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漢章



敬告讀者
2020年,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鄉村興則國家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本刊自本期起開設《鄉村振興》專欄,報道各地鄉村建設的經驗和成果,與廣大讀者一起,探尋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之路。
時下,“鄉村振興”四字在媒體和人們話語中高頻率地出現,讓我無比激動而心潮澎湃,心中的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并驅動我密切關注鄉村特別是本地鄉村的振興情況和面貌變化,還專門閱讀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主要內容,聯系到所見所聞的大埔縣正在開展的“回鄉聯村”活動,欣喜而感慨良多。“回鄉聯村”活動這一舉措,讓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仿佛一幅幅美麗鄉村的圖景在我眼前展現。
現將我對“回鄉聯村”活動的感想和淺解作如次記錄。
“鄉村”兩字素樸而有歸屬感
“回鄉聯村”活動,對于助推鄉村振興來說,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知道,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這些理論性字句,充分說明了“鄉村”兩字的重要。然而,我卻從這些“嚴肅”的字句里讀到了濃濃的“鄉愁”。這“鄉愁”,并非平常的“愁”字那么簡單,而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愁”,是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的“愁”。而歸屬感,情感集中在“歸”字上。“歸”字,讓我聯想到歷史上“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素樸而絕美動人的九個字,聯想到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和“歸園田居詩”,聯想到詩經里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句。是呀,正如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等田園詩句所描繪的鄉村場景,其美麗里有濃濃的“鄉愁”,“鄉愁”里有“歸”的最大希望,而“歸”字就是“回鄉”。由此看來,“回鄉”就是歸屬感的最大幸福。
“回鄉聯村”活動里,“回鄉”兩字讓人找到歸屬感。這不只是回到鄉村去那么簡單,而回鄉去干什么?這是上升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層面了。從媒體里讀到關于相關政策文件的表述,讓我領會到“回鄉聯村”的使命所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看起來,“回鄉”是有要求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總要求。在這總要求里,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對于“鄉風文明是保障”,表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于在新時代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進一步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全面”兩字擲地而有金石聲
鄉村振興是國家大戰略。黨的十九大歷史性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預示著鄉村發展新時代的到來,預示著全社會將更加關注“三農”問題,將為廣大農民帶來更多福祉。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重要指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習近平要求鄉村實現“五個振興”,強調“全面”兩字。“全面”兩字擲地有金石聲,既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是鄉村全面振興,又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實施這一戰略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在“鄉風文明”要求里,亦體現了“全面”兩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第第二十三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求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明確保護利用鄉村傳統文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和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在我看來,“全面”兩字里還有“深刻”。例如明確提到“特色保護類村莊”。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努力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切實保護村莊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筑。又如明確提到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傳承傳統建筑文化,使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融入鄉村建設與維護。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鄉村經濟社會變遷物證征藏工程,鼓勵鄉村史志修編。再如“延續鄉村文化血脈”這八個字本身還是詩化的表述,即優秀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尋根溯源的人文情懷和國人的鄉村情結歷久彌深,現代城市文明導入融匯,鄉村振興具有深厚文化土壤。
“回鄉”兩字暖心而有人情味
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是每個鄉村的重大歷史機遇,也是每一位干部,特別是黨員干部展現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機會。大埔縣委、縣政府用實際行動承擔起在中國新階段發展中的重要責任與使命,組織發動縣直機關、單位干部參加“回鄉聯村”工作隊,利用業余時間回到原籍或出生地所在鄉村,為鄉村振興傾心發力,建功立業。此舉,受到廣大干部的點贊。縣委、縣政府篩選出154個村,作為“回鄉聯村”試點。每個試點村安排3名干部組成工作隊,每月到聯系村開展兩次以上的聯村活動。事實上,每一個鄉村的外出干部,對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都有深厚的感情。對于大埔縣委、縣政府組建工作隊“回鄉聯村”的體現人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充分發揮干部干事創業潛能的舉措,一定會從心底里擁護和支持,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第一時間就進入思考、謀劃著如何為自己家鄉服務,為自己家鄉貢獻力量。
參加“回鄉聯村”工作隊的干部是帶著感情“回鄉”的,如西河鎮下黃砂村工作隊聯絡員卓海鷗說:“縣委縣政府號召我們講情懷、講奉獻,讓我們有很強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回到村里我們就可以放開手腳干工作,我們幾個縣城同鄉自備車輛自掏腰包聚在一起,為自己家鄉出謀劃策,籌錢出力,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又如楓朗鎮上木村工作隊隊長李志堅說:“我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家鄉的情結,用心用情全力投身家鄉的鄉村振興工作中,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參加“回鄉聯村”工作隊的干部們激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想象,每一位準備“回鄉聯村”的干部,在接到為自己出生地鄉村振興服務的光榮任務時,一定會拷問自己:家鄉父老鄉親們,為何長期守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過著苦日子?一定會暗暗發誓:用全力為家鄉服務,用全力改變家鄉面貌。每一位參加“回鄉聯村”工作隊的干部,準備為家鄉出力的時刻,一定會感慨:沒想到自己心中有那樣豐富的情感,家鄉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總是讓人動情,真是一枝一葉總關情啊!每一位“回鄉聯村”的干部,一定會想著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澆灌家鄉田園,讓家鄉開出最鮮艷的花;一定會為有此機會為家鄉效勞而歡欣鼓舞、欣喜若狂,甚至會站在家鄉的山頭上高呼:我回來了!我要呼喚鄉賢們一起為家鄉建設出力!是啊,能把自己的心血、干勁頃注在家鄉的田園里,絕對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到自己提升了境界,感到自己有一顆像家鄉泉水一樣清澈的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家鄉都是金光四射的夢。要是每個人都為家鄉盡力的話,所有的鄉村都會舊貌變新顏,而“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寫到這里,我心中的美麗鄉村圖景已經非常清晰了。我想,參加“回鄉聯村”工作隊的每一位干部心中都會有越來越清晰的鄉村美麗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