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微波爐里的性別與技術

2020-04-27 03:21:51李京玲
科學文化評論 2020年5期
關鍵詞:研究

辛西婭·科伯恩(Cynthia Cockburn)與蘇珊·奧姆羅德(Susan Ormrod)合著,《制造中的社會性別與技術》(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倫敦:塞奇出版公司(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1993年10月,185頁,參考售價49.95美元。

中圖分類號 ? N09

文獻標識碼 ? A

社會性別(gender)的概念最初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它最初是用來區分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的分析類別。前者指嬰兒出生后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證實的男性或女性,后者則是指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別的期望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至20世紀70年代上半葉,女性主義學者亦開始使用gender來指稱有關女性的社會文化含義[1]。20世紀70年代末的女性主義學者已關注到技術研究中的性別議題,80年代的女性主義學術研究形成并發展了社會性別理論,在這樣的研究背景與理論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女性主義技術史研究開始意識到技術與社會性別皆為社會建構的產物,于是她們將目光聚焦于社會生活中具體的技術物,力求通過社會性別的視角去分析技術與社會性別在技術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與使用等環節中是如何相互形塑的,以此揭示出男性與女性作為技術變革者的方式差異,以及技術中的父權制導向對女性的不利影響及背后隱含的性別政治([2],頁105—107)。女性主義學者辛西婭·科伯恩(Cynthia Cockburn)與蘇珊·奧姆羅德(Susan Ormrod)的著作《制造中的社會性別與技術》(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圖1)正是該時期的代表作。

一 ? ?論證邏輯嚴謹,結構精妙

《制造中的社會性別與技術》研究的是微波爐在英國的技術發展史,作者追蹤了它從設計到使用的生命歷程,講述了微波爐發展史中隱藏著的技術與社會性別的互動故事,從社會性別視角提供了一幅別樣的微波爐技術史畫卷。本書分為致謝、緒論、五章主體部分、討論章、參考文獻與索引。開篇的“致謝”分別介紹了科伯恩和奧姆羅德關于此書的寫作分工以及主要貢獻。作者還對為本書的寫作付出了辛苦勞動的研究團隊、提供修改意見的業界同仁以及給予資金幫助的公司機構表示了敬意與感謝。作者在“緒論”部分介紹了本書寫作背景,指明本書是源自歐洲社會科學研究及文獻協調中心(維也納中心)發起的關于“技術變化對社會性別關系的影響”的一個為期五年(1988—1992)的跨國研究項目([3],pp. 2—3)。緊接著,作者介紹了本書所借鑒的理論框架,分析了女性主義技術史研究的特點與優勢,由此引出了本書各章的研究內容。

第一章“實現新技術”,作者緊扣行動者網絡理論展開敘述,梳理了自20世紀40年代起,微波爐的技術發展和烹飪實踐的變化歷程。第二章“微波爐世界中的社會性別”,以女性主義視角分析了在微波爐生產線、設計過程、銷售行業、家庭生活中所反映出的性別不平等關系。第三章“工程師與家庭經濟專家”①,敘述了在技術創新的設計環節,工程師與家庭經濟學家在技術進程中懸殊的社會地位與相對價值。第四章“白色商品與棕色商品”①,講述了零售商如何利用技術物的解釋柔性來“翻譯”技術物的象征意涵,以此匹配技術物不同時期的營銷設定,為我們打開了銷售秘密的黑匣子。第五章“烹煮與用微波爐烹飪”,討論了技術的使用者與勞動性別分工、性別身份塑造之間的關系。討論章“社會性別:塑造與重塑”,分別論述了男性與女性在設計、銷售與使用技術時,性別認同是如何被塑造以及被重塑的。

