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蓮



近日,筆者隨徐聞縣老促會報道組走進了革命老區前山鎮后坑村。在這里,老區村建設所呈現出來的一條條硬底化水泥村道縱橫交錯,一座座整潔的樓房拔地而起,整個村莊干凈、整潔、有序,一派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的精彩而充滿活力的鄉村畫卷展現在面前……
生產發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村里的侯德東告訴筆者,1993年后坑村被定為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莊。紅色基因催生后坑村奮進的力量,在振興鄉村建設中,后坑村人以革命老區為榮,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鼓勵著后坑村人奮發前行,他們發揚革命傳統,努力為后坑村增添精彩一筆。
后坑村早期村民生活比較貧困,由于人均耕地少,村里年人均收入很低,村民住的是茅草房。改革開放后,一些村民紛紛從事小商販、個體運輸和外出打工,當地的富民政策使后坑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村民的生活逐步富裕起來。
為了拓寬致富門路,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養殖業,村民侯安組夫妻倆思想前衛,從外地引進養殖技術,在自家庭院里養起了鴿子。目前,他們飼養的鴿子供應前山、下洋、曲界、錦和、和安等多個鄉鎮市場,年出欄量達3萬多只。由于他們養殖技術精湛,鴿子味道香美,飼養的鴿子供不應求。
據村長侯安升介紹,由于村民努力勞作,上半年種植水稻當糧食,下半年種植青椒、菠蘿作為家庭主要經濟收入,農閑時做點小本生意,生活豐衣足食。目前后坑村人均收入比前幾年增加了兩倍,成為前山鎮比較富裕的村莊。如今,后坑村村民已經告別了茅草房,住上了磚瓦房和漂亮的小洋樓。家家戶戶用上了電視機、洗衣機、電腦等,村民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好生活。1990年,全村實現了家家通電;2000年,在本村籍的時任徐聞縣委副書記侯德耀的努力下,引導村民籌集資金300多萬元對全村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起自來水塔,實現自來水供水到戶;建成了環村路,村道連接前山墟,村道村巷五縱三橫,全部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還建成了村文化樓。同時,還對全村農田進行了建設改造。
出資出力 共建生態家園
根據初步概算,村中建設工程涉及平整建設文娛健身所、文化廣場、生態文化公園,還有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共需投入近300萬元。
建設家鄉,錢是關鍵。為了迅速啟動村建設工程,村民小組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于2018年4月15日,請回在外“鄉賢能人”,召集村民共謀實施方案,形成共識,當天成立了“振興建設理事會”, 并繪制《2017-2025年后坑村村莊建設規劃》藍圖。
這一天,村頭裝扮一新,喜氣洋洋,村民大會現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寄托無限希望的“紅色捐款箱”顯得格外醒目。村長侯安升手握話筒向村民們宣讀了振奮人心的“后坑村振興鄉村建設捐款倡議書”, 話音剛落,村民們紛紛慷慨解囊,當即將善款鄭重地投放到這只紅色捐款箱內,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村上的黨員、村民骨干以身作則,勇擔重擔,成為捐款活動主心骨和中流砥柱。在外工作、經商、辦企業的老板“鄉賢”們更是心系家鄉,積極支持村里的建設。后坑村振興建設理事會理事長侯德東,第一個走上臺上為村建設投上了20萬元。在他們的模范帶頭、積極引領和奉獻精神的感召下,村民們發揮群策群力、人人有責,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共建精神,積極助力,踴躍捐款。在這其中,既有80多歲的退休教師侯德新捐出自己養老金,也有因病動手術躺在病榻上的侯安熙拿出部分治病款托人為他投放到捐款箱;有剛考上公務員在政審階段,沒有工資收入,在長輩的影響下,他把平時節約下來存款也捐上,有村上外嫁女帶著家里人回娘家參加捐款會,也有背著書包省出自己零花錢的小學生。捐款大會上,情緒高昂的村民敲起熱情的鑼鼓,既敲出了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敲出后坑村民建設美麗家園的信心和決心。
后坑村村民對捐款支持建設自己的家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據當天捐款統計,為村振興建設已共籌集資金75萬多元。
逐夢前行,鄉村變得更美麗
有了建設資金,必須抓住機遇,說干就干。從農家庭院到公共空間,后坑村蛻變的腳步沒有停止。
從去年起,后坑村人決定依托全國“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努力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的良好契機,村長侯安升帶著村民們開始建設美麗鄉村。
實施村建設戰略,其中重頭戲是完善村莊的基本設施和建設生態文化公園,且這項工程選址涉及到村民侯德新的土地及青苗問題。當村長走上他家商量青苗補貼事情時,沒等村長話說完,侯德新就說:“建文化大樓是后坑村人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目前村里需要建設,我毫無條件地支持,絕不需要村里補償一分錢!”
按初步預算,生態文化公園第一期工程約需要220萬元,目前政府部門支持資金約30萬元,今年8月“后坑村振興建設理事會”再次募集建設資金,推進生態文化公園建設,到目前為止已經籌集資金48萬元,但還需資金缺口約135萬元,
為了節約資金,村里建設村民自己采購建設材料,小工程盡量不請施工隊施工。生態文化公園建設,侯德東專程從珠海回到村里,住在村里謀劃建設,有時在村里連續住上40多天。
在村委會工作的婦女干部何俊霞,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為了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她毅然回到村里親自上陣,與50多名村民一起挑燈施工。
如今,走進后坑村,猶如走進一個世外桃源。這是后坑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紅色基因凝聚村民力量,繪就鄉村振興美好田園畫卷。(攝影:鄧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