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三首詩寫于同一時期。這一時期詩人杜甫困居夔州,漂泊異鄉,身患重病,生計艱難,老無所依,內心充滿了對家鄉的熱切思念,同時也不斷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顧和感傷。通過了解詩人的生平,探索詩人的內心世界,有助于同學們快速整體把握三首詩的情感和內涵。
一、杜甫生平經歷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底蘊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之后的人生可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涉世不深。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別,再未相會。杜甫這一時期的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年(746)至十四年(755):憂國憂民。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才得到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這一時期主要代表作品有《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
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安史之亂,長安陷落,杜甫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授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去官職,于年底到達成都。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組詩“三吏”“三別”。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此間,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斷續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享年58歲。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二、《杜甫詩三首》的寫作背景
杜甫自小所受的教育與熏陶,使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非常關注。他曾多次在詩中表示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之類的心跡。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他時刻關心著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墒?,事與愿違?!鞍彩分畞y”雖于763年被平定,但國家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恃兵強馬壯,不時侵犯唐境,吐蕃還于763年攻占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發展的軍隊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危矣,猶如四季之暮秋,杜甫為此而深感憂慮。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歷經流離,備嘗艱辛,身心交瘁不堪?!安剪蓝嗄昀渌畦F”(《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過懶從衣結,頻游任屐穿”(《春日江村五首》)、“牙齒半落左耳聾”(《復陰》)、“緩步仍須竹杖扶”(《寒雨朝行視園樹》)、“窮愁但有骨”(《王閬州筵酬十一舅惜別之作》)等詩句,即是他在此期間處境窮困和心境凄慘的真實寫照。他日夜想回歸故里,卻始終無法實現愿望。
764年秋冬間,杜甫被嚴武奏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朝廷恩準。他在西南漂泊多年,多靠友人接濟。入京為官對他來說,還是很重要的。當然,在世亂之時、朝野多事之際,為君王分憂,為國家出力,杜甫更感覺是身為人臣必須承擔的責任。因此杜甫決心離開蜀地,返回長安。
由于身體患病多年,杜甫至夔州后體力不濟,不能遠行,因而滯留兩年,但身體一直沒有好轉。下一步怎么辦?這讓他陷入兩難。進,當然是立即出峽,趕赴朝廷,但衰弱如此,再加道途艱辛,他深知病體無法受此勞頓,強求北上,很可能身歿中道。退,當然是歸蜀,然而成都還回得去嗎?他出行不久,蜀中嚴武舊部就發生內訌,戰事頻起,浣花草堂也被崔寧妾任氏所占。因此,退路早已不在,他只有選擇在夔州繼續靜養。這一至暗時刻,杜甫的胸中雖激蕩著高亢的家國情懷,但又不得不面對眼前艱窘的處境。選擇很痛苦,最后理智戰勝了激情,他選擇在峽中繼續居住。
杜甫在夔州居留兩年,存留四百多首詩歌,達到其一生詩歌藝術的巔峰。
出乎其外
《杜甫詩三首》詩歌主題內涵
《秋興八首(其一)》是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條、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全詩以“秋”作為統帥,寫暮年漂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只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郁。詩意落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兩句上。
《詠懷古跡(其三)》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跡以感己懷。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于長江美域,最終歿于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詩人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甚至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郁郁辭官后,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詩人在懷古傷己,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一詩前四句寫江邊秋景,后四句抒發感慨。其中頸聯十四個字內含八層意思,無不含“悲”:他鄉作客,一可悲;長年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年無為,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獨登高,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這種種的可悲,使詩人倍感身世凄涼?!捌D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自己白發日添,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了。無限悲涼之意,盡顯詩中。
杜甫在大歷三年春放舟出峽,暫住江陵,一是有弟弟援接,二是舊友李之芳時任荊南司馬,可以接待。入秋李之芳病故,他在江陵也頻遭歧視冷遇,他已走投無路,“親朋無一字”,哪里有消息他就愿意往哪里去。因為舊友韋之晉出任湖南觀察使,他選擇了溯湘南下,最終病逝于長沙往岳陽的途中。
杜甫一生曲折,不堪回首,一代詩圣滿腹才華,得不到賞識,多種不幸,多層磨難困擾了其一生,最終無聲無息地在一只小船上結束了生命,沒能回到晚年心心念念的長安,不禁讓人發出無限唏噓感慨。杜甫為中國詩歌史留下的這筆精神財富,千百年來,為后人所贊揚,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