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首老歌這么唱:“嘩啦啦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都在跑。吧吧吧吧吧計程車,他們的生意是特別好……”對于居住在南方的同學來說,今年夏天的記憶多半和雨水有關。確實,今年的降雨量比往年多了不少。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往往能將一個城市瞬間切換成“看海”模式。
為了有效解決城市的降雨排水問題,人們花了不少心思,甚至絞盡腦汁??梢哉f,一個城市是否足夠現代化,排水系統成了重要的判定標準之一。
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城市排水系統的前世今生。
科技全能量
說到排水系統的老祖宗,還得在國內找,誰讓咱中國歷史悠久呢!
在河南新鄭西北方向的裴李崗文化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9000年前的地下排水系統。那是什么時候?新石器時代早期!當時的排水設施雖然簡陋,但效果還是棒棒噠??磥?,我們的先人就意識到防汛的重要性了。
另外,我國考古學家在河南淮陽平涼臺古城遺址里,發現了距今4000年的陶制排水管。這種管道,可以說是現代排水管道的雛形。
到了商朝,我國出現了較為成熟的排水系統。河南偃師的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地下排水道,采用了雨水和污水分流的管道,把王宮和城里的水分別排到護城河外。對,就是雨污分流,現在全國不少城市的改造目標。
秦漢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排水系統也更加復雜:除了能夠排水,還具備供水和蓄水的功能。隋唐時期的地下排水系統,設置有格柵,能夠有效阻攔垃圾和雜物進入下水道。宋朝則更一進步,在設計和建造方面日益成熟,江西贛州的福壽溝是當時排水系統的巔峰之作。
到了明清時期,我國城市的排水系統越來越完善。就拿當時的都城北京來說,它的河道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達到了1.07公里,是唐朝都城長安的2.4倍,蓄水能力很強,城墻的東、西、北面都建有向外泄水的涵洞。這也是北京城很少有洪澇災害的原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宮)的排水系統,設計得別具匠心。
下面,就讓我們來到贛州古城和紫禁城,了解一下古人是怎么設計排水系統的。
設計精巧的福壽溝
江西贛州古城的下水道系統,從結構上看,像是篆體的“?!弊趾汀皦邸弊郑缘妹蹨稀?/p>
福壽溝修建于北宋時期,由水利專家劉彝主持建造,是一種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在當時的世界十分罕見。
福壽溝的地下排水溝渠遍布古城,和地面的雨漏、明溝相連,能夠匯集全城的雨水。當時的排水口被稱為水窗,能把城內的雨水通過溝渠排放到章江和貢江。整個古城建有12個這樣的水窗。
贛州古城還有許多水塘,相當于今天的蓄水池。這些水塘,平時有福壽溝中的活水流過,既能沉淀溝中的淤泥,也利于保持水體自身的活性。一旦城外江面漲水,水窗關閉時,它們就起到蓄水的作用,消除內澇。
此外,贛州古城的城墻高大堅固,除用青磚筑墻外,還用鐵水澆筑磚縫。這道城墻,戰時是城市的屏障和防御工事,到了洪水季節,則是重要的防洪堤。
福祿溝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完好暢通,發揮著排放污水的功能??吹竭@里,我們應該向華夏的能工巧匠致敬!
