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塢主人

作為一個常被夸“閱讀量大”的人,我的內心是慚愧的。我多年來一直在閱讀的道路上龜速前行。讀得慢,也就不可能讀得多,那為什么還能 “閱讀量大”呢?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引用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的名言:
“經驗主義者好像螞蟻,它們只是收集起來使用。理性主義者好像蜘蛛,它們從自身把網子結起來。但是,蜜蜂則采取一種中間道路,它從花園和田野里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種力量來改變這種材料。”
培根用螞蟻、蜘蛛、蜜蜂比喻不同的方法論范式。而在我看來,這同樣適用于比喻不同的閱讀階段:
螞蟻式閱讀,即大量而缺乏組織、思考、內化的閱讀。這是被動的閱讀方式,有什么吃什么,甚至別人喂什么吃什么。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所以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可能徒勞無功,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還可能走火入魔,所以莊子說“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蜘蛛式閱讀,則能利用讀過的信息,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網絡;并通過知識網絡,去捕捉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所以這是一種主動的閱讀。
舉例來說,讀完一部厚厚的《紅樓夢》,那你還只是一只不起眼的“螞蟻”。如果你因此去讀脂硯齋的評點、紅學家的解讀,甚至是《清史稿》,那你就進化成對紅學有系統性閱讀的“蜘蛛”了。讀完這些之后,無論你寫了一篇書評,還是腦洞大開寫了一部穿越小說,都要恭喜你,你已經進階到“蜜蜂式閱讀”。因為你的閱讀已完成內化,并產出你的作品。
閱讀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但讀了很多書,卻沒有思想、沒有作品、沒有在實際中得到體現,那如何形成“有效閱讀”呢?
在互聯網已成為大腦“外掛硬盤”的時代,知識記憶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提煉“關鍵詞”。以前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很好,就點右鍵“收藏”,覺得以后一定能用上。可事實上,過段時間再看到這篇文章,就跟沒看過一樣。
所以后來我讀完一篇文章,會把有用的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提煉出來,越精練越好。比如讀到“捷安特”創辦人劉金標的一篇專訪,我把他說的最精彩的部分濃縮成這樣一段,收錄到我的素材庫里:
“一路走來,我始終專注在自行車本業,是因為考慮到,同時把精力分散在兩個以上行業,就像同時想抓兩三只兔子,很可能一只都抓不到。集中精力在一個行業,全心抓一只兔子,就一定抓到?也不見得,但勝算一定會高許多。”
濃縮之后,我在交談、演講、寫作時,都可以方便地引用。同時,經過這樣的提煉,我在記憶中形成了關鍵詞“劉金標、專注、兔子”,就不愁在要用時找不到它。
但只是這樣還不夠,還需要將相關的提煉進行組團。比如劉金標的素材,就可以和我之前的積累,形成這樣的素材組:
知識運用的過程,就是知識內化的過程,否則它們永遠是你的“身外之物”。
同時,你的運用才能將你的閱讀“變現”。這就像你去餐館點一道菜,你不會關心廚房里如何買菜、洗菜、切菜和配菜,關注的只是廚師煎炒烹炸后端上來的菜品。日積月累的螞蟻式閱讀和蜘蛛式閱讀,就是買洗切配的過程,但真正能實現價值的,是蜜蜂式閱讀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