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鋼
三國演義》“曹操煮酒論英雄”一回中寫道:春深時分,曹操約劉備小酌。劉備忐忑不安地接受了邀請,撂下菜園子里的活兒孤身前往。曹操滿面笑容地對劉備說:“適見枝頭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張繡時,道上缺水,將士皆渴;吾心生一計,以鞭虛指曰:‘前面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見此梅,不可不嘗,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會。”于是,“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縱論天下……
據史書記載,曹操粗知醫理、略懂藥性、善于養生。春深之際,曹劉二人舉杯對酌,且以青梅佐酒,不但氣氛熱烈、情意濃濃,而且很有講究。春天是疏肝理氣的大好時節。深春、溫酒、青梅,相輔相成,養生療疾。
《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中醫認為,春在五行屬“木”,在五臟應“肝”,在五色應“青”。木為生發意象,肝性喜條達,因此春天重在養肝。適當食酸味食物以補益肝臟。《周禮》明言:“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孫思邈《攝養論》云:“四月肝臟已病,心臟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
春主生發,酒為“百藥之長,嘉會之好”,其性溫,味甘、苦、辛,歸心、肝、肺、胃經,通經脈、行藥勢、化濕滯、養脾扶肝,生發肝膽氣機。《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方”,張仲景名方“炙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皆用白酒配藥,《本草綱目》收集各種藥酒方200余種。曹劉二人所飲之酒經過溫燙,對身體是有益的。
青梅色青味酸,性溫,歸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除煩靜心、止痛止血的作用。《本草綱目》記載梅子:“斂肺澀腸,治久痢,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本草求原》載其:“治溲血,下血,諸血癥,自汗,口燥咽干。”在梅子家族中,烏梅頻頻入藥。烏梅的炮制方法多樣,效果也不盡相同:或醋浸去核蒸熟,或炙制,或蜜醋漬蒸,或焙、炒焦,或麩炒,或鹽水浸等。
曹操選擇在春天生發之時煮酒啖梅,縱論天下之大勢,實有謀劃政治上的鹽梅之寄、軍事上的雄起之意。不過,此番曹劉二人煮酒啖梅并未達成“肝膽相照”。最終天下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
從《三國演義》這部名著中不難看出,羅貫中深諳中醫藥及養生之道,而且運用得細密入微,令人拍案叫絕。
小鏈接:梅子又稱青梅,常見的種類有胭脂梅、青梅、白粉梅、軟枝大粒青梅、楊梅。梅子含有豐富的有機酸、維生素、黃酮、氨基酸等營養元素。梅子有抗過敏、促進膽汁分泌、解暑生津、防癌抗癌等功效。一般來說,體形大而核小的梅子品質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