本書章節編排規整,每部分的內容體量相差不大,五章主體部分內容為“總—分—總”的敘事邏輯。第一、二章在確立技術與社會性別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且二者之間存在相互形塑的基本理論取向之下展開行文,精煉地論述了微波爐技術發展過程中與各種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過程,覆蓋了全書的重要論點,為后文的深入討論埋下伏筆。第三、四、五章的標題極富巧思,它們分別象征女性氣質與男性氣質的三組群體、事物或技術,即家庭經濟學家與工程師、白色商品與棕色商品、烹煮與用微波爐烹飪。作者把這三對關系放置在微波爐生命歷程的不同場所: ?實驗室、商店和家庭進行考察,揭示了兩性在技術設計、產品銷售與使用過程的不同分工,以及分工背后所折射出的性別不平等關系,并進一步結合具體語境闡釋了“技術如何影響社會性別關系”以及“技術如何受社會性別影響”兩大中心議題。討論章在回顧全書內容的基礎上,重點闡釋了兩性的性別身份認同在微波爐技術發展進程中是如何實現的,以及男女兩性又是如何通過自身力量去解構與重建性別認同的問題。可以說,本章起到了升華全書主旨、引導讀者思考的作用。總言之,全書緊扣主題,結構精妙且論述層層遞進,是一部不失理性思考又關切生活實踐的技術史佳作。

二 ? ?一手素材豐富,圖文并茂

本書的論據充分,圖文并茂。據統計,全書共有表格5個、示意圖7張、照片45幅,有利于讀者在閱讀視覺上形成與文本平行的認知線索,對讀者理解、把握研究內容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作用。書中的一手資料大部分是由研究團隊采集所得,研究方法借鑒了社會學、人類學中的訪談、問卷調查與參與觀察的三種方法,發掘了大量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數據。訪談資料為本書寫作提供了豐富素材,研究團隊對43位女性與46位男性進行了電話采訪或實地采訪([3],p. 3),他們中有制造微波爐的公司職員、銷售微波爐的商店職員、使用微波爐的家庭用戶與飲食行業的經營者,以及以其他方式參與到微波爐發展史中的家庭經濟學家、廣告商戶與服務代理等。問卷調查所采集的材料相對較少,研究人員僅對微波爐用戶進行了小型問卷調查,獲得了34份可用的回答。

為了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研究團隊多次到達研究地點直接觀察和了解研究對象的語言表達、行為方式與互動模式等。在作者看來,“要解釋一項技術發展,我們需要觀察相關人員,知曉他們做什么,說什么,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3],p. 9)。親身調研的目的實質上也是為了與之前調查所得的(帶有一定主觀性質的)訪談與問卷結果做到相互驗證,確保資料的客觀性,以防有失偏頗。

此外,研究團隊還在當地盡可能地收集了相關公司或商店的貿易報告、宣傳手冊、家庭雜志等資料,并有選擇地拍攝記錄下了一些場景作為書中的配圖,圖片涉及了微波爐的設計工程師、裝配線工人、零售商、家庭用戶等人群。本書的信息來源廣泛,內容豐富多樣,通過整理分析口述訪談、抽樣問卷、實地調研所得的數據與資料,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全面且深入地把握微波爐技術發展的完整過程。可貴的是,該研究除了采訪位于技術工程中的重要角色(男性)外,還有意識地讓處于技術末端或邊緣的女性群體獲得發聲的機會,使讀者聽到了更多元的聲音,也讓讀者看到了技術關系中男性與女性的更多面的表現。

三 ? ?研究視角廣闊,洞見新穎

20世紀80年代后女性主義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男性通常為技術設計與生產的積極參與者,女性則更多是技術終端的使用者,由此可知技術發展中的性別差異問題已被關注,一些學者開始考察技術使用過程中體現出的社會性別關系[5]。透過《制造中的社會性別與技術》的研究內容,可以窺見女性主義技術史研究的關注主題和研究特點。作者以英國生產微波爐的伊萊克森(Electro)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發現該公司承擔微波爐產品規劃、設計與生產責任的是男性工程師,他們領導著尖端的技術研發工作,為了解女性需求,男性工程師專門雇傭家庭經濟學家(女性為主)對設計開發工作提供幫助。家庭經濟學家在實驗廚房,通過烹飪食物對微波爐模型進行測評,并試圖創造出使用微波爐烹飪的食譜范例來吸引顧客,因為家庭經濟學家希望能造就一種既對微波爐烹飪感興趣、又可以掌握微波爐烹飪技能的新型家庭廚師。家庭經濟學家還會將女性的烹飪知識,輸入未來產品程序的規劃與設計之中,以供工程師進行選擇。換言之,在微波爐作為家用電器的設計過程中,工程師們意識到考慮女性的審美風格、所需性能以及烹飪習慣的重要性。雖然設計與烹飪都是技術,但是作者指出男性氣質的工程設計技術被人們賦予相對高的價值,而帶有女性氣質的烹飪技術則被賦予了相對低的價值。換言之,雖然家庭經濟學家為微波爐設計、營銷實踐作出了貢獻,卻沒有在技術設計創新領域得到應有的重視。

