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 李雅娟
有句老話說:“牙齒不好,疾病滿身跑。”可見牙齒疾患和全身疾病的某些關系。牙不好,尤其是患牙周炎,可誘發哪些疾病呢?
消化吸收障礙
牙排列整齊,沒有疼痛和缺損,咀嚼有力,才能將食物充分咀嚼磨碎,讓舌和食物充分接觸,將進食的愉悅感傳遞給大腦,使人神清氣爽。
一旦牙齒不好,沒有經過充分咀嚼的食物進入腸胃后,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引起腸胃疾病。長此以往,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現障礙,全身器官營養不足,身體抵抗力減弱,疾病便會悄然而至。
哮喘
老年人常患心臟病、糖尿病、腫瘤、老年性癡呆等疾病,或長期臥床不起,體質虛弱,機體免疫力下降,身體各器官功能出現異常。這時,口腔內微生物、細菌毒素和壞死產物會越積越多。這些物質隨唾液一起在發生咳、嗆等動作時進入肺部,堵塞小支氣管。細菌在肺部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導致肺部化膿性炎癥,引起呼吸系統的嚴重感染。
當此類患者口腔衛生控制好的時候,肺部感染率也會相應降低。有研究發現,牙周炎的發病與哮喘密切相關。哮喘患者中有牙周炎問題的人數,是沒有哮喘人群的5倍。
心肌梗死
牙周炎可導致并加重全身炎癥,而炎癥是心臟病的重要發病因素。多項研究證實,牙周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如果再有吸煙習慣,則發生心臟病的概率更高。
牙周致病菌可通過血液傳輸到全身動脈,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牙周炎患者比其他人更易患心血管疾病,且出現致命性心臟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1倍,患心肌梗死的概率也比普通人高30%。
糖尿病并發癥
研究表明,即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若患有重度牙周炎,兩年后,這些患者血糖值的惡化概率,是沒有牙周疾病糖尿病患者的6倍。糖尿病也是牙周炎的危險因素之一,影響血糖控制,增加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炎的概率是無糖尿病人群的2~3倍,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牙周重度感染。
神經退行性病變
阿爾茨海默病具有明顯的炎癥特征,累及的大腦部位促炎性因子水平伴有明顯的升高。牙周炎可導致局部和全身性感染,促炎性因子釋放到全身血液循環中,通過血腦屏障侵及神經系統,引發慢性炎性反應,時間長了,最終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
口腔癌
研究顯示,16%~18%的腫瘤由炎癥發展引起。口腔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預后較差。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口腔癌和牙周炎與牙缺失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規范的口腔診療可降低口腔癌的發病風險。治療牙周炎是預防口腔癌的手段之一。
慢性肝病
牙周炎患者相對于牙周健康者更易患慢性肝病,同時,肝病患者相對于非肝病患者的牙周炎患病率更高。肝移植是治療晚期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牙周炎致病菌作為慢性感染灶對肝移植術后成功率有一定負面影響。這主要是由于牙周致病菌可通過直接入血和腸異位入血兩種途徑,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肝臟并定植。
早產及流產
妊娠期患牙周炎時,發生早產及流產的概率是牙周健康孕婦的3~8倍。牙周炎可引起妊娠并發癥,使細菌和炎癥介質播散至胎盤導致妊娠不良結局,引起早產和宮內生長遲緩,嚴重時可造成流產或死胎。為了優生優育,孕前一定要進行口腔檢查,排除牙疾患。
類風濕關節炎
病毒或細菌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因素,牙齒表面的菌斑是牙周炎的始動因子。類風濕關節炎和牙周炎均是由細菌引起的炎癥性疾病。通過控制牙周炎,可有效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
5個方法擁有健康口腔
1.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成人每年一次,爭取做到口腔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學齡前兒童,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
2.早、晚飯后刷牙
刷牙可有效去除牙面附著的牙菌斑、軟垢和食物殘渣,保持口腔衛生清潔,降低細菌數量和消除其賴以生存的營養來源。當牙縫和牙間隙遇到使用牙刷無法清潔的情況時,需使用牙線和牙間隙刷。
3.使用含氟牙膏
氟對防止齲齒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我國多數地區水中加入不等量的氟,也是出于降低齲齒發生率的考慮。但切不可將此預防手段當成“擋箭牌”,忽視口腔衛生。
4.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糖類食物是致齲菌的主要因素,要降低糖和碳酸飲料類食物的進食頻率和次數。此外,一旦進食糖和碳酸飲料類食物,最好刷牙或漱口。
5.牙齒缺失或缺少要盡早修復
口腔疾病不但影響進食和美觀,也會對顳下頜關節和咀嚼肌群產生不利影響。目前牙齒修復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種植牙、活動義齒、全瓷冠。無論哪種修復牙齒的方式,均需要后期定時隨訪,保持口腔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