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皓 白毅鵬
確診為新冠肺炎后的第13天,樂樂(化名)出院了。這一天,是她出生后的第67天。
貴州省衛健委公開發布的信息顯示,樂樂2月2日凌晨被貴州省人民醫院兒科發熱門診收治,第二天,她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那時她還只有56天大。

“嬰兒很脆弱,各器官功能發育不完全,可能承受不了一些藥物的副作用,治療有難度。”貴州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崔玉霞說,兒科在業內被稱為“啞科”,嬰兒不會和醫生交流,樂樂到底有什么異常,醫生們只能通過細微的觀察判斷。嬰兒的治療方案必須考慮得更周全。
危險在入院后的第4天凌晨到來。樂樂突然哭個不停,動脈血氧分壓降到了56毫米汞柱,心率超過200,咳嗽增多,痰增多,病情開始向重癥發展。
“氧分壓降低,有呼吸衰竭的風險。”崔玉霞判斷,樂樂的病程進入了最危險的階段。她按照提前準備好的救治預案下達了第一個指令——準備好呼吸機,防備病情惡化。緊接著,兒科的專家團隊集結會診。貴州省人民醫院兒科的10位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大夫緊急坐進了一個小討論室。
進一步的檢查結果顯示,樂樂的雙肺有片狀滲出,磨玻璃樣改變,肝功能異常,肌鈣蛋白升高。肌鈣蛋白是心肌壞死的標志物,這意味著心臟功能受到損傷,國內一些新冠肺炎的重癥或危重癥病例,也發現了肌鈣蛋白升高的現象。雙肺磨玻璃樣改變是新冠肺炎的重要特征,進一步發展成“白肺”,人會活活被憋死。而此時,樂樂的表現只是哭鬧,喝不下奶。
“你不知道我有多緊張,躺在辦公室睡不著,但在大家面前我得表現出鎮定。”崔玉霞對記者說。
為了盡最大努力救治樂樂,貴州省人民醫院兒科除了抽調了10名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大夫組成聯合專家組外,還有4位兒科醫生管床,6名護士輪流在病房護理,每天早上8點半,10位資深大夫都會坐在一起討論樂樂的病情。醫院還緊急聯系上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教授遠程會診。
繼續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用干擾素、上保護心肌的藥物、霧化……緊張的討論后,一系列救治意見被帶出討論室,進一步的治療隨即展開。
2月6日晚,兒科護士何小敏第一次在醫院的隔離病房見到樂樂。那一夜,何小敏隨時觀察,一刻也不敢放松。血氧飽和度掉了,她立即上氧。穿著防護服戴著兩層手套,把輸氧管插進鼻腔合適的位置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痰積在嗓子眼兒里,樂樂發出“呼呼”的聲音。要立即吸痰。護目鏡邊緣勒進何小敏眼眶的肉里,眼前都是霧氣,還要戴上一塊面屏,把吸痰管伸進孩子喉嚨中,準確找到位置,吸出痰液。
每一步操作都比日常困難,有時,吸痰管會碰到樂樂嬌嫩的喉嚨,痰液噴射出來,護士感染的風險成倍增加。但是沒有一個護士退縮過,從進病房之前一兩個小時開始不吃不喝,5個小時一個班,脫下防護服筋疲力盡。
何小敏說,進入“紅區”前,她沒告訴父母。男朋友把她送到醫院門口,兩人揮手告別,這個參加工作3年多的姑娘感覺上了個跟往常一樣的班,卻開始了“像電視上一樣的戰斗”。
在這場“戰斗”里,樂樂和同樣確診的媽媽在一起。她的頭發剃掉了,輸液的針打在腳上,何小敏知道,這意味著針頭在頭上、手上都扎不進血管,選擇扎腳之前應該沒少受苦。
樂樂的媽媽情緒很低落,她自己也是感染者,但所有心思都在孩子身上。
媽媽整夜熬著,一直很內疚。樂樂是她的二胎。春節前,樂樂剛滿月,遠在湖北省安陸市的姥姥姥爺想看看這個剛降臨的小天使,一家人下了很大的決心,自駕1000多公里于1月16日回到位于安陸市黃荊山的老家。在老家期間,與武漢的親戚有過接觸,回到貴陽后,一家人全部確診。
何小敏能看得出樂樂病情加重讓媽媽很焦慮,她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專業護理去安慰年輕的媽媽,奶粉、紙尿褲隨叫隨到,配藥喂藥講解清晰,有一回手背手腕兩次扎針都“一針見血”,“這個護士阿姨技術真不錯。”媽媽很難得地笑著說了一句話。
何小敏試著給樂樂多喂點奶,奶瓶里90毫升的配方奶只喝了幾口,樂樂就咽不下去了。自身抵抗力是戰勝新冠病毒的最有力武器,奶粉喝得少,身體就更虛弱。何小敏想抱抱樂樂,但樂樂明顯不喜歡穿著防護服像外星人一樣的阿姨,按照操作規范,治療期間護士也不能把孩子抱在懷里。
1小時,8小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隨著藥物進入體內,護理越來越細致,樂樂的病情被遏制住了。何小敏特別高興的是,樂樂的喝奶量有一次悄悄從90毫升增加到了120毫升,樂樂全喝了進去。護士們把樂樂每一次的大便、小便情況都做了詳細記錄,包括小便的顏色、尿量和大便的形狀氣味,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哭鬧時間也在減少。
管床醫生王亮很欣慰,樂樂2月2日凌晨被送到醫院就診時,他是接診大夫,診室外所有人“全副武裝”,救護車警燈異常刺眼,診室內樂樂卻非常安靜,躺在橘黃色的包被里熟睡,不像要與死神較量的樣子。從發熱門診到隔離病房,王亮一直在樂樂的病床邊,凌晨4點多安排進病房,連接上心電監護,吸上氧,王亮在病房外坐到天亮。
王亮說,自己很少這樣忐忑,隔十來分鐘看一次墻上的鐘,腦子里一遍遍過著各種緊急狀況的應對辦法,“萬一突然不好呢?我得救她”。
樂樂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好,又經過五六天的治療,各項生理指標趨于正常,ct顯示,肺部的炎癥也開始吸收。
2月15日,經專家審核,樂樂和媽媽都達到出院標準,準備出院。那一天,數十家媒體的鏡頭在病房外對準媽媽懷里的樂樂,貴州省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汪希珂接到了很多同事和朋友表示祝賀的留言,汪希珂給很多人回復說,湖北前線的同行一個人面對成百上千的病人,跟他們比,自己微不足道,只是做了該做的。但在汪希珂心里,樂樂很重,“最脆弱的嬰兒治愈了,全國打贏這場仗的信心又會增加一些”。
而對于樂樂的另一位管床醫生陳云來說,印象很深的是自己有一天下午在醫院宿舍里看微信,治療信息交流群里突然發出了一張樂樂笑瞇瞇的照片,“樂樂笑了”。他感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