被傳染后,又被遣送回中國,肺鼠疫就這么傳了過來。
關鍵時刻,伍連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經過交涉,日本俄國控制的鐵路停運,封鎖哈爾濱的交通得以實現;征集撤空的客棧、關閉的學校,加上俄國支援的100節空車廂,把病人集中隔離起來;發出指令,所有的醫務人員必須戴口罩,這些舉動在世界醫學史上都是第一次。他將傅家甸劃分為4個區,每一個區有一名醫官主持。醫務人員挨家挨戶檢查疫情,一旦有人感染,立即送到防疫醫院,并對病人家屬隔離。
但是,疫情并沒有因此控制住,死亡人數還在增加,防疫隊伍也有一半人感染。伍連德毅然提議,將傅家甸外排了1公里長的尸體火化,因為這些尸體上存有大量鼠疫桿菌。火化,這在當時是個大逆不道的建議。但1911年除夕之夜,清政府同意了這一請求,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集體火葬。此后,哈爾濱死亡人數迅速下降,4周后,1911年3月1日,哈爾濱防疫總部收到最后一例肺鼠疫死亡病例。當天,傅家甸解除了隔離。
第一次解剖尸體、第一次佩戴口罩、第一次舉行火葬……因為這數個“第一次”的創舉,伍連德幾乎以一人之智戰勝了籠罩東三省的肺鼠疫。他也因此成為中國衛生防疫事業的奠基人,為歐洲乃至世界所推崇。
(自力摘自《環球人物》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