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這兩首樂曲是草原風格二胡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佳作,其特別之處在于作者劉長福先生,他集作曲家與演奏家于一身,憑借自己深厚的蒙古族音樂積累,譜寫了生動的旋律,并以高超的、富有創造性的演奏技術賦予了作品鮮活的生命力。這兩首作品在二胡演奏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不論是演奏技法的創新,還是對教學方法的訓練,都對二胡藝術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將從演奏和教學兩方面入手,對這兩首作品的藝術價值進行分析,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專業人士對這兩首作品以及對草原風格二胡作品的關注和研究。
[關鍵詞]蒙古族音樂風格;藝術價值;風格性技巧;二胡演奏;二胡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0)12-0166-03
《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這兩首作品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劉長福先生所創作的,是其音樂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劉長福先生曾在內蒙古生活16年,他熱愛蒙古族音樂,曾系統學習了演奏蒙古族四胡、馬頭琴以及演唱蒙古族民歌,經常與草原上的藝術家們交流學習,并堅持創作一些融入民歌曲調的練習曲、旋律片段,這些深厚的蒙古族音樂積累都成為了他日后創作的基礎。這兩首作品正是在這樣的積淀中孕育出來的,它們是來自生活,來自大草原的音樂語言。
“《草原新牧民》是劉長福創作于1973年、定稿于1975年5月的一首二胡獨奏曲,樂曲謳歌了青年一代不懈追求和勇往直前、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表現了贊美大自然、熱愛新生活的真摯情感。樂曲的旋律歡快流暢、高亢悅耳,慢板和散板抒情而自由,充滿了自豪的樂觀精神和樸實的生活氣息?!盵1]
“《塞外情思》是創作于1988年的一首中胡獨奏曲,該曲以真摯的情感、如歌如泣的旋律和不同的音響畫面表現了對往事的悠悠情懷和對已逝青春年華的無限眷戀,表達了‘歲月如流’‘時不我待’的由衷感嘆和珍惜人生、珍惜美好年華的感悟之情?!盵2]
《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兩首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其作者劉長福先生集作曲家與演奏家于一身,直接參與了樂曲的一度、二度創作,將他對蒙古族音樂深厚的積累和情感融入到了音樂創作和演奏中。這種創作與演奏手法的交融使得這兩部音樂作品具有很強烈的音樂感染力,而且作者在參與二度創作過程中,對于演奏技法的創新使用,極大推動了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其中大量的風格性技法的使用,對二胡教學、技術訓練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從二胡演奏和教學兩方面對這兩首樂曲所產生的藝術價值進行分析論述。
一、對二胡演奏藝術的價值
《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這兩首樂曲在演奏方面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劉長福先生在樂曲的二度創作中對風格性技法的創新運用。兩首樂曲民族風格濃郁,展現了美麗的草原風光和景象,傳達的是作者對內蒙古深深的熱愛和眷戀。在二胡演奏中對于音樂風格、內容、情感的表達時需要準確運用各種演奏技法來實現,從而將預期的音樂效果、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只有這樣才能完成理想而成功的演奏。
“劉長福先生在二胡教學中將二胡演奏技巧分為:基礎技巧、應用技巧(含風格性技巧)兩大技術范疇。與一般技巧相比,風格性技巧是一種特殊的演奏手段,但它同其"它技巧一樣,都是為了表現音樂內容和情緒,不同的是這些技巧更能夠突出音樂旋律中的地方色彩與民族風格。”[3]風格性技巧的運用是實現音樂表現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徑,演奏者對于它的掌握和運用直接影響著作品最終所呈現的音樂效果。
