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點走,我們等等阿姨。”孔卓兮一邊回頭照應我,一邊對快步走在前面的劉宸宇說。他倆一前一后地走著,看著他們的身影,我想,去年夏天他們是不是也這樣走在小區里,走家串戶地送快遞包裹呢?
孔卓兮,10歲;劉宸宇,11歲,都是合肥市望湖小學洞庭湖路校區四年級的學生。他們是同桌,也是鄰居,不久前,雙雙榮獲2020年度安徽省“新時代好少年”稱號。兩個普普通通的少先隊員,年紀小小,是怎么獲得這樣一份沉甸甸的榮譽的呢?午休時間的圖書館寂寂無人,我們席地而坐,他倆你一言我一語地從去年說起。
愛,是行動
2019年,望湖小學二年級的鄭晟睿在一次頭暈后,被確診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高昂的治療費用無異于滅頂之災。學校得知情況后,立即號召全校師生為他募捐。
孔卓兮和劉宸宇捐過款后,還想為生病的鄭晟睿再做些什么。“我爸爸說,除了自己捐助,還可以發動更多的人捐助。建議我們通過送快遞包裹募捐。”孔卓兮爸爸的好主意振奮了兩個孩子。他倆一口氣跑去小區驛站,興奮地跟驛站的叔叔說出自己的計劃:義務給小區里的業主送包裹,然后向業主為同學募捐。
通過多次協商,這兩個熱情洋溢的小不點,感動了驛站的工作人員,小不點正式上崗。
“我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最少要募集1000元。”
愛,是堅持
2019年的暑假,每天下午,孔卓兮和劉宸宇的活動軌跡是這樣的:下午3點在小區匯合后去驛站找包裹,再電話聯系收件人,說明自己的意圖,最后送件。
“送件順利嗎?”
“一開始不順利。小區太大,樓棟不好找;有的人懷疑我們是騙子,掛電話;還有人說好了在家,去了家里又沒人;好不容易有人同意我們送件募捐了,我們一緊張,結果光送件,忘記說募捐的事了,中間還差點丟件。”
有一次,手里捧著太多包裹、急匆匆找樓棟的孔卓兮摔了一跤,膝蓋和胳膊重重地擦在地上,鮮血直流。
“有沒有想過放棄?”
“有。夏天在空調房里午睡,真香啊!”劉宸宇害羞地說著真心話,“但目標還沒有實現,我們得堅持。”
“我倒是沒想放棄。就是蚊蟲太多了,咬得我亂蹦。”我低頭一看,可不,孔卓兮兩條腿上滿是蚊蟲叮咬后留下的疤。看著,真有些心疼。可她說起這些時,始終笑吟吟的。
邊干邊改進方案:父母給兩個小伙伴買了手推車,包裹再也不會一路走一路掉了;滿小區跑不如集中送,在驛站叔叔的建議下,他們固定送幾棟高層住戶的包裹;為了增加可信度,孔卓兮把生病的鄭晟睿的照片存到了電話手表里,向業主募捐時,調出照片,輔助說明情況。
兩個小伙伴在烈日下奔波在小區里為同學募捐的身影,慢慢為鄰居們熟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捐款。
“有個哥哥,聽我們說了鄭晟睿的情況后,一下就捐了100塊。”從7月到8月的40多天里,孔卓兮和劉宸宇通過送出的100多單包裹,為鄭晟睿募集善款1017.6元。他們的善舉流傳開后,感動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臺,他們聯合《合肥晚報》授予兩位同學“正能量特別獎”,并為他們頒發了5000元“正能量”獎金。假期快結束的時候,兩人將募集到的善款和這筆獎金全部捐助給了鄭晟睿。這也是三個孩子第一次見面。
“鄭晟睿雖然生病了,但他很陽光,我們一起開心地玩,畫畫、做手工。我用彩紙做了一串五顏六色的葡萄,五顏六色象征著美麗的世界,我們等他康復。”
“我畫了很多小朋友一起在公園玩,希望鄭晟睿能早點好起來,跟我們一起玩。”三個小伙伴還約定,等鄭晟睿病好,一起去吃美味的麻辣燙。
說起鄭晟睿,兩個小伙伴高興地告訴我,現在他已做過手術,在家休養呢。看來那頓麻辣燙就快吃上嘴啦。
愛,使人成長
兒童純真的世界里,愛是所向披靡的,為愛付出是最有意義的。在為同學募捐的路上,孔卓兮和劉宸宇收獲的不僅僅是善款,還有成長。
“通過送包裹,我知道了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那些拒絕募捐的人,我也能理解他們。”孔卓兮說。
“我不怕與人說話了,現在上課回答問題也積極了。”說著,劉宸宇又靦腆地笑了。
“他現在是中隊的小隊長了!”孔卓兮補充道。
細細聊來,我才知道他們自發的愛心行動還有很多。原來,募捐并不是橫空出世之舉,他們一直用行動真切地去愛著這個世界,愛著他人。
預備鈴響了,午休要結束。
“如果再有人需要你們的幫助,你們還會這樣做嗎?”我趕緊拋出最后一個問題。
已起身的他們一邊穿鞋,一邊異口同聲地回答:“當然!”說罷,向我揮揮手,轉身奔向教室。
少年,愿你們的人生永遠走得步伐堅定,勇敢有力,加油!
“我是一片葉,
筋脈是森林;
我是一滴水,
魂魄是海洋。”
奔忙在烈日下的孩童,
擦一把汗,
眼波中蕩漾著一片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