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松

我們為什么說文創是需要堅守的?一個文創企業,真正的盈利時間是它創立后的8-20年之間。如果想急于賺快錢,不要做文創。文創需要找到正確的路徑,需要堅持,這樣子才能夠做好。
“字在”這個品牌并不是一夕之間成長至此的,發展的路徑也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好的。在2009年-2013年期間,是無心插柳地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中國六大活字的系統收藏,包括泥、錫、木、鉛、銅、瓷活字。直到收藏量成為中國活字收藏界的第一名,才慢慢領悟到木活字、鉛活字等背后蘊藏的是中國文化史和文明史。
活字收藏是為了保護,不是作為己用,當收藏沒有發揮其真正價值的時候,那么這個收藏也只是廢物。所有的“藏”,一定是為大家而藏,大家都可以利用其價值一起來創造,這就是“字在”用活字做文創的初心。
2013年-2017年,“字在”處于一個“當見未萌,不斷試錯”的狀態。在品牌誕生之際,是我人生最迷茫的階段,收藏了這么多活字,卻無的放矢。
這幾年“字在”做了很多文創產品,包括抱枕、漢字墻、繁簡對比等,這是不斷試錯的辛苦過程。“字在”招募了許多設計、文創、文字類研究者,每個月提供機票,讓他們來批評我。
到了2017年,“字在”仍是在深閨無人知的狀態,于是決定在深圳打造一個空間,讓更多人了解“字在”在做什么事情。2018年字在空間開業,就是“字在”新生命的到來,因為品牌理念終于可以通過實體空間給大眾呈現出來了。
2018年,“字在”的發展方向相對清楚了,這個時候希望可以讓品牌堅持下去,并且快速奔跑。公司開年會的時候,我講了九個字:“找對人,做對事,賺夠錢”。把功底打好,而不是急于擴張產品。特別是在門店的銷售中,需要穩定人、優化人、做對事,并且要直接看到現金流。
當把第一個場域做起來之后,“字在”開始測算目標:如果一天收入1.5萬元,一個月就有45萬元,一年是540萬元,如果有20家這樣的店鋪,一年收入就是1億元。因此,必須要有實體空間,才能講好品牌故事。
字在空間大門的基礎視覺設計第一稿是清華美院陳楠老師做的,放了一個很大的太湖石,但最終沒有被使用。北京雕塑藝術家楊東鷹也給“字在”做了十幾件雕塑作品,其中一件作品遠看是一個“山”字。中國書法的“山”字,文字如山,漢字如山。放在大門的裝置最后選擇了“山”,它的高度整整有4.7米,靈感來源于“誰填滄海,我造昆侖”。搭起一個漢字創意的高山,我認為找到了“字在”的形,但還要找神。
中華文化的存在依靠于漢字文化的脈絡不斷。漢字本身彰顯力量,即便是經歷了外族侵略,也能夠令外族統治者被漢字的力量同化。清朝科舉考八股文,都是從四書五經里面摘出來的內容,是屬于漢字漢文化的知識。因此漢文化從來沒有被割斷過。
文化創新的價值在于它能夠迸發耳濡目染的影響。個人、家庭、企業以及國家都在解決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來、活得好的問題;第二件事情,是活得安全的問題;第三件事情,就是要解決受人尊重的問題。
“字在”一直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年輕化,中國文化的國際化,也就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創新才能融入當代,例如現在已經不使用活字印刷印報紙和書,活字印刷早已失去傳播主媒介的地位,沒有創新的東西附加給它,它就沒有存在價值了。
用創意煥發漢字的無限活力
所以傳統的東西需要通過年輕化來繼承。苗繡也好,陶瓷也好,很多傳統手藝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很多地方政府是給手藝人發幾千幾萬元金額不等的資助,這種類似于“打吊瓶”的行為一旦停止,把輸血管拔掉后,技藝就會失傳。
傳統文化新生命的開始,是自我造血能力開始的時候,創新力量與經濟聯動產生的造血能力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生命力。
字在空間開業的時候剛好收藏了一臺廢舊的鑄字機,經過簡單的修復,加了一個印著“字在”品牌Slogan的銅板,化身網紅講臺,參與了字在空間每一場活動。字在空間第一場活動是“十全十美”漢字海報展,把中國平面設計的一線大咖,如靳埭強、王粵飛等人都請來做分享。字在空間不定期舉辦沙龍展覽活動,邀請各界人士來分享、碰撞,萌生了許多有趣的創意。
創意大家都喜歡,但是沒人掏錢也是失敗的,所有創新產品必須導入買單者,例如青島啤酒批量定制了“字在”的“開運開瓶器”;“文化茶”通過淘寶眾籌一個月賣出了600多萬元,這款產品目前獲得了11個國內外的大獎,包括紅點獎、IF獎、紅星獎等。