作者進一步指出,在微波爐的生產線上,男性處于流動的狀態,位于包裝、倉庫與印刷等多處工作區,而女性則是固定在一個區域,從事僅是“需要動手”的輕裝配工作。這樣的性別差異同樣體現在非生產部門,產品設計或較高的管理層呈現出男性化的特點,女性只擔任辦事員、辦公室主管和低層管理人員。作者認為,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男性獲得培訓的贊助或機會遠比女性高,他們因此習得了相應的技術知識,擁有了技術資格,能夠從事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其結果是男性被視為技術的中堅力量。技術能力已然成為性別分工的分界線,男性女性各有不同的技術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性別差異。

作者繼續追蹤微波爐的銷售環節發現,男性消費者對產品的關注點有別于女性消費者。男性顧客購買微波爐時關注的是其技術特性和價格,關注價格是因為男性的高收入會讓他們在購買微波爐等家用設備時擁有更大的發言權,而女性則更關注不同型號微波爐的實際用途,這與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實際使用微波爐所承擔的家庭責任密切相關,即女性用戶大多會使用微波爐烹煮食物,而男性用戶則會經常使用微波爐的簡單模式,如“加熱餡餅”,顯而易見,女性在家中承擔著更耗費時間的復雜勞動。

換言之,當微波爐應用于家庭生活后,它改變的只是男性與女性的烹飪方式與飲食習慣,家庭的家務勞動分工卻沒有因此而改變。女性仍然是廚房中忙碌準備食材與制作菜肴的烹飪者,男性“烹飪”只是用微波爐加熱女性做好的食物或速凍食物,相關論述在第五章“烹煮與用微波爐烹飪”有更為細致的刻畫。在作者看來,微波爐是男性幫助女性提高烹飪效率而發明的技術,其目的是讓女性像社會期待的那樣繼續負責每天的烹飪、清潔、洗滌和護理工作,如此一來,也能鞏固男性繼續在外賺錢養家的傳統分工模式,誠如瓦克曼(Judy Wajcman)所言:“家用技術遠沒有把女性從家庭中解放出來,相反使她們進一步陷入性別的社會組織之中。”[6]作者提及,女性通常會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滿足丈夫、兒女以及其他受撫養人的需要,而男性通常只會為自己服務,即“男人大都知道如何從微波爐中取出他們個人需要的東西:一杯咖啡與一盤妻子不在身邊時留下的晚餐”([3],p. 147)。作者指出女性“服務角色”的性別定型,實際上與社會對性別倫理規范的要求,以及他們各自在家庭中擅長的技術能力有著密切關聯。在此,作者一方面揭示了以男性話語為中心的技術社會中存在的性別等級現象,即男性占據重要技術環節、女性僅負責少部分技術工作;另一方面通過考察兩性在家庭中使用微波爐的方式,揭示出技術使用與既有社會性別秩序的關系,認為微波爐技術強化了兩性固有的性別勞動分工模式,而非對兩性關系有較大的改變。

技術史研究的“多元化”及“文化史”傾向在20世紀90年代初見端倪([2],頁108),本書受到這股學術思潮的影響,研究視野亦呈現出如上趨勢。其一,作者指出,同性之間的關系亦不是鐵板一塊的,不同職務或年齡的女性在從事技術工作時也存在諸多差異。如女性會疏離少數處于技術管理和領導崗位上的女性([3],p. 162),認為她們是和男性一樣的管理者。由此可透視出女性群體內部之間亦存在權力關系結構,該研究打破了對傳統“男性與女性”二元對立的敘事邏輯,闡釋了女性內部的差異性與女性身份的多元化。

