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



“中國原創設計正在全球的設計領域初露鋒芒”,這股羽翼已成的力量在“設計上海”得到極大釋放。在全球關注與深耕“循環設計”的當下,未來設計趨勢與向生活轉換的具體方法,甚至如何利用設計為社會公共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等成為設計師們共話的議題。
2020年11月,第七屆“設計上海”精彩亮相于上海世博展覽館,國內外滿懷惜物精神的設計師們,將一件件匠心獨運的品質美物呈現于熱愛藝術的大眾面前,不僅清晰地傳遞前沿時尚的工藝美學,更用全新的語境解讀著環境保護這一世界話題。
400多個品牌的集聚,呈現出新銳設計的蓬勃力量,更向大眾展示出現代、時尚、尖端的生活方式。而令人激動的“高光時刻”,凝聚在“設計上海”的10多項特別策劃中,前沿創作、材料設計、專業研討等多個領域展現出這場盛會的和而不同。
如果說,“設計上海”是熱愛藝術的人們收獲美好的靈感棲所,那么棲息于此的設計團隊們,以自成一格的表達豐富藝術想象,為傳統工藝行業掀起全新風潮。
此刻,他們乘風而來。
Talents創作展
從場館天花板垂落而下的巨幅白幔圍合出的純白領域,是設計上海的“Talents展區”,它分隔著喧鬧的外圍。
Talents展區是設計上海展區中一個年輕設計師大放異彩的全新舞臺,在“設計感”與“生活感”的創作語境中,年輕設計師們將兩者的親密度“蹭”出了新高度。一群為傳統工藝行業輸送新鮮血液的“候選人”來自各個設計學科,如家具設計、照明設計、配件設計、紡織設計等,他們關注著材料與工藝的關系、地域與設計的聯系、產品與空間的關系等,充分展現了中國新生代設計師多樣化的設計語言。他們打破了設計的邊界,解讀著傳統工藝行業發展的諸多可能。在策展人周宸宸看來,Talents展區比以往大多數設計師平臺更加關注設計師本身,并鼓勵設計師關注自我的表達。
周昌維 《YIBIE》
“YIBIE”是苗語里“刺繡”的發音,作品以貴州苗族傳統手工藝“錫繡”為靈感,借用獨特的錫片刺繡形式,將刺繡手法轉變為包袋結構,裝飾的同時賦予刺繡獨特的功能性。作品結構的交織很好地保證了包袋的耐用度,包帶可手提,也可成為背帶。周昌維希望借作品,記錄下這一項逐漸消逝的珍貴技藝。他還希望不斷探尋傳統文化與手工藝在時代更替下的生存狀態,討論其與更多作品融合的可能性。
王蘊涵 《伸懶腰椅》
《伸懶腰椅》由原木、皮革、黃銅等材料制作而成,作品的靈感來源于人們在伸懶腰時向后伸展的動作,伸懶腰椅有著一個向后伸展的翼狀結構靠背,整個靠背由一個蝴蝶狀的骨架支撐,內部的獨特結構給人帶來更具彈性的支撐感,讓使用者可以在柔軟的靠背上放松伸展。靠背與支撐骨架的分離在不同角度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黃子昕 《葫蘆邊幾》
黃子昕曾在參觀大英博物館時,看到了顧愷之《女史箴圖》以及中國古代面盆架,以此作為創作靈感,設計了一組葫蘆主題的模塊化家具。《葫蘆邊幾》將古老的符號巧妙的與作品結合,既保留了古典美感,又強調出現代設計的張力與巧思,圓潤的造型設計以及紅藍相搭的配色彰顯其獨特的視覺沖擊力,黃子昕希望從詩性的造物理念解讀這個備受歡迎的自然果實。
張哲凱 《Coffire》
環保,一直是設計師們所主張的創作理念。設計師張哲凱將咖啡渣變廢為寶,創作了這款名為Coffire的吊燈。作品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土為原材料,燒制出純白的表面,并使用咖啡渣作為著色材料。作品的染色方式源自古老的坑燒技術,在700-1 000℃的低溫燒制過程中,會釋放出生物油、糖和鹽等化學元素,接著在彼此的相互氧化作用之下,陶瓷表面就會呈現粉色效果,燈罩會自然形成精美的大理石紋路。
丹琪 《LET THE CLAY DOGS BLOW》
《LET THE CLAY DOGS BLOW》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中國?物質?化遺產——泥泥狗泥塑藝術。泥泥狗泥塑象征古?對?然?命?的探索,并將“天?合一”的理念貫穿始終。丹琪提取出泥塑的形態特點,并將點線?的元素巧妙融??級成?的廓形、結構、顏?及?藝細節中,她希望以國際化的設計語?重述中國傳統?化,向世界發聲,展示“最傳統,也是最現代”的中國手工藝。
吳海 《觸角存錢罐》
像動物觸角的存錢罐打破了人們對傳統存錢罐的想象,吳海的《觸角存錢罐》以陶瓷作為材料,純白的外觀簡潔又不失格調。在他的設計理念中,存錢罐的開口可以是數量繁多的,他用“重復”與“延伸”的手法,將作品的功能性放大,使作品擁有較高的辨識度。在吳海看來,有趣的創意及創造就像觸角一般,在生活的某一瞬間被觸發。
“融·著色”設計展
著色,幾乎蘊藏于每一個中國傳統手工藝作品之中。無論是唐卡、絲綢、陶瓷、漆器、琺瑯,還是造紙、竹編、木作等,都能找到其瑰麗的影子。
