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在和病毒的長期對抗中,對病毒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也對人類免疫系統運作機制增加了了解。我們人類依然無法擺脫病毒這個噩夢。科學家發現,不少的病毒都來源于野生動物,那么,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和野生動物保持應有的距離?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下面列舉近年來給人類健康帶來巨大災難的幾種病毒。
SARS病毒、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都屬于冠狀病毒科。2002年,中國發現首例SARS患者,隨后SARS在世界范圍內暴發。SARS感染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發燒、干咳和呼吸困難。大多數感染者最終會康復,少數出現重度呼吸困難的患者最終死亡。2012 年MERS 病毒首次在沙特阿拉伯被確認。MERS可以通過駱駝這個中間宿主傳染給人類。MERS病毒會造成感染者發燒、氣短,進一步引發肺炎,重癥患者可能死于呼吸衰竭。

中東呼吸綜合征的源頭可能是埃及墓蝠。

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

果子貍曾被認為是SARS病毒的傳染源,但是真正的源頭其實是蝙蝠。果子貍通過捕食蝙蝠感染SARS病毒,人類又通過食用果子貍的肉被感染。
2004年后全世界沒有發現新的SARS感染病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SARS是繼天花病毒后第二種被根除的病毒。SARS能夠被根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超級傳播者被迅速識別并隔離,從而中斷了病毒傳播。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絲狀病毒,外形像彎曲的絲帶。埃博拉病毒來源于野生動物,例如果蝙蝠、大猩猩、野豬……1976年,第一例埃博拉病毒暴發病例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個部落。這次病毒暴發范圍僅局限于部落內,沒有造成大規模感染。此后的幾十年里也只有零星感染者。2014年3月,西非出現大規模埃博拉疫情,感染者全身出血、嘔吐、腹瀉,很多人相繼死去。疫情暴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非一些城市的商販販賣蝙蝠肉制品。埃博拉病毒的感染致死率高達50%~90%(不同類型毒力有差別),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死者的尸體也有很強的傳染性。又因為城市較高的人口密度和流動性,所以造成西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數量達到了空前高的水平。截至2016年1月,埃博拉病毒奪去了1.1萬名西非居民的生命。

恐怖的絲狀病毒——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往往死于大出血。
1967年,幾次小規模的實驗工作中實驗人員感染病毒事件,讓科學家發現了馬爾堡病毒這種由烏干達猴和蝙蝠等野生動物傳播的病毒。馬爾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同屬絲狀病毒,兩者的感染癥狀也很類似,都會造成病毒性出血熱,也就是患者會同時出現高熱和全身出血。大出血導致的失血性休克會進一步造成多器官衰竭,最終導致死亡。
馬爾堡病毒疫情首次暴發時,病毒致死率約為25%。不過,1998~2000年在多米尼加共和國以及2005年在安哥拉的馬爾堡病毒疫情中,病毒致死率都超過了80%。

馬爾堡病毒。
寨卡病毒隸屬黃病毒科,這個類別的病毒借助蜱蟲或蚊子進行傳播。寨卡病毒最早的發現病例可以追溯到1947年,當時科學家在烏干達猴子身上發現了這種病毒。寨卡病毒雖然對成年人影響輕微,但如果嬰兒接觸寨卡病毒,會導致嬰兒腦部發育不完全。
2015年末,通過蚊子傳播的寨卡病毒在巴西等南美洲國家傳播。剛開始,由于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只是出現關節疼痛、皮疹、肌肉乏力等輕微癥狀,因此醫生沒有重視這種病。但隨后陸續有懷孕階段感染寨卡病毒的婦女們生下小頭娃娃,醫生們這才開始懷疑寨卡病毒可能是導致嬰兒患上小頭綜合征的元兇。
寨卡病毒的變異速度非常快。序列分析顯示,過去70多年來,寨卡病毒已經發生了顯著的遺傳變異。這些適應性變異使得寨卡病毒更快復制,逃避人體免疫應答,或者是入侵大腦以外的人體器官。

感染寨卡病毒的嬰兒頭部發育畸形。
雖然早在20世紀20年代狂犬疫苗就已經問世,并有效扼制了狂犬病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但是狂犬病依然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面臨的嚴峻威脅。在患狂犬病的人中,絕大多數是由被狂犬病毒感染的病犬傳播,但近年來蝙蝠也逐漸成為狂犬病毒向人類傳播的重要途徑。
狂犬病毒進入人體后,會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擴散,損傷大腦和脊髓。由于大腦和脊髓功能受損,患者會表現出一系列行為異常,如狂躁、恐水等。少數狂犬病患者會出現麻痹和昏迷。如果沒有及時、有效地接種狂犬病疫苗,感染狂犬病毒的患者死亡率是100%。這正是這種病毒真正可怕之處。
流感病毒屬于正黏液病毒科,通過空氣傳播,能造成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在全世界各地傳播。據病毒學家建立的流感病毒模型顯示,全球每100年會有三次流感病毒大暴發。
流感病毒除了造成人發燒、流涕、頭疼、肌肉酸痛等輕度癥狀,還可能引起病毒性肺炎、細菌性肺炎、心臟衰竭等重癥。每年全世界有300萬~500萬重癥流感患者,其中25萬~50萬人死于流感病毒感染。由于流感病毒屬于RNA病毒,變異速度非常快,因此流感病毒疫苗給接種者帶來的抗性無法長時間持續。
登革熱病毒屬于黃病毒科,和寨卡病毒一樣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登革熱常見于熱帶地區,感染癥狀表現為出血熱和休克。登革熱對所有年齡階段人群都易感,少數人會發病。
1970年以前,只有9個國家暴發過嚴重的登革熱疫情,如今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10多億人受這種病毒威脅。每年全世界有50萬重癥登革熱患者需要住院治療。2016年是近年來登革熱疫情較為嚴重的一年,美洲地區當年有超過238萬感染病例。有經驗的醫生和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維持患者的體液量,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

和寨卡病毒一樣,登革熱病毒也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
尼帕病毒是一種通過果蝠傳播的人畜共患病毒,最早于1998年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養豬場中被發現。孟加拉、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家是尼帕病毒的高發地區。2004年,孟加拉國有工人因為食用了被蝙蝠污染的椰棗制成的椰棗汁,從而感染尼帕病毒。
尼帕病毒的重度感染癥狀表現為肺炎、癲癇、病毒性腦炎、昏迷,感染致死率為45%~75%。目前還沒有有效治療尼帕病毒感染的藥物,也沒有相關預防性疫苗。如果注意避免接觸蝙蝠,或避免食用被蝙蝠污染的食物,或避免接觸感染者,則可以有效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尼帕病毒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