其二,作者描繪了在普及微波爐的曲折道路上,微波爐的推廣者如何消解消費者購買微波爐的疑慮,使其接受微波爐的過程。作者在書中指出,消費者不信任微波爐技術的主要原因是: 微波爐工作時產生強輻射,微波爐無法完全殺滅食物存活的細菌,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存在易爆風險。為應對市面上此類關于微波爐會危及健康與安全的負面質疑,制造商與零售商通力合作,針對上述問題改良了微波爐的技術痛點,并且協商設計出更為有效的說明書供消費者正確使用微波爐,以減少輻射隱患、食物中毒和技術故障,把他們培養成負責的消費者,以及保證即使是出現了技術問題,消費者也“永遠不必為任何維修而掏腰包”([3],p. 116)。家庭經濟學家亦成為了抵御輿情的有力公關,微波爐協會、烹飪作家也積極參與宣傳和科普微波爐的優點與益處,烹具、冷凍食品等配套產品的開發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者購買微波爐的欲望,他們共同形成了“微波爐聯盟”來直面質疑的聲音。此部分的論述極易使讀者產生共鳴,因為普通消費者在面對技術選擇時,時常會存有相似的選擇顧慮。值得注意的是,當消費者的態度發生轉變進而做出消費決定時,實際上是受到了類似于“微波爐聯盟”的引導,這種引導可以視作是為解決科技產生的多樣性問題而“幫助選擇的技術”[7],這些技術在許多時候都發揮了它們特殊的效用。可見,技術物的聯盟實質上是利益共同體,這種隱形的技術力量會牽動消費者的思維或支配著他們的行為,這讓讀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了技術設計、生產、銷售與消費之間的復雜聯系,這與柯旺(Ruth Schwartz Cowan)所注重“剖析的隱藏在技術背后的各種利益動機,強調技術使用者接受、抵抗、協商、形塑技術的實踐與意義”([2],頁108)的學術旨趣不謀而合。

其三,本書從讀者習以為常但卻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入手,“彌補了主流技術社會學研究中對文化的強調不足”([3],p. 12),呈現出微波爐技術的發明對人們烹飪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作者指出在微波爐出現之前,我們的烹飪手藝是前輩的獨門食譜或高超廚藝的延續,我們會借助五官與經驗去判斷食物是否達到出鍋要求,且會憑借對親朋好友的了解來有針對性地擱置調味用料或確定烹煮程度,人們樂于烹飪營養且美味的食物與家人圍坐分享等,這些都體現了烹飪是有情感、有溫度的文化表達。換言之,食物及其烹飪方式不只是解決溫飽之需,更是負載感性記憶的載體,是生活方式與地方性知識的象征或標志。微波爐的出現將各種異質性的文化推上了趨同的道路,如白馥蘭(Francesca Bray)所言:“技術物品抹平了我們周圍環境的不規則性,……將我們周圍世界的物質、進程與產品單質化。”[8]微波爐是人們為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而發明的技術物,它能夠提高烹飪效率,使人們得到更多可支配的時間; ?但微波爐的烹飪實踐卻讓更多人逐漸喪失了傳統的烹飪技能。因為智能微波爐能夠通過紅外線或系統計算去科學地判斷食物的烹飪時長,家庭經濟學家或烹飪作家制定的微波爐食譜會教人們量化式的烹飪操作技巧,批量生產的速凍食品機構減弱了家庭主婦烹飪工作的必要性等。這些無疑使烹飪日趨簡單化,微波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時應該看到它亦在慢慢稀釋我們日常生活中烹調的趣味,以及負載其上的情感和文化。或許,在耗時的“真正的家庭烹飪”和“快速的食物加熱”([3],p. 147)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四 ? ?打破學科壁壘,要義鮮明

本書將社會性別理論與具體的技術史案例研究相結合,以講述微波爐歷史故事的方式推動了社會性別與技術理論、技術社會建構論的傳播,同時打破了學科壁壘,為女性主義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范例。具體來看,本書以哈丁(Sandra Harding)所提出社會性別的三種涵義:個體性別、結構性別、符號或文化性別的作為性別討論的寫作框架,并且立足于技術的社會建構論(SCOT: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中“解釋柔性”(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等概念、行動者網絡理論(ANT: Actor-Network Theory),由此探究社會性別與技術的關系。縱觀微波爐的技術生命軌跡,可以發現最初那張微波爐設計圖紙只是一個起點,制造商、零售商、使用者也都在微波爐技術生命中留下了印跡。他們利用技術物的解釋柔性,賦予了微波爐多重意義,其間表現出了商業策略、性別刻板印象與地方性文化偏好等因素的張力。微波爐從產品模型、到大規模生產銷售的商品、再到真正進入到家庭或廚房應用的過程中,人為因素或其他因素均影響了工程師對產品的設計定位,工程師會根據研發團隊收集來的意見與數據,進一步改良出人們樂于接納與喜愛的微波爐類型,以期達到“最終的目標: ?普及微波爐的實踐應用”([3],p. 39)。