“融·著色”設計展,是品物流形和融設計圖書館創始人張雷團隊第7年的展覽,“我想將傳統手工藝解構,再融解到現代設計中去,展現完整的設計語言,對中國當代設計精神進行有力的詮釋”。本次展覽的設計師們,從自身角度系統地詮釋了中國傳統著色的思想與方法,并將色彩與材料的不同關系歸納為制色、染色、附色、燒色、變色等,基于這項研究,10多位設計師進行了為期1年的設計探索與實踐。
《褶繡光影》
設計師:白鴿、李佳欣
褶繡是一種面料改造方式,通過手工縫紉在織物表皮上形成立體的褶皺。在褶繡工藝的探討中,設計師白鴿與李佳欣將這項工藝的表達進行了創新。雖然傳統的褶繡產品不太迎合大眾的口味,但這項工藝卻經典永存。白鴿與李佳欣的作品以電子音樂作為靈感來源,將更為現代的材料和色彩融入到傳統褶繡工藝中,光導纖維的使用增加了作品的未來感,也使這項工藝的表達新穎前衛。
《行星的夢》
設計師:曹晶、李之元
起源于河姆渡新石器時代的漆藝是中華文明遺傳至今的珍寶,設計師曹晶與漆藝家李之元聯手展開了一次對大漆的全新探索。《行星的夢》系列盤子將雷擊棗木、樹脂、鋁、陶土等材料與傳統大漆進行融合,拓展了漆藝的創作邊界。大漆具有強大的包容性,無論是附著于何種材質表面,都能呈現出人意料的肌理、色澤與圖層,使作品仿佛呈現出宇宙行星內部的迷人幻景,同時又使人回溯起亙古之初的奇妙世界。
《染色游戲》
設計師:王碩、蔣雨雪、鐘雷
在陶瓷材料的試驗中,配制泥料、釉料時通過分析試驗里變量的數量去選擇相應的配比方法是一種直觀而高效的試驗手段,因此,設計師王碩、蔣雨雪、鐘雷創作的《染色游戲》很好地反應出了這一試驗的效果。他們運用不同配制釉料與泥料的試驗方法,探索出工藝與材料的連接與轉換,將直觀而微妙的色彩變化清晰地呈現在大眾眼前。同時,將玻璃杯與染色后的陶瓷底座進行有趣地互動,形成一個簡單有趣的小游戲。
新材料設計與應用獎
連聯智造(Neuni)與設計上海在全新材料的探索與開發上,攜手“搞”了個大動作:推出“新材料設計與應用獎”。新材料設計與應用獎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極力打通了新材料開發與運用之間的斷層,并向鐘愛材料設計的品牌與設計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破解材料密碼,才能獲得這項殊榮。新材料設計與應用獎吸引了全球90多個設計品牌與設計的關注,最終,35位入圍者得到該獎的青睞。令廣大設計愛好者頗為好奇的是,哪些材料可以披上亮眼的外衣。縱覽本次大獎的優秀創作,橫跨室內設計、產品設計、汽車設計等多個領域,那些聚光燈下的作品,竟然是由大眾耳熟能詳的食物殘渣、可降解材料等制作而成的“新潮玩意兒”。
材料:鋁與塑料
作品:環保行李箱
設計:品牌Re:pack
航空公司所使用的鋁和塑料如果難以降解,將會對地球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如果將這些可回收物品進行二次創作,發揮其可利用的價值,將為環境保護做出巨大貢獻。設計品牌Re: pack把從航空公司丟棄的鋁罐與塑料瓶收集起來,制造出堅固耐用且重量輕的行李箱,每一款行李箱可通過線上定制有趣的組合圖案,無論是材料還是設計,都是獨一無二的。
材料:尼龍粉末
作品:尼龍粉創意燈具
設計:品牌HotWire Extensions
HotWire Extensions品牌創始人亨德利將廢棄的尼龍粉末,以纏繞在樹干上的蔓藤為設計思路,創作出可支撐物體的部件。并將鎳鉻合金線布置于尼龍粉末與硅砂制作的部件中,通過電流傳遞的方式,使得該部件有了一定的功能性。在這個部件的基礎上,亨德利完成了一款創意燈具的制作,很大程度上是對新材料的再利用與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
材料:生物殘渣
作品:類皮革材料
設計:品牌YOUYANG Material Lab
那些看似無用的食物垃圾被品牌YOUYANG Material Lab創始人宋悠洋賦予了第2次生命,香蕉皮、橙皮或豆漿渣等食物殘渣與天然粘合劑組合而成的基質,經特殊處理,形成與皮革類似的全新生物材料。這些生物材料與普通皮革有著相似的韌性與防水性,并且可以完全降解,宋悠洋一直致力于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與新材料的研發,她的創作延伸了大眾對生物材料的想象空間。
材料:再生聚脂纖維
作品:圓形隔音板
設計:加州藝術中心大學
隱私保護是現代人十分重視的,當人們的隱私受到侵犯時,就可能抑制個人發展,所以私密性在日常生活中顯得格外重要。基于這個話題,加州藝術中心大學設計出一個令人舒適的隔音板,每件作品由幾十塊圓形隔音板組成。設計者們以再生聚脂纖維為材料,這種材料具有較好的吸聲效果,特別適用于辦公室、家居、電影院等場景。作品具有良好的實用性與裝飾性,隔音的同時創造出獨特的創意空間,這是面向大眾市場的新材料應有的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