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在哥倫布的航海日志里,清清楚楚記錄了這一幕:
1498年,在南美洲東北部某海域,一艘孤單的桅帆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船上的淡水量已是杯水車薪,船員們脫水嚴重、口干舌燥,出于求生的本能,他們為爭搶最后一點點淡水而大打出手。就在壯漢們拳腳相見之際,一名水手不慎被推入了海里,他狠狠嗆了一大口海水,隨即大聲呼喊起來,但他喊的卻不是“救命”,而是“淡水!淡水!”
船員們聽到他的咆哮,紛紛停下了爭執,向海里望去。只見那名船員大口大口地喝著海里的水。海水又苦又咸,喝下去不但不能解渴,反而會越喝越渴,喝多了甚至有喪命的危險。這名水手就算是神經錯亂,若他喝的真是咸海水,也會出現本能的生理排斥,可他卻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于是船上的人也陸續跳入海中,嘗試性地喝了起來,繼而開懷暢飲……這是發生在奧里諾科河口附近大海上的真實一幕。
究竟是哥倫布的船員們得到了上帝的庇佑,還是大海里確實有淡水存在呢?
相傳,南宋末年,元軍兵臨城下,楊太后帶領幼帝走海路逃亡廣東。但才行駛到雷州半島東面,船上的淡水就已耗盡,幼帝渴得奄奄一息。于是太后只得跪在船頭向蒼天祈禱,并將幼帝的玉佩扔入海里,頓時大海中就涌出甘甜的海水。
雖然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發現,大海里確實存在淡水區!
目前已知的海洋淡水區,有我國福建漳浦縣古雷半島東面的玉帶泉淡水區、阿根廷立普拉塔河口附近的淡水區、希臘東南愛琴海淡水區等。最著名的是美國佛羅里達半島東面的淡水區,在這里每天會生成350萬立方米淡水。
這些海洋里的淡水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目前已知成因的海洋淡水區,主要是在大河入海口附近形成,且有以下兩種成因。
第一種是由于河流入海的水量巨大,淡水不能瞬間與海水混合,便浮在海面形成一片范圍很大的淡水區,如剛果河河口附近大西洋上的淡水區。
第二種是在一些大河河口外的海底,存在第四紀晚更新世的下切古河道,其充填的沙礫層是和陸地連通的含淡水層,活動斷層穿過的地方往往會有淡水涌出,如哥倫布航海發現的奧里諾科河口海上淡水區的形成就與這種情況相關。此外,美國科學家發現,佛羅里達半島東面外海的海底有一個小盆地,厚厚的沙石下方就埋藏著豐富的淡水資源,在巨大靜壓力的作用下,這些淡水以泉水的形式噴涌而出,形成了一股流量達40立方米/秒的海底淡水泉,泉水流頂開海水,直達海面,便形成了淡水區。

但也有至今成因未明的海上淡水區。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在遠東太平洋上發現了一處淡水區。但奇怪的是,它既不是海底淡水泉,又遠離大河入海口,它的形成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前蘇聯科學家的發現表明,除了我們能找到的江河入海口海洋淡水區外,地球上一定還有很多隱藏在大洋深處的淡水區等待被發現。隨著衛星技術和勘探行業的不斷發展,將來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勢必會為遠航的船只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