文創要用輕力量去鏈接產業價值。“字在”品牌的產品布局中,涉及到茶、印章、時尚、首飾、家具、辦公、文房和婚慶等多個體系,為這些產業增添文化價值與文化寓意,也讓漢字文化在現代產業中獲得新的表現形態。
一談到中國文化,人人都會想到博大精深,往下深挖一定能挖出創意,但挖的越多就會越來越疲憊,越來越不懂。我的心得是:文創是在土地上插個桿子,等種子開枝散葉,看到藍天和天空。
產品力有多強,天地就有多廣闊
目前,中國文創的實現方式有三種。第一種追求產品的量,一個瓶子零售價為3.5元,成本為3.2元,那就做10億個瓶子,薄利多銷,這就是純產品思路;第二種,將“大”器物制作成“小”玩意,一個大編鐘做成小的,一個大龍做小龍,一個大貔貅做成小貔貅;第三種,找到一個視覺圖形貼到布包上、手機殼上、本子上,或者把傳統文化紋樣、用語,貼到當代產品上。這三種做法,都缺少精神上的解析,沒有把文化的精髓挖掘出來。
尼采說:“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目的,而是一座橋。”中國的文創是由多個維度共同構建的,文化、藝術、產品、營銷,缺一不可。未來所有做文創的東西,可能都要先解決文化的問題。
中國有大好河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要做的是文化解構,再引入藝術,這叫精神力加實用性,每個產品都需要考慮其精神力是什么?實用性是什么?實用性就是賣點,精神力是它的核心價值。
“字在”賣得最好的產品之一就是“字在瓶”。一個小小的玻璃瓶里裝了一個活字,巧妙的是這個字裝進去,就倒不出來了,寓意“字在平安”。“字在”去談判項目時,為了打破嚴肅的氛圍,總會先送給甲方乙方這個禮物。當他打開禮物,看到他名字的那一瞬間,臉上的一抹溫情就出來了。這就是產品精神的魅力所在。
“字在”的運營核心只有6個字——品牌、產品、標準。除了字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生態服務商,其他事情不做。品牌是“字在”的文化高度,產品是“字在”的支柱,標準是“字在”的變現能力,標準是“字在”的地,品牌是“字在”的天,“字在”的產品力有多強,“字在”的天地就有多開闊。
深化合作,打造有生命力的商業態
“字在”做完文化茶之后,與茶行業頭部企業展開合作,比如一個企業,原來有1億元的收入,與“字在”合作之后營收達到1.3億元。合作成功了怎么分利呢?你得七成我得三成。中國人很多談生意的方式都是先談五五分,然后四六分,糾結太多,發展速度就慢了。
“字在”的產品分為三類:線上爆品,線下組合和主題系列。
線上爆品就是高頻率消費的產品,在線上產品火爆的過程中,銷量上去了,品牌的傳播也隨之而來。線下組合可以結合課程活動,例如鏈接孔子學院。雖然大家常常對孔子學院詬病,但因為不好,所以才有機會把它做得更好。
第三個主題系列是做產品,如果只是單個產品,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從產品延伸到一個系列,乃至一個空間業態,才會是有生命力的商業形態。所以,“字在”把“文化茶”變成了文化茶館,這是往空間態走的,空間態再變成商業態。
“字在”如今的工作就是東方文化生活的創新孵化。
文創者總是很害怕,辛苦做出的創意被人抄襲。但“文化茶”在任何地方出現,就是“字在”的,抄襲品牌進入不了“字在”的渠道。文創者要把渠道把握到自己手上。
“字在”跟西西弗合作,在機場跟蔚藍書店合作,今年預計開設100家店中店,但是“字在”的直營店只有6家,因為“字在”應該專心做文創產品,并且志在做中國最好的文字類文創。
因此我們所有合作方式流程如下:項目立項評判—項目策劃書擬定—孵化資金籌集—商業運營管理。所有的合作都是利他的。
品牌經營便是人生哲學
品牌經營和漢字里蘊藏的人生哲學類似。
“人”字一撇一捺,做人的過程中,可以把這一撇看作是自己,另外一捺看作是別人。首要的是做自己,自己做強大了,才能與他人取得良性合作,這是做人。
道家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有我們永遠在做“一”這個本源的事情,才能催生更多的價值,所以追求的東西是“一”,無關的業務都應該去掉。每一個人,一旦你定下“一”,你都會變成一個優秀的人。經年累月地做一件事,人基本上都能夠獲得成就,這也是中國所謂的“大道至簡”。
做文創的過程中,多看看禾苗的“禾”字。在甲骨文“禾”字的形態是低下頭的,在禾苗未成熟的時候去收割,收獲的是草,所以一定是在成熟的時候去收獲它才會有利,不能急功近利。等等,再等等,找到正確的方法時再用力深耕,這就是“字在”通過漢字找到的文創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