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華
摘要:經過百余年的攝影創作實踐,要拍出兼具意境之美和人文內涵的好作品,不僅要掌握嫻熟的攝影技術,同時還需要攝影者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只有這樣才能夠在風光藝術攝影的創作當中,以更加敏銳的觸角觀察拍攝的景物,甚至是升華攝影主題,拍出讓人過目難忘的好照片。本文主要從攝影者如何積累人文底蘊入手,探討風光藝術攝影意境創作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意境之美 ? 人文內涵 ? 藝術攝影 ? 風光攝影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5-0164-02
攝影不僅僅是用圖片記錄風景,更是人類藝術審美的最直觀反應,尤其是風光藝術攝影,是人類審美的藝術再現。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提高,大眾對于風光藝術攝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攝影的本質也就愈加凸顯:攝影不是機械記錄的體現,而是基于人類視角,將風光景物派出意境,讓圖片擁有更豐富的人文內涵。[1]那么如何拍出意境之美兼具人文內涵的好作品,這是所有風光藝術攝影者都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風光藝術攝影中意境與人文內涵的作用
(一)增強攝影作品的審美效果
對于攝影藝術來說,蘊含良好的意境以及人文內涵能夠有效提升作品的審美效果。縱觀各類攝影獲獎作品可以發現,但凡優秀的作品都能夠憑借作品中的人文內涵來為觀賞者提供良好的視覺享受。攝影與繪畫不同,攝影完全依托真實存在的客觀世界,因此需要攝影者通過攝影技術和后期手段,對真實存在的客觀世界與自己的思想和主觀意識進行融合,也就是說要對被拍攝的客觀真實的事物進行藝術化的二次創作,增強畫面的生動性,通過蘊含的意境與人文內涵與觀賞者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尤其是對于風光藝術攝影而言,有意境和蘊含人文內涵的作品往往能夠深化作品的審美意象,將觀賞者帶入攝影的視覺空間和審美空間之內,引導觀賞者在此基礎上展開更為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對于提升風光藝術攝影作品的審美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二)增強攝影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攝影作品與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是可以表達創作者思想內涵的,優秀的攝影作品具有非常強的藝術感染力。風光藝術攝影多以自然風光為攝影對象,正所謂一草一木皆有情,攝影者在拍攝作品時,為了能夠賦予作品更好的意境以及人文內涵,在拍攝過程中會精心選擇攝影的角度,而且對于作品構圖也有一定的巧思。這還遠遠不夠,作者在此基礎之上還會輔以多種攝影技巧和表現手法,將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攝影作品當中,用來突出其主題和內涵,而這些手段都能夠有效的增強作品對于觀賞者的感染力以及作品自身的審美藝術價值。
(三)傳遞攝影作品的價值和內涵思想
好的風光藝術攝影作品之一定蘊含著豐富的意境,同時也能夠借助眼前之景傳遞出作品的人文內涵,這是每一個優秀的攝影者在攝影開始之前都需要考慮好的問題。通過分析大量的優秀作品可以發現,真正能夠傳達價值和思想內涵的作品,構圖、光線、色調等方面都有非常優秀的設計。這不但需要攝影者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同時還要求攝影者擁有全局觀和創新能力,在這幾個方面能夠大大突破,最終才能夠拍出想要的照片。舉例來說,有不少攝影者在拍攝災難的照片時會在畫面中采用強烈的色彩對比,比如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葉的背景是災難過后的廢墟,通過這樣的對比給觀賞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引起觀賞者共鳴。
二、風光藝術攝影人文內涵的培養
(一)熟悉攝影歷史,夯實攝影理論
想要創造出兼具意境和人文內涵的風光藝術攝影作品,首先攝影者必須要熟悉攝影歷史,夯實攝影理論基礎。從通孔投影聚像到現如今先進的光學與物理機械原理綜合的全自動數碼相機,攝影從技術到器材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在這一百多年間,攝影鏡頭記錄了具有獨特意義的歷史瞬間和不少震顫人心的精彩畫面,圖片從事件的記錄工具逐漸向藝術攝影進行轉換。而攝影技術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步飛躍都蘊含著攝影人的心血。縱觀普利策影展、荷賽影展以及中國國家級影展,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的力作背后,都蘊含著歷史、技術、理論以及情緒表達等人文內涵。[2]所以攝影才成為了一門可以拿來專門研究和傳承下去的大學科目。因此作為一個攝影者,想要拍出有情感、有表達的照片,就必須熟悉攝影歷史,夯實攝影理論。