二胡的風格性技巧非常豐富,包括不同種類的滑音、裝飾音、揉弦手法和弓法變化等,在不同風格的樂曲中,這些技巧以不同的組合、變化方式被運用,以表現特定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效果。受地域文化、方言以及民間戲曲、說唱音樂唱腔的影響,二胡演奏中同一種技法在適應不同風格的樂曲時也會派生出不同的演奏方法。這兩首樂曲中,為了表現蒙古族音樂風格和音樂特定的情感,劉長福先生大膽借鑒了馬頭琴、四胡等蒙古族拉弦樂器的演奏手法以及蒙古民歌唱法,以創新的風格性演奏技巧來演繹這兩首作品,更準確地突出了音樂的風格和情感。
《塞外情思》的引子融入了蒙古族長調音樂自由悠長、字少腔多的旋律特點,借鑒了蒙古族傳統樂曲《朱色烈》和《穆色烈》的旋律,以及馬頭琴的“重弓頭”的發音法。為表現一種朦朧的回憶氛圍和凝重、深沉的音樂效果,劉長福先生用中胡模仿了馬頭琴厚重的三度打音音效,并且借鑒了馬頭琴演奏法中“散板打音”的技法將三度打音手法變化創新,演奏時不是用手指尖來打音,而是用靠近指肚關節的位置來打音,并且顫音(tr)并不是從頭顫到尾,而是與蒙古長調聲腔韻律相結合,以“長音中的斷續顫音”的手法來模仿長調的風格韻味。在一般的三度打音手法中,旋律音上的顫音(tr)或是顫一下,或是持續、密集地顫到下一個節拍的旋律音,經過借鑒、創新后的這種三度打音手法運用在旋律中來模仿長調唱腔,律動和韻味與長調風格更相似,音樂效果更加突出,使人一聽便能感受到濃郁的蒙古族音樂特點。"在《塞外情思》B段一開頭,劉長福在弓法上借鑒了“好來寶”(蒙古說書)四胡的演奏手法,用“波弓”的演奏方式,形成聲效力度的變化,以表現俏皮、風趣的音調和韻味。如果此處只采用平穩的連弓手法來演奏,無法恰當地表達出音樂詼諧的情緒和“好來寶“的風格特征。
在《草原新牧民》里大量運用了綽打泛音的技法。通常泛音都是手指在琴弦上虛摸或滑出來,這種綽打泛音是手指以綽的方式“打”在琴弦上,至泛音位置后立即抬起,將綽注與打音結合在一起,以手指半虛按弦的方式來演奏,這種技法十分鮮明地體現了蒙古族音樂空靈、高亢的風格特點。在A段和再現段,為描繪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的歡快場面,劉長福先生大量借鑒了蒙古四胡中“裝飾性打音”的演奏手法,先低后高地將裝飾音奏出,并將裝飾音的時值奏得更短一些,按音的動作更加敏捷而富有彈性。如果不是按照先低后高排列的奏法,或只是運用一般的裝飾音打法(時值平均的方式)來演奏,將很難表現出特定的音樂效果,甚至會歪曲了音樂的風格。
在這兩首樂曲中,對于演奏技法的創新,不單只是對馬頭琴、四胡演奏法中某一個演奏技巧的借鑒運用,在實際的演奏中為表現樂曲風格的需要也派生出了新穎的技巧組合,如:泛音滑揉、大滑音、大下滑音等組合形式,將之運用在樂句的銜接中,起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演奏技術的創新必然會豐富二胡演奏藝術的表現力,并推動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從20世紀初劉天華先生創作的第一首二胡獨奏曲開始,二胡走過了近百年的藝術發展史,涌現出一批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努力探索、敢于創新,每一首優秀作品的誕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二胡藝術事業的發展。《草原新牧民》《塞外情思》這兩首樂曲分別創作于20世紀70、80年代,那時人們的音樂生活還非常單調,二胡音樂作品在技法的運用方面也比較單一、保守,這兩首民族風格濃郁的樂曲將傳統的蒙古族音樂風格、民歌聲腔韻味作為二胡音樂創作的基調,以富有新意的音樂旋律來構思創作,以創新的演奏技法來表達音樂風格和思想情感,這對于當時的二胡演奏藝術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極大豐富了二胡的藝術表現力,推動二胡藝術的發展邁向新的里程。
二、在教學方面的價值
《塞外情思》和《草原新牧民》在二胡教學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體現。這兩首作品中包含了創新的風格性演奏技法,體現出了二胡演奏技法在表現不同音樂風格時,多變的組合方式及靈活的運用特點,掌握和運用好這些技法是演奏好蒙古族風格音樂作品的關鍵。風格性技法的運用和掌握的能力,并不是通過對一首樂曲的學習或模仿就可以達到的,它是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呈現出較好的演奏狀態,這充分體現出,在二胡教學的過程中,技法訓練的規范有序化和培養全面演奏能力的重要性。
