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沈陽音樂學院
東北(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音樂文化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自1938年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至1958年正式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母校歷經八十載,經歷歷史的變革、歲月的洗禮,以優美從容的姿態賦予東北地區特殊的韻味和含義。作為一名沈音人,面對養育自己的這片東北黑土地,如何結合自己的專業對東北(少數)民族獨特音樂文化資源進行不斷發掘和保護,實現其在新時期的可持續發展,重新散發出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將魯藝精神深入民間,已經成為我的重要歷史使命。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厚,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移民地區。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東北(少數)民族音樂中體現的東北文化、音樂都是在日常生產或者生活中發展起來的,都是真實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是日常生活的縮影,其中包含了很多東北(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瑣事。這里冬長夏短,氣候變化大,山林覆蓋率高,土地肥沃。經過歷代戰爭、遷徙等變遷,使漢族跟少數民族不斷的融合、滲透。正是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東北地區人民一些特定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語言風格、性格特征、祭祀信仰及藝術形態等個性。第二,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具有藝術性特點,能夠表達當地群眾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是東北人民性情性格的藝術化。豪爽大氣、歡快活潑、熱情樸實、詼諧風趣、樂觀積極是東北民族音樂典型的特征。這種音樂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這是歷代勞動人在這片黑土地上生活形態的映射,也是從歷史洗禮和發展演變中孕育出來的。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第三,東北(少數)民族音樂是對日常生活的升華,很多音樂作品都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當地風俗,利用音樂這種形式進行表達,是當地文化的一種表達和交流的方式,是對生活的體現,但是又融入了藝術性特點,使得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的靈魂得到了升華[1]。例如,將民族的歷史故事編為歌曲流傳開來,還有很多兒童歌曲等等,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體現。
琵琶藝術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經歷了四次輝煌時期。演奏技法豐富、作品多樣、表現力極強。在民族民間音樂的運用及作品方面,琵琶涉獵廣泛,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及少數民族音樂都有比較完整的作品。唯獨在東北(少數)民族音樂方面的作品卻略顯單薄。據筆者多年演奏琵琶對曲目的積累及細致查閱資料,涉及東北區域性音樂風格的作品僅有幾個。最早有記載的以北方人民生活為素材的樂曲是元代的《海青拿天鵝》。從史料中翻閱,這首樂曲是琵琶歷史上較早的有一定規模的武曲套曲。這首樂曲的題材,曲調結構及演奏技巧都蘊含著濃厚的北方地區的音樂特征及風俗人情。另一首為近代作品《劍閣聞鈴》,由白鳳巖先生創作的一首北方民間說唱音樂風格的琵琶作品。此外,我國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先生于1983年創作一首琵琶曲《東北風》,這首樂曲以東北民歌《東北風》為素材而展開為三個段落,描寫了東北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和善良真摯的情感。除了這三首一定規模的作品,還有幾首適合于入門階段演奏的民歌改編的小品,如《月牙五更》《鄂倫春小唱》等。筆者認為,對于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極強的琵琶樂器來講,東北(少數)民族音樂題材的作品不斷豐富并且系統化。由此,將東北(少數)民族音樂與琵琶演奏藝術相結合創作一首《東北音樂風格變奏曲》琵琶與鋼琴協奏。豐富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的表演形式,將其發展傳承下去。
東北漢族民間音樂有幾個典型特征:首先,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就大部分漢族民間音樂及民歌來看,它所表達的情感比較婉轉、細膩,而改編的琵琶作品中也將此特征保留并加以展開,使樂曲聽起來既有敘事性又有抒情方面的精細處理,使作品更加深刻。其次,在節奏節拍方面,相對統一規整。雖然有一定的節奏變化,但排列均勻,有一定規律可循。而且在代表性音樂題材上有節奏多次重復的特征,這很容易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旋律變化豐富,四五度跳進是漢族民間音樂的特征。這種音樂感覺符合東北人民性格特征,積極樂觀、爽朗豪放[2]。遼寧漢族民歌《正對花》用一問一答的旋律方式,俏皮活潑地體現出東北地區人民風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東北少數民族典型代表有赫哲族、鄂倫春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等。雖然他們的人口相對少,但音樂的種類是豐富多樣的。由少數民族的上山打獵、下河捕魚的生活方式決定,其音樂產生了以下特征:首先,即興性,通常是旋律不變,歌詞有改變。其次,調式方面以五聲調式為主,隨著現代音樂的不斷發展,也有出現六聲、七聲調式。最后,在節奏方面,常用四分之二和四分之四。偶爾有四分之三的節奏出現。整體音樂風格以優美抒情為主,常常結合舞蹈,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