(二)欣賞佳作,汲取名家作品內在營養
對于好的攝影者而言,想要創造出具有藝術價值的攝影作品,單純依靠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定的閱歷和“眼光”。所謂閱歷和“眼光”說白了就是靠博覽前人佳作積累而成的。攝影者只有拓寬攝影涉獵題材的廣度,在各類名家作品當中汲取營養,才能夠積累個更多的情感,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挖掘和創新,調動靈感。利用好手頭的器材捕捉景物完美的瞬間,賦予所拍圖片以內涵和意義。而這些都是建立在攝影者有足夠積累的前提之下方能實施。
(三)把握技術美學,再現藝術輝煌
將風光攝影升級為風光藝術攝影,最終考驗的是攝影者的審美,攝影是追尋美、講究美的一門技術。攝影者在用鏡頭捕捉風景時,需要注意的是用蘊含美的技巧來構成美的表達形式,同時還要在圖片中蘊含美的情趣和意境。形式美與內涵美相結合,就是攝影的審美能力,但二者離不開人文底蘊的鋪墊。放眼世界,但凡攝影大家,之所以能夠創造出色的攝影作品,正好是因為他們在其他領域磨練了良好的審美和思維方式,能夠精準的把握技術美學,從而再現藝術上的輝煌。
三、創作兼具意境與內涵的風光藝術作品的基本策略
(一)注意攝影作品的形式美
自然風光之美巧奪天工、妙手天成。那么作為記錄著和表達者,攝影者在創作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攝影作品的形式美。所謂形式美就是作品的構圖、物態、影調以及色彩等硬性技術環節。只有在這些環節上擁有較高的審美水平,才能拍出至真至美的好作品。
首先是構圖美,主要強調突出作品的主體,讓受眾能夠一眼看到畫面表達的主體。那么就要注意畫面中景物的比例構圖要和諧、要體現美感,畫面之上是靜物之美畫面之外則蘊含著美好的精神含義。其中點面結合法、透視法、旁寬中窄對比法等等都可以輔助畫面做到構圖美。其次是物態美,也就是畫面之內景物形態呈現要具有美感。比如在拍攝流云、夕陽這些景物的時候要攝影者用人類的視角進行觀察和思考,在取景時要做到“新、奇、特、尖”四點,做好時空、疏密、平衡、對比以及主體、襯體之間的關系處理,有所取舍讓畫面層次分明,呈現和諧之美。第三是影調美和色調美,風光攝影作品能稱之為藝術品的都具有影調美和色調美。這是風光藝術攝影作品能夠成功的重要條件。色調冷暖直接關系到作品含義表達,而作品影調之美則能夠令畫面展現差距震顫人心的效果,讓受眾通過圖片的視覺沖擊,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形成共鳴。
(二)強調風光藝術攝影的內涵美
好的風光藝術攝影,除了形式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內涵美。風光藝術攝影作品的內涵美主要體現在主題立意是否高雅、是否具有欣賞價值上面。總的來說,在一幅攝影作品當中,構圖、器材以及技術等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再多的形式最終都是圍繞著作品的主題和內涵設定而展開的。如果一幅攝影作品主題設定低俗,那么即便攝影技術再高超、構圖再完美、色調和影調用得再妥帖,都難登大雅之堂,稱不上是有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因此在風光藝術攝影作品拍攝之前,攝影者需要為即將拍攝的作品設定高雅的主題和立意,再輔以形式之美和作者巧思以及耐心等待,那么終將成就一幅意境與內涵并重的優質風光藝術攝影作品。
(三)講究風光藝術攝影作品的標題美
好的標題能夠給文學作品帶來畫龍點睛的作用,對于風光藝術攝影作品來說同樣意義非凡。要充分的展現風光藝術攝影作品的意境和人文內涵,除了對于作品本身的把控之外,還要在標題的選擇上做到美感兼具、標新立異。對于攝影作品來說,好的標題能夠幫助作品意境的表達,是作品內容的補充,同時也是坐著思想的凝結和抒發。舉例來說曾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杭州西湖照片,畫面生動優美自不必說,標題起得也十分精彩,這幅攝影作品的名字叫做《剪來西湖一片浪》。生動、豐富、畫面感強,給觀賞者帶來更多關于西湖、關于杭州的遐想。
四、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身邊事物的感知。藝術在不斷的發展,而審美和創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風光藝術攝影作品兼具意境之美和人文內涵的奧秘就在于精研大師名作、熟悉相機性能、善于捕捉風光景物拍攝的最佳視角和時機,以及提高自身攝影技術和耐性,不斷創造出更有意境和人文內涵的風光藝術攝影作品。
參考文獻:
[1]劉會臣.當代風光攝影審美特征與時代精神的分析[J].大眾文藝,2019,(17):175-176.
[2]曾立新.風光攝影中的“逆襲”技術技巧[J].照相機,2019,(0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