《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這兩首作品包含了豐"富的風格性演奏技法,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對風格性技法的運用方式和運用尺度,而學生對這些技法的良好掌握是需要建立在扎實的基本功之上的。因為如果連發音、音準、弓法等一系列基礎的技巧都掌握不好,是無法談到對作品音樂風格的把握和音樂表現力的。因此良好的基本功是詮釋好這兩首作品音樂風格的前提條件。二胡教學中,將演奏技術劃分為基礎技巧、應用性技巧、風格性技巧三方面,基礎技巧是演奏的基本功;應用技巧是基礎技巧在不同旋律音樂中的運用變化;而風格性技巧是應用技巧的高級體現,它屬于應用技巧范疇中一個獨特的方面。同基礎技巧、應用技巧相比,風格性技巧又是二胡演奏中最富有個性、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在扎實而系統的基礎技巧學習之上,才能逐步掌握的一項演奏技能。正如劉長福先生所提出并實踐推廣的“以基礎技巧、應用技巧(含風格性技巧)和音樂表現為基本程序”的教學主導理論觀點。在二胡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科學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對學生實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技術訓練計劃,重視對基礎技巧以及應用技巧(各種技巧不同的組合、變化形式)的訓練。在風格性技巧的訓練中,要引導學生廣泛地、多角度地學習不同地域民族的音樂作品,深入鉆研地域文化和演奏技法,把握完整的音樂風格,只有這樣打好了底子,逐一提升技能,才能使學生具備全面的演奏能力。
掌握全面的二胡演奏技術是二胡演奏訓練的最高階段,這一階段能熟練運用各種應用技巧來表現不同風格的樂曲,準確再現音樂情緒風格,并具備良好的音樂表現力。在這種能力的訓練過程中,除注重基本功學習外,更重要的是作品選擇時注重現代作品與民間樂曲的平衡學習,不能盲目地追求現代作品,而忽視了民間風格樂曲的學習積累。在二胡的教學中,要始終把傳統、民間樂曲的學習放在首位,教師要為學生做全面的、利于其發展的教學計劃,選擇各種風格類別的作品,引導學生從聆聽、欣賞、研究、臨摹(具體指教師的演奏示范、音像視頻的觀看學習、相關書籍文字的研究)一步步深入,對不同地域風格、不同情感內涵的經典作品進行教學講解、訓練,使學生由外到內、由淺入深地對傳統民間樂曲有細致而精準的掌握。
二胡是一種聲腔擬人細膩、擅長表現演奏旋律歌唱性的拉弦樂器,在很多經典的傳統、民間風格樂曲中,二胡的這些特色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傳統的、民間的樂曲才是二胡演奏藝術的根基和源流。《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取材于內蒙古民歌曲調,具有著濃郁的草原風格,要想演奏好這兩首作品,鉆研技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去感受、學習草原的音樂風格。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單一地說教示范,應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入手去了解音樂,如:蒙古族民歌的鑒賞,尤其是對作品中所蘊含的民歌曲調,要聽熟會唱,才能摸到風格韻味;對蒙古族拉弦樂器演奏風格、技法特點要了解掌握,才能更好地將之融入到自己的二胡演奏中;有條件的話更要去采風,實地感受草原的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展現作品的神韻。只有經過這些細致的鉆研體會,演奏者才能更好地運用多變的演奏技法來準確呈現蒙古族音樂風格韻味,提高對風格性樂曲的駕馭和表現能力,從而全面地提升二胡演奏能力。
結"語
近年來,隨著二胡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移植樂曲和現代創作樂曲出現,并且產生了很多高難度的、新穎的演奏技法,這些新事物的出現極大地推動著二胡藝術的革新和發展。然而近年來許多演奏者過多地重視對現代、移植樂曲的學習,追求速度、炫技,而忽視了對傳統、民間樂曲的學習和研究,丟失了二胡演奏藝術中最寶貴的民族情韻,導致他們在演奏民間風格樂曲時演奏手法單一、音樂風格表達不準確。隨著二胡演奏藝術的不斷發展,掌握全面的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已成為優秀的二胡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演奏技術的訓練,教授新作品的同時,更要重視民族民間、傳統樂曲的學習積累。就如《草原新牧民》和《塞外情思》這兩首風格性樂曲一樣,雖然歷經時間的洗禮,卻有永不褪色的藝術價值,它們所展現的風韻才是二胡藝術的本源和魅力,這些聲音才是我們自己的語言,是我們應該守住的寶貴財富。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