技術參與了人們的生活,即“技術已然成為了我們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生活在需要(依靠技術)操作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說,微波爐、音響設備與汽車都構成了不同人們的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9]。這同時也是本書想要揭示的要義所在,正如有學者所言:“微波爐研究最成功之處是表明了社會性別與技術之間是相互形塑的(動態變化)關系,并將這種不斷的變化與行動者的性別角色聯系起來討論。”[10]本書對技術中社會性別關系的問題分析鞭辟入里,通過探討女性對技術創新的設想需要通過男性工程師間接實現,以及女性的貢獻被埋沒與貶值等現象,闡明了男性在技術方面的壟斷地位,技術話語權為男性所掌控,女性很難進入男性所主導的技術創新領域的事實,深刻地揭示了技術—社會性別關系背后根深蒂固的父權制影響。不過作者指出,女性的技術知識與技術能力具有重要性,但她們還需要通過自身努力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才能改變身處男權文化下的女性在技術領域中的命運,而不是只做“對技術有價值的陌生人”([3],p. 175)。

概言之,《制造中的社會性別與技術》從特別的理論視角出發,幫助我們去重新看待技術和研究技術。作者沿著設計—制造—銷售—使用的微波爐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完整地呈現了微波爐的生命軌跡。全書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合理運用了調研所得的訪談、數據與圖片等材料,精巧且富有邏輯地論述了具體語境中技術與社會性別之間雙向互動的關系,有力揭示出了技術背后折射出的性別政治問題。可以說,本書給社會史、技術史與婦女史研究提供了許多可參照的研究路徑,以及進一步探究技術與社會性別關系的可能性,同時也對一般讀者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家用技術的價值,具有啟發作用。

致謝 ? 感謝章梅芳老師提供英文原著并多次審閱該文和指導寫作。

參考文獻

[1]王政. "女性意識"、"社會性別意識"辨異[J]. 婦女研究論叢, 1997, (1): 19.

[2]章梅芳等. 試論女性主義技術史研究的歷史分期[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31(2).

[3] Cynthia Cockburn,Susan Ormrod. 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3.

[4]帕克. 什么是家庭經濟學[J]. 沈耀庚譯. 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 1985, (4): 35.

[5]李真真, 繆航. STS的興起及研究進展[J]. 科學與社會, 2011, 1(1): 70.

[6]朱蒂·維基克曼. 女性主義技術理論[A]. (美)希拉·賈撒諾夫等編. 科學技術論手冊[C]. 盛曉明等譯.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4. 151.

[7]凱文·凱利. 科技想要什么[M].熊詳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1. 291.

[8]白馥蘭. 技術、性別、歷史[M]. 白嵐玲, 吳秀杰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7. 214.

[9] Janet Rachel. Gender and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 by Cynthia Cockburn, Susan Ormrod [J]. Feminist Review, 1995, (49): 126.

[10] Joan Rothschild. Reviewed Works: 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 by Cynthia Cockburn, Susan Ormrod; Bringing Technology Home: Gender and Technology a Changing Europe by Cynthia Cockburn, Ruza Fürst Dili?[J].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95, 36(3): 684—685.

收稿日期:2020-09-02

作者簡介:李京玲,1995年生,廣西玉林人,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科技史。Email: lijingling_nn@163.com。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欧美劲爆第一页| 国产毛片基地|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热|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中文字幕色在线|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欧美| 91伊人国产| 日本91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999|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在线毛片免费|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激情在线网| 色婷婷成人|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538精品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2022国产无码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午夜不卡|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va| 久久性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91福利片|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啊嗯不日本网站|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欧美成人一级| 成人福利视频网|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色播五月婷婷|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久久精品91麻豆|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亚洲一区色|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亚洲区欧美区| 在线欧美日韩|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www.精品国产|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激情乱人伦|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天堂| 日韩av手机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