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

我不是研究民俗的專家,只是以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的角度,把“廟會相關文化事象”作為一個可以切入的話題。我認為民俗項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基礎最好、代際傳承比較完整的類型,與社會經濟、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比較有代表性。
永康方巖廟會文化內容概況
永康方巖廟會,亦稱胡公廟會,是有關“胡公”(即北宋名臣胡則)的祭拜活動。目前,這個廟會也是永康一帶最盛大、影響范圍很廣的民俗活動——以永康為中心,以衢婺二州為重點,覆蓋浙中、浙西、浙南、浙東。2006年,永康方巖廟會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
方巖廟會活動主要有羅漢班、表演隊、市集。羅漢班有儀仗、排兵布陣、武術表演,表演隊有十八蝴蝶、十八狐貍、十八鯉魚、蓮花、三十六行、戲曲坐唱班、紙馬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涵蓋民間信仰、祭祀儀式、體育競技、音樂、舞蹈,以及消費貿易等內容。
非遺保護傳承的當代價值
非遺是活態的文化遺產,依循這一特性,非遺保護要與時代并進、與生活同行,要關注主體性、提升自主性、發揮社會性。非遺保護在做好基礎工作的同時,更要作用于當代的發展。
關注主體性:方巖廟會是群體傳承,在當地具有廣泛認同,民間自發組織和參與,其活動的制度、儀式規程以及經費籌集都按照傳統的規制進行。在整個活動中,廟會體現了民間社會性和文化性,表達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自主性:方巖廟會中的文化形態多元,以圍繞胡公信俗為核心,在威嚴儀仗和藝術表演隊伍簇擁下,巡游鄉里,盡情表演,是一項集民間信仰和傳統武術、雜技、舞蹈、器樂為一體的娛神樂眾大型民俗展示活動。由此,各村的賽會形式,為世俗的歡樂增添了趣味,集中了民間智慧和創造力。民俗在不斷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為非遺賡續注入新生活力。
發揮社會性:傳統民俗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不僅聯動了不同地區、群體之間的相互溝通、協作與情感交流,還增強對文化的認同感,增進了集體向心力與凝聚力。這對當下農村發揮村民自治管理、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促進地方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于可持續傳承發展的一些思考
在非遺保護過程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依然是重要的遵循,政府以及相關保護機構為非遺保護制定政策、搭建平臺、規范管理,非遺保護需要全社會來傳承和共享。方巖廟會有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十八蝴蝶、九獅圖;三項省級非遺項目:打羅漢、拱瑞手獅、調花鈸,這些都是地方優質文化資源,納入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
資源轉化利用:方巖是國家級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風光旖旎,歷代文人墨客云游隱居之地。胡公祠、胡公殿、胡公塑像、胡公會館,以及語錄壁、赫靈壁等,均是文化的物質載體。方巖廟會更是民眾廣泛參與的信俗活動,恰逢9-10月份的旅游黃金期,在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發展的背景下,規劃相匹配的旅游產品,讓廟會文化資源效益最大化。
社區群體認同:廟會起源于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于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久而久之,“廟會”演變成了如今的娛樂活動。永康當地都有自己的胡公會,在永康各村都設有一支或數支羅漢班,每支羅漢班都有3支以上的表演隊,加之各地的香客,每年參與的人數眾多。永康民間“十歲上方巖”的習俗,拜胡公、明志向,感受《胡氏家訓》中“為官心存家國”的胡公文化,一方面是祈福健康成長,一方面進行勵志教育。
助力傳統工藝:永康人多田少,自古就有“農商并重”的傳統,是手工藝之鄉,也是著名的五金之鄉。明清以來就有數以萬計的五金工匠走南闖北。當今,在非遺保護下,永康五金得到了發展,永康錫雕、永康鑄鐵、永康銅藝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永康五金傳統手工藝項目,是方巖廟會的重要亮點,在傳承保護的同時,設計開發了各種符合現代審美的產品,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如一本堂鐵壺的年產值達6 000萬元,浙江榮盛達錫錫制品有限公司的年產值達1 200萬元。
推動鄉村振興: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農歷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既是中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現在,廟會的發展多是游玩觀光或購買商品。為此,方巖山周邊的鄉村以手工藝品作為旅游的內容,發展相關產業,如木作、鐵制玩具、紙花等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