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曉輝
一位40歲的男性慢性乙肝患者,從外省趕到長征醫院看我的門診。這位患者在我面前顯得非常自信,他特別堅持“人可以與病毒和平共處”的理念,并試圖說服我,自以為已然成“良醫”。該患者為母嬰垂直傳播慢性乙肝,28歲婚檢時發現“大三陽”,病毒基因含量高達107,但氨基轉移酶始終正常,家族上兩輩人中均沒有肝硬化或肝癌患者。
12年里,他飽覽多部肝病科普書籍,把專家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了然于心中;他還一直在各種乙肝患者交流網站或微博上與病友們交流心得體會,把乙肝的診斷、治療和預后,以及保肝、降酶和抗病毒治療方案等,都掌握得清清楚楚。
因此,他也固執地形成了這樣一個理念:“積極調理、適當運動、營養均衡、增強免疫力,可以保證乙肝病毒與人類和平共處;抗病毒治療并非必須:干擾素治療效果很差,注射不便,副作用太大,費用太高;長期吃核苷類藥物,不僅會發生耐藥,出現變異病毒株后就更難對付,還會造成腎臟損傷、肌肉損傷、骨質疏松,甚至致癌,得不償失。”聽他侃侃而談,儼然一個科普專家。
我告訴他:“一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即使氨基轉移酶正常,如果最初的病毒量超過106,那么從30歲開始,在以后的十幾年里,轉化為肝硬化的概率為35%左右,發生肝癌的概率為15%左右。”
豈料,他笑道:“那個研究我知道,但是,那不還有65%的人不發生肝硬化嗎?不還有85%的人不發生肝癌嗎?”我反復解釋“概率”是怎么回事,并告訴他一個簡單的道理:“你母親是你外公和外婆生的,而你則是你父親和母親所生,家族中無嚴重肝病者,不等于你就安全。”最后,我用了30分鐘仍未能說服他。
時隔3年,他第二次來到我的門診室,此時的他由家人陪同,提著裝CT片的袋子,面色晦暗。見到我后他悔恨交加、眼睛濕潤。這位患者長期用各種偏方“調理”,由于所服藥物和偏方中含有保肝降酶的植物,所以肝功能一直正常,但他從來不檢測病毒量,也不做超聲波檢查,當然也堅決拒絕抗病毒治療,結果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
后來,在我的指導和勸慰下,他接受了外科手術治療,也開始了抗病毒治療,同時還使用了被醫學證明了的、具有免疫增強和抗癌作用的藥物,目前恢復良好。離開時他很感慨地對我說:“繆教授,久病成不了良醫啊!”
通過這個真實故事,讀者一定明白了我的用心,諸如此類的教訓絕非個案。在網絡極度發達的今天,醫學資訊非常容易獲得。但我們同樣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醫學是復雜和深奧的科學,只有把自我保健與就醫就診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養成對醫學診治的良好依從性,才能保證最大限度地獲益,才能避免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