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好的文章必然是結構完整,講究行文自如、上下連貫的。曹丕曾有言:“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李德裕亦有言:“然氣不可不貫,不貫則雖有英詞麗藻,如編珠綴玉,不得為全璞之寶矣。”大意就是說,再好的文章,如果失去了過渡的技巧,也就不能稱之為文中至寶了。由此可見,在議論文寫作中,銜接技法尤為重要,它可以使文章結構嚴謹,思辨性強。因此,在寫作中掌握好段落銜接技法是非常必要的。那么,議論文段落之間的銜接有哪些出彩的技法呢?或者一篇優秀的議論文有什么銜接技法可循呢?
談骨氣
◎吳 晗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這在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后,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币馑际侨丝偸且赖?,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擇了后者,要把這片忠心記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最終在公元1283年被殺害。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抵抗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I人拒絕了施舍,沒有吃那碗飯,后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流傳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滋味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舍,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消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敵人要殺他,在被害前幾分鐘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备叨荣潛P了他表現出的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選自《吳晗雜文選》,有改動)
各抒己見
老師: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徐羽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老師:是的。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非常明確,立論開門見山,觀點鮮明,是典型議論文的格式。那么,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正文的論述中,有幾句過渡的句子?請把這些句子找出來,并進行賞析。
周婧:第四段“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一個過渡段落。
王之:這一段從上文解釋骨氣的含義,過渡到下文的體現骨氣的事例。它能夠讓文章從前面解釋骨氣“是什么”的論述轉化到下文“為什么”的說明,自然流暢。
老師:王之同學分析得非常到位。一篇議論文,開頭和結尾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中間的過渡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過渡的文章會使你的說理更加連貫順暢,文章的結構也更加嚴謹。
林政宇:還有“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這句話從上文窮人的例子過渡到下文聞一多的例子,兩個事例都體現了“不受嗟來之食”的骨氣。有了這個過渡句,既能讓兩個事例有效地結合起來,又能讓文章不偏于記敘。
老師:大家的分析非常到位,議論文的過渡的確值得我們去重視和分析。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寫作中也能將目光聚焦到過渡句中,為自己的文章增分添彩。
有的放矢
1.議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對事例的講述和議論,一些簡單的關聯詞是連接句子的零件。但是,段落與段落之間,事例與事例之間,關聯詞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此時,在每個事例的議論部分運用相同句式的小結句(過渡句),就可以增強文章的統一性和邏輯性。
2.議論文的標題就像是一個人的名字,圍繞這個總稱可以起許多的“小名”,這些“小名”就是文章中心論點的分論點。分論點的存在,正好是事例的總起句,為事例奠定了主題基調,同時也是一個留白技術。沒有在兩個事例之間進行明顯的銜接,卻正好在暗處切斷了上一事例的講述和議論,留一處空白,直接開啟下一事例。需要注意的是,分論點的句式最好統一,每個句子只調換個別詞語,起到為中心論點服務的作用。
3.呼應是議論文常用的點明主題的技法,恰當的呼應可以使整篇文章上升一個層次。但是,呼應并不是隨心所欲地想用就用的,如同自由,只有在制度的監管下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所以,在不同的段落中應當采用不同的呼應方法,恰到好處地過渡,方能收到渾然天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