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偶遇多年前的老同事媛姐,原本少言寡語的圖書編輯如今竟兼職經營著一個熟食品牌,上十家連鎖店,還經常做慈善。看著驚訝的我,她說這些全是兒子乾乾的主意,她不過就是執行。她兒子才是高中生啊,怎么回事?提起兒子的教育,媛姐開始滔滔不絕——
多年前的一天,一群親戚坐在一起討論兒女問題,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孩子越小,家長對他的期望越高,希望他成為科學家、經濟學家、名醫,等等,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期望值卻一降再降,只希望他考個好大學、找家公司好好待著。再后來,父母往往會無奈地對兒女說,你給我乖乖結婚、老老實實過踏實日子就好了。
我有些震撼:父母越來越小的期望,孩子越來越世俗狹窄的天地,問題出在哪里?曾國藩說,一個人格局小,比沒有錢更可怕。那時乾乾上小學三年級,我問他的理想是什么,他一會說要當畫家,一會說想當作家,想想又說要開蛋糕房。他的理想一直在變,其實他是沒理想,他只知道每天把作業做了,考試多打點分,去往父母希望的那些學校。這么下去,也許有一天,大學畢業后他將宅在家,迷茫地問我:“媽,我能干什么?”這么想著,我覺得背脊發涼,我決定,要讓孩子清晰地看到高遠天地,我不奢求他一定成就大業,但我想要他盡量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也就是說,我壯著膽想試著培養一個做“大事”的孩子。
我是個普通人,我能帶領孩子去的天地實在有限。牛頓說:“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所以我看得遠。”那么,我也可以借助巨人的人生來提升孩子的眼光、擴大孩子的視野,于是,我開始在網上尋找合適的名人傳記。
我總共找到古今中外四五十位名人的傳記,孩子還小,大部頭的那種肯定不喜歡,我找來的圖書都是圖文并茂。成功不可復制,我不是要孩子從傳記中吸取知識,而是要他像逛人生博物館那樣去了解那些精彩的人生。這些名人來自廣闊的領域,有科學、藝術、音樂、繪畫、思想等,還有冒險、醫學,以及像西雅圖酋長、特拉莎修女、玄奘大僧這樣的冷門人物。孩子從中知道,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可以出大家,任何一件小事,只要認真做,都可以做成“大事”,比如賣咖啡,很小的事情,但美國一位名叫霍華德·舒爾茨的窮小子將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咖啡館開遍了全世界,進入全球品牌百強。

還有,這些成績斐然的巨人,原來也跟他一樣真實而自然,有諸多小毛病,比如,阿基米德喜歡與人辯論;牛頓小時候常受同學欺負,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愛因斯坦脾氣古怪,很不合群,被人叫作“惱人精”……孩子從這些偉大人物的日常里了解到,原來他們也是平凡人,有缺點,有糗事,有迷茫,那么自己這個普通人也可能做出大事業。
妙趣橫生的傳記給了孩子想去做大事的欲望與理念,當然,我還會努力培養孩子諸多做大事的品質與素養,主要是給他講故事、帶他經歷一些突發狀況、讓他介入生活中的“麻煩”等。
比如,抗打壓力很重要,可是乾乾接受不了絲毫打擊,動不動就鬧情緒。我給他講科學家倫琴的故事,倫琴上中學時被老師冤枉甚至開除而不得不輟學,但他從沒放棄努力,34歲被選為大學校長,后來發現了X射線,成為第一位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聽了這個故事,兒子很震驚,因為他再怎么挫敗也沒被學校開除,從此,兒子經常用這個故事來寬慰自己,抗打壓力逐漸增強。