筆者結合東北漢族音樂及少數民族音樂特點,創作的《東北音樂風格變奏曲》,分為三段體。分別取材于漢族民族《正對花》、赫哲族民歌《我的家鄉多美好》和漢族民歌《青年參軍》這三首民歌素材并以將動機發展,結合琵琶特有的演奏技法創作而成。
樂曲第一段,情緒歡快熱烈,運用掃弦、分弦、帶輪、滾奏、掃拂等右手技法,同時不失去《正對花》民歌韻味,加入左手的快速推拉弦,在歡快的并具有典型特征的節奏型中體現濃郁的風格味道。
第二段,以輪指、揉弦為主,加入推拉弦,挑輪等多種演奏技法,將《我的家鄉多美好》的抒情柔美得以充分的發揮。在旋律變奏的基礎上與鋼琴輪奏,使音樂立體化、多元化,將赫哲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贊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段,本段也是全曲的高潮段,為了突出《青年參軍》的主題元素,開始運用了絞弦、敲面板等一些特殊演奏技巧,營造出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隨后用掃弦、七指輪、雙彈、16分音符快速演奏等技法詮釋主題音型并加以變奏。最后用強搖指,雙弦輪,強掃拂再現主題旋律和鋼琴一同將樂曲推向高潮圓滿結束。
通過將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在琵琶藝術中的創作應用可以看出無論從琵琶作品的多樣性、聽眾欣賞的審美性和教學實踐的應用性等方面,無處不反映出東北民族音樂在琵琶藝術中強烈的需求。以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的琵琶樂曲的孕育,也是繼承、促進琵琶藝術的更豐富全面的發展[3]。
東北(少數)民族音樂與琵琶藝術相結合這個理念經過教學實踐中檢驗,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并帶來除演奏以外更廣闊的實際意義。
首先,東北(少數)民族音樂與琵琶藝術相結合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了教學內容。在演奏不同風格地區的音樂時能夠更迅速準確的捕捉到音樂風格,并全面而細致地掌握音樂特征。如,《送我一支玫瑰花》是由新疆民歌素材改編的琵琶曲。其節奏特征是新疆民歌常用連續切分音轉換重音,這與東北民歌對稱方整的節奏和對句不同。《火把節之夜》表現了彝族春節、祭祀等重大的場面。其特殊的定弦使音色更加醇厚。與東北民族音樂積極明亮的特征產生鮮明對比。《山之舞》以苗族音樂為素材發展變化而成。旋律音由很多變化音組成,具有一種特定的少數民族音樂特征。在節奏方面,運用3/8、5/8、7/8、2/4等相組合和交替的方式組成。這種旋律半音的變化走向和節奏性多變的跳躍感,與東北民歌的特征產生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盡自身所能,從教學、對比、創作、應用研究等方面推動東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對當代琵琶藝術的音樂語匯、表現形式、技術應用和理念認知等方面的影響是具有歷史性的深遠意義。
其次,東北(少數)民族音樂與琵琶藝術相結合使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得到創新和豐富。東北(少數)民族大多數的音樂作品在實際生活中都有具體的作用。應該加強取材于民族音樂元素的作品,純粹的表達東北(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另外,音樂表現形式的創新。很多東北(少數)民族音樂都是與當地的樂器、舞蹈等進行結合。本次經過與琵琶藝術的結合,增強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立發展能力。將來可以與民族樂器、西洋樂器結合,以獨奏、室內樂、樂團等多種形式體現。
推動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使其可以更好地展現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特色,推動東北(少數)民族音樂整體的可持續性發展。策略如下:
首先,擴展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機制,在過去,東北(少數)民族音樂主要以民歌演唱為主要表現方式,這種方式略顯單一,并有一定專業領域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對東北(少數)民族音樂進行器樂曲改編創作。在琵琶藝術中,編訂以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為題材的教學教材,從單項針對性技巧的練習曲到獨奏曲甚至大型協奏曲。這樣既能豐富琵琶的教學內容,又能將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弘揚起來。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教學,擴大傳承的范圍,提高傳承的準確度。
其次,促進東北(少數)民族音樂的創新發展。當前,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具有區域發展的局限性,削弱了其影響力和傳播力,這也是造成東北(少數)民族音樂衰落的重要因素。因此,應該積極推動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以演唱或樂器演奏等方式讓東北(少數)民族音樂走出去。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鼓勵青年作曲家創作出更多具有東北(少數)民族特點,又符合時代特點的作品,擴展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傳播的影響力,提高其流行程度,為其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對東北(少數)民族音樂有了一個準確的認識。并發現將其運用在琵琶藝術中更加增強了其魅力及色彩。與此同時,筆者希望借助本次課題研究,促使更多的專家、學者以及基層東北(少數)民族音樂工作者能夠廣泛地參與到相關課題的研究中去,在群策群力的基礎上為以東北(少數)民族為代表的民族音樂在新時期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多極具科學意義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