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
古代許多醫家對耳朵的保健功能研究得非常細致,認為耳朵組織豐滿,是全身經絡匯集之處,心、肝、脾、肺、腎五臟以及六腑都有經絡循行于耳,人體各部也都在耳朵上有著自己的對應區。
耳穴治療除了耳針、灸法、埋豆、放血等多種治療形式外,長期堅持自我按摩耳郭,保健療效也相當好,此法尤其適用于老年人因腎氣不足而引起的失眠、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等。
按摩全耳
方法: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后,向后反復按壓耳正面10次,再向前反復按摩耳背面10次。也可每天早晚洗臉時用熱毛巾擦耳朵、熱敷耳郭。
保健功效:此法相當于進行了一次“全耳按摩”,可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對腎臟及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
按摩耳輪
方法:以食指貼耳郭內層,拇指貼耳郭外層,不分凹凸高低處,相對捏揉。如果發覺痛點或不舒服處,表示對應的器官或肢體有病變的可能,適度捏揉可治病。日久,痛點消失說明局部病變有好轉。此法不拘遍數,做2~5分鐘,至耳部感到發熱為止。
保健功效:耳輪處主要有頸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應區。此法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
鳴天鼓
方法:兩掌分別緊貼于耳部,掌心將耳蓋嚴,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錯叩擊頭后枕骨部,即腦戶、風府、啞門穴處,耳中“咚咚”鳴響,如擊鼓聲。或者用拇指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固定,食指放于中指之上,然后滑下彈擊后枕骨,耳中會發出較響的“咚咚”聲。
保健功效:該方法有提神醒腦、止暈聰耳的功效,不僅可作為日常養生保健之法,還對中老年人因腎虛導致的耳鳴、眩暈、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病癥有治療作用。
提三角窩
方法:用左手繞過頭頂,拇、食指捏右耳上部的“三角窩”(即耳尖區域),先揉捏此處。然后再往上提揪,直至該處充血發熱,每次15~20次;同樣用右手繞過頭頂,拇指、食指捏左耳上部的“三角窩”,先揉捏此處,然后再往上提揪,直至該處充血發熱,每次15~20次。
保健功效:此處的穴位有神門、盆腔、內外生殖器、足部、踝、膝、髖關節以及肝陽穴、風溪穴等。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抗過敏、養腎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壓、失眠、咽喉炎和皮膚病。長期堅持可治療婦女更年期失眠、多夢、耳鳴、耳聾、目糊、視物昏花、心慌、氣短、易疲勞等。
揉捏耳背溝
方法:耳背溝位于耳郭背面,由內上方斜向下方走行的凹溝處。拇指放在耳背溝處,食指放在耳郭內,拇指用力上下來回揉捏,直至發熱。
保健功效:中醫認為,“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于耳,人體某一臟腑和部位發生病變時可通過經絡反映到耳郭相應點上。因此,此法可以預防高血壓,對輕度高血壓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故耳背溝亦稱“降壓溝”。
雙掌摩擦雙耳法
方法:雙手掌先摩擦發熱,然后貼于兩耳,向后推摩雙耳。雙手掌緊貼于腦后枕部再向前推摩雙耳,向后推向前推都會聽到“刷刷”的摩擦聲音。如此一個回合即算完成。每天臨睡前、早晨起床之前各摩擦72次。老年人平時閑暇也可以如此摩擦。
保健功效:此法對全身都有保健作用。能疏通經絡、振奮臟腑。對于中老年人耳鳴、頭昏眼花等有一定保健作用。對于緩解頸、肩、腰、腿痛以及頭痛、頭暈很有效。
拉耳屏
方法:雙手食指放耳屏內側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內向外提拉,力度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為限,每次3~5分鐘。
保健功效:此法可治療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聾、耳鳴等疾病。
拔雙耳
方法:兩食指伸直,分別插入兩耳孔,旋轉180°。反復3次后,立即拔出,耳中“叭叭”鳴響。一般拔3~6次。
保健功效:此法可促使聽覺靈敏,并有健腦之功。
推耳后
方法:用兩手中指指面分別置于兩耳后,沿翳風、瘛脈、耳殼后、顱息上下來回各推擦20~30次,至局部皮膚發熱。
保健功效:具有滋腎養肝,降低血壓的作用。
拉耳垂
方法:用左右手的拇指、食指同時按摩耳垂,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發熱發燙。
保健功效:耳垂處的穴位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穴。此法可促進耳朵的血液循環,健腎壯腰。同時,可治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