紫禁城排水“三大招”
每當京城暴雨降臨,紫禁城的積水并不多,而且很快就排掉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實際上,紫禁城的排水系統有“三招”,請看——
第一招:充分利用地形地勢。這個說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但就是很管用。明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就依據地形地勢對排水系統進行了精密的設計。京城的地勢北高南低,所以紫禁城的走勢也是北高南低,地面留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
第二招:管網系統四通八達。紫禁城各個宮殿、院落,均設有眾多的排水設施,如干溝、支溝、明溝、暗溝、涵洞、流水溝眼等。當暴雨來襲時,雨水首先通過地表徑流,匯入這些排水溝渠。排水口還設置了柵欄,能夠攔截垃圾和雜物。最后,所有的雨水通過溝渠匯入內金水河。內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內河,全長2000多米,河幫、河底全部用白石鋪砌;在流入紫禁城的入口處,設有水閘,可以控制水位高低,遇汛則可以關閉。
第三招:在城外建三道防線。為了將雨水排出紫禁城,工程人員還修建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內城護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第二道防線是西苑太液池和后海;第三道防線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護城河。這三道防線不僅是城內用水源,而且具有快捷的排水功能,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未來的“海綿城市”
古人在排水系統方面創造的杰出成就,足以令我們感到自豪。到了近代,由于我國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城市建設方面居于落后地位,根本沒有先進的防洪排澇系統。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交通路網縱橫交錯,城市排水系統也在不斷更新。
和地面基礎設施相比,我國許多城市的排水系統還存在欠缺,往往一下暴雨就造成了“看?!钡膱雒?。這既有規劃設計方面的原因,也有投入不足的因素。好在我們已經認識到這方面的不足,把建設海綿城市作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
什么是海綿城市?它指的是采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技術來排水,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調節和遷移。
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國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的計劃,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將來,我國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可以把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30年,我國80%以上的城區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的要求。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國的城市排水系統就會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河南淮陽平涼臺古城遺址中的排水系統
福壽溝排水系統示意圖
福壽溝內部實景
紫禁城的排水渠
龍頭不僅是藝術品,也是排水管
在了解了我國排水系統的歷史后,讓我們走出國門,看看其他國家的排水系統有哪些優點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羅馬——2500多年歷史的古老下水道
說起西方國家的城市排水歷史,必須從古羅馬說起。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人用巖石砌成地下排水道,把暴雨形成的洪流從羅馬城排出。在這些地下排水道中,最大的一條截面為3.3米×4米,從古羅馬城廣場通往臺伯河。史書記載,公元33年,羅馬的營造官檢查排水設施時,曾乘坐一葉扁舟在地下排水道中游歷了一番,足見其是多么寬敞。
如今,部分羅馬地下排水道在經歷了2500多年的雨水和污水沖刷后,仍能正常使用。巖石不言,默默地展示著這段古老而又悠長的歷史。
巴黎——恢宏的地下博物館
如果能把城市的下水道當作景點參觀的話,那這個城市當屬法國巴黎。巴黎排水系統修建于19世紀中期,是迄今世界上最復雜的排水系統之一,前后經歷126年才得以修建完成。
巴黎排水系統總長2347公里,遠遠超出了巴黎地鐵系統的長度。除規模龐大外,設計和管理也極為合理。城區下水道均在地面以下50米,管道采用多功能設計理念,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如此寬大的排水系統,不僅有利于快速排水,還有利于電力、通信設施線路的布局。