開闊眼界、放大格局也很重要,我給孩子講投資家熊曉鴿的故事,熊曉鴿15歲時只是一個普通電工,后來成為一位記者,某次由于一篇新聞稿,他意識到自己思維局限,眼界太窄,于是毅然選擇留學。留學后,熊曉鴿不斷開闊眼界,打開思路,成為國際巨頭的掌門人,投出100位億萬富翁。
當然,也不能眼高手低,扎實的學識非常重要。比如玄奘,我們以為他就是個和尚,其實他還是位偉大的翻譯家、外交家,知識淵博,交際能力好,情商高。在世界聞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法會”,7000位法師與玄奘辯論18天,最后輸得心服口服。兒子聽得目瞪口呆,說:“取個經還這么難,看來想做點事還真
得練就十八般武藝。”我說:“那是,要不我們總把做成一件大事稱為西天取經呢。”
當然,只有故事是不行的,還得親臨現實。有一年,老家縣城突然被淹,滿城慘狀,難道只是暴雨的原因嗎?我帶著兒子去往現場,到處打探,我們悄悄討論,得出的結果與后來相關部門給出的真相一樣。慘重損失,就來自一時的疏忽、大意、失職,兒子說這件事他會記得一輩子。另外,我們家遭遇麻煩與困難時,我們不會讓兒子袖手旁觀,而是讓他也參與解決。比如,做生意遇上老賴,他與我們一起追債;門面突遇租金暴漲,他與我們一起想辦法。
乾乾在故事的滋養與實踐的洗禮中一點點長大,說實在的,最初我也不知道自己做這些是否有用,但我就是想培養一個格局大一點的孩子,希望他不是越大越普通,而是越大人生分量也越重。
值得高興的是,我的這些努力讓孩子逐漸有了不小的改變。比如,看電視從只看動畫片轉成看新聞、紀錄片,即使是打游戲,也會從游戲原圖、受歡迎程度、裝備設置等上面來調查和評價。對于學校里的一些活動、榮譽,他慢慢懂得放棄和選取,學會客觀理性地評價老師與同學。他給自己設定理想,說要成為一位生命科學方面的科學家,還認真搜索全球著名的實驗室。
有一天,乾乾和我們一起去鄉下看望生病的親戚潘姨,潘姨家很窮,我給了幾百元支援。乾乾說我這種幫助太小氣,治標不治本,他有辦法讓潘姨家富起來。他發現潘姨做的熟食很美味,比我們家樓下那家連鎖店的好吃多了,他建議我們和潘姨一起開熟食店,理由是潘姨有技術,但不懂經營、沒成本;我家沒技術,但有文化,有余錢投資,還熟悉城市,二者完美搭配。我和他爸都覺得天方夜談,我們從沒做過餐飲生意。這時乾乾也不過上初二,他利用暑假給我們出了調查方案和開店方案。后來做連鎖,也是他出的方案。直到前一段時間,他才悄悄告訴我們說,如果他真想成為科學家,可能不會很早就出來工作賺錢,所以我們家現在積攢一些物質基礎,也是在為他心無旁騖地為理想去奮斗而做準備。我和他爸十分吃驚,這孩子竟早已在為自己的大事運籌帷幄。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兒子也比一般孩子看得遠。2019年臘月底,我們覺得武漢肺炎現象離自己很遙遠,兒子卻立刻就聯想到他從記錄片里看過的非典疫情的情況,在我們小區群里提醒大家至少多買一些口罩和消毒水,因為馬上就是春節,人口流動大,如果真有疫情,估計會蔓延。他還要同學聯系在武漢的親戚,了解詳細情況,把那些情況截圖給大家看。后來,隨著疫情的發展,他制作了好幾條視頻來教大家如何隔離、防治、辨別真假信息、正確戴口罩,等等,視頻做得形象生動又實用,連很多老人家都愛看。所以,我們小區幾乎每戶人家都不缺口罩,在防疫抗疫中表現特別好,有好幾戶鄰居的家人從湖北回來,自覺隔離,大家也非常自覺地給他們送食物。
還有,我們庫存了一些真空熟食,原本是準備春節作為節禮產品出售。乾乾聯系從小學到高中的同學,發動大家在世界各地的親戚買口罩,然后在機場一箱箱帶回來,他和同學們又把這些口罩和我們的熟食一起托前往湖北支援的從事醫務工作的家人帶過去。看著兒子有條不紊地做這一切,小小少年卻透出扛大事的責任與力量,我們真的很感動。
這世間,不缺蕓蕓眾生,但可以扛起大任的人物卻是稀缺。作為家長,幫助孩子撥云見月,去發現和找到更廣闊更有意義和價值的天地,于孩子,于家長,與社會,都是善莫大焉的好事。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培養這樣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