你可能不知道吧?在巴黎,如果不小心把鑰匙或是貴重首飾從地面掉進下水道,完全可以找回來。因為下水道如同地面一樣,也標注了街道和門牌號碼,失主只需撥個電話明確掉落東西的地點,就有工作人員響應,而且這項服務是免費的。完備的設施和人性化的設計背后,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近年來,巴黎還興建了3條地下蓄水隧道和8個蓄水池,蓄水能力達到80多萬立方米,從而緩解了暴雨來襲時城市的排水壓力。同時,工程師們還修建了四條直徑為4米、總長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過凈化站對雨水和廢水進行處理。處理過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納河,另一部分則通過非飲用水管道循環使用。
由于設計合理、整潔美觀且規模宏大,巴黎的排水系統享譽世界,已經成為代表性的旅游景觀,每年吸引了10多萬人前來參觀游覽。
倫敦——工業時代的地下奇跡
英國BBC曾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叫作《工業時代的七大奇跡》,其中,倫敦下水道就是這七大工業奇跡之一。
倫敦的排水系統建于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時代,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建造這條下水道的起因,竟然是為了防止霍亂傳播。
170多年前,倫敦是一個垃圾遍地、臭氣熏天、傳染病流行的城市,死于霍亂的市民就超過了1.4萬人。
后來,醫學專家經過研究得出結論:霍亂是由水源污染造成的。由于倫敦沒有普及自來水,飲用水多是靠水泵抽取的地下水,而那時地下水已經被嚴重污染。于是,改造倫敦地下排水系統的任務被提上了日程。
1856年,一個名叫巴瑟杰的人承擔了設計倫敦新排水系統的任務。他計劃興建大量的排水管道,把污水與雨水分開,將城市的污水全部排往大海。當時不少人擔心倫敦的地下被挖空了,城市會不會坍塌。為了解決這個隱患,工程部門特地研制了一種新型高強度水泥,用這種水泥制造了3.8億塊混凝土磚,建成了堅固的下水道。
到了1865年,倫敦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程基本完工,但實際長度超過了設計方案,達到2000公里。通過改造,污水與地下水被隔開,解決了地下水源被污染的問題。從那以后,倫敦再也沒有發生過霍亂,泰晤士河的內澇問題也一并解決了。
如今,人們行走在倫敦的大街上,絲毫不會覺察到地下存在著龐大的排水系統,但是卻享受著它的恩惠。巴瑟杰對于現代倫敦的建設功不可沒,市民們為了紀念他,特地為他塑立了一座雕像。
埼玉——存放雨水的地下宮殿
日本是海洋性氣候國家,經常會遭遇暴風雨天氣,卻很少出現內澇,這主要得益于它發達的地下排水系統。在東京、大阪等特大城市,一般都建有地下河。地下河采用直徑10余米的管道,長度達數十公里,直通大海。一旦降雨,雨水會很快被排入海中,避免了內澇的發生。
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日本在埼玉縣修建了一座宛如地下宮殿的暴雨排水系統。這套系統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組成,每個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32米寬,也就是說,它的高度相當于22層樓房。這些立坑建在地下50米深處,由6.3公里長的隧道串接而成。
這套排水系統中還建有一座巨型調壓水槽,高25.4米、長177米、寬78米,內有59根混凝土支柱,總貯水量為6.7萬立方米。任憑地面上狂風驟雨,雨水都會被排放到這里儲存起來,不會造成內澇。
新加坡——無處不在的溝溝渠渠
新加坡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從當年11月到次年1月是雨季,幾乎天天下雨。
新加坡在城市建設之初,政府對每一座樓、每一個街區的排水系統進行了提前規劃。如果你行走在新加坡,會發現大多數道路的兩邊都有排水溝,人行道上也有很多溝溝蓋蓋,它們都是用來排水的。房前屋后的排水渠也修得很好,它們和城市的主要排水管道相連,保證雨水能及時排泄出去。
這些大大小小的明渠、溝壑星羅棋布,形成了新加坡高效便捷的排水、蓄水網絡。每當雨季來臨,雨水被分別排入城市的17個大蓄水池,經過處理凈化后,成為新加坡城市用水的水源。
德國——神奇的透水路面
去德國旅游的人會發現,大雨天時,很少見到路面積水。奧秘在哪里呢?原來,這與德國城市的透水路面有關。
在德國,不同的區域會鋪設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道路等受壓不大的路面,一般采用透水性地磚鋪設。這種磚本身遍布孔眼,磚與磚之間采用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有良好的滲透率。自行車存放地和停車場的地面,選擇有孔的混凝土磚鋪設,并用土填充磚孔,這樣有利于雜草生長,具有綠化功能。居民區、校園和公園的路面使用率高,則用細碎石或細鵝卵石鋪設,這樣更合理。此外,德國人還在道路邊修建了引流雨水的排溝壑,直接連通市政排水管道。
統計數據顯示,德國全境共有51.5萬公里長的排水管道,可環繞地球13圈,每年可處理94億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
為增強城市排澇能力,德國近年來開始推廣新型雨水處理系統——“洼地-滲渠系統”。該系統把低洼草地、滲渠等與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和高效的排水網絡,可以在短時間內把雨水分流到低洼草地和地下滲渠中,避免造成內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