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婧
摘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生、發展既是中國之個性危機又體現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共性危機,本文從人與自然生命的視角,基于自然生命和諧之意蘊,解析自然生命和諧之實現淺思兩個維度,探討“疫情”視域下人之自然生命和諧問題。
關鍵詞:“疫情” 人 自然生命和諧
今日之中國“社會和諧”、“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理念已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普遍共識,這是值得欣慰的巨大歷史進步。然而,伴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深入,辯證的看,機遇與挑戰并存。當下,人們在享受時代進步之碩果的同時亦面臨著工具理性文明下的生態、社會、人之發展等各類危機,這些危機即涉及全球性共性危機又反映著區域性個性危機,并進一步折射出人之生命和諧面臨著各類困境,此次疫情的發生、發展既是中國之個性危機又體現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共性危機,同時折射出追求人之自然生命和諧的迫切性。
一、自然生命和諧之意蘊解析
馬克思言:“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談及人,最本體的表現便是其生命存在。人之生存與發展實質上即是人之生命存在與發展。
人之生命表現為“自然存在”、“意識存在”及“社會存在”,包含著自然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即人之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三者之相互聯系有機統一體。這其中人之自然生命的和諧表現為“身體和諧”和“人與自然和諧”兩個層面。其一,“身體和諧”。“身體”是人之自然生命表現載體。正因為身體有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繁殖等各種本能需要,人才首先作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才有了可能。作為人的自然生命表現載體——“身體”,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構成,無論是各組織、各器官或是各系統都具有各自的特點,然而又各司其職相互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只有和而不同、運動有序的狀態也就是和諧才能使身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有機體,才能使人的生命有序地實現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繁殖等各種需要,基于此,作為“生命和諧”之前提的“身體的和諧”可理解為身體結構之完好和功能的正常。其二,“人與自然和諧”。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表現為身體有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繁殖等各種本能需要,這主要體現了人的肉體存在之客觀性。然,不僅如此,人作為“自然存在物”不僅在于人本身的自然存在,還體現為人與自然之緊密相連性。 人與自然之緊密聯系體現為人來源于自然,又表現為人之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之體現離不開自然,人在依賴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確證自身生命之存在,體現人之為人的特性。概言之,人作為“自然存在物”,來源于自然,與自然緊密相連,本身包含著自然,因此“自然生命和諧”不僅體現為人之身體和諧,還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與此同時,需強調,尋求人與自然和諧,不僅源于人與自然之緊密聯系性,按“和諧”之本身意蘊,其包含著對立統一,和而不同的關系,因此,還基于人與自然之對立性,這種對立性表現為:自然作為客觀存在物,有其自身之規律。人類在使自然人化之過程,確證著自身生命之存在,然而,這種人化過程逐漸改變著自然的原貌,尤其當不合理利益之驅使使人之意愿逐漸凌駕于自然發展規律之上時,便相繼產生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產物,如地震、地漏、酸雨、海嘯、霧霾等各類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此次疫情也正是人凌駕于自然發展規律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確證。基于此,人與自然和諧指基于人與自然之聯系與對立關系基礎之上的,人與自然之互惠共生、協同進化的發展。
二、自然生命和諧之實現淺思
疫情的發生、發展對于人類又再一次敲響了警鐘,人之自然生命和諧的實現如此之迫切與需要,基于當前中國實際,何以實現人之自然生命和諧?其一,和諧實現之動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生命和諧價值認同。習近平總書記言:“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便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有著深厚的思想積淀,這便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辯證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思想及積極實踐、勇于創新的中國共產黨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即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仁愛樂群之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理念,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以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為立腳點對待人與自然和諧、以注重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實現為出發點看待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以追求整體性生命和諧為目標思考人之自身和諧的理念,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與此同時,詮釋出,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結合中國之實際,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西方生命和諧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過程。基于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本身包含著對生命和諧的價值追求。推動生命和諧價值認同,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引領生命和諧價值認同。其二,和諧實現之途徑:注重“生命”教育與實踐,推進生命和諧價值實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自然生命教育是教育之基礎,表現為推進人之自然生命發展。首先,注重尊重及珍愛自身與他人之生命教育。按照生命發展之自然規律,生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人的一生要經歷出生——幼年——青年——壯年——老年——死的過程,任何人都不能幸免。正因此,中西方哲人對于生命認知之理念,離不開對生命終結問題之思。一般而言,唯物主義者明確“生死”本是自然規律,人終有一死,因此能正視生死問題;而唯心主義者通常認為,人之肉體雖會消失,但靈魂可以得到永生,換言之,人可以“不死”。總體而言,無論是唯心或唯物論者,普遍認可人之生命之珍貴性。由此可見,生命教育之首要理念,在于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受教育者能夠認知及體悟生命之珍貴性:一方面懂得尊重及珍愛自身生命,以積極健康之心態面對生死問題;另一方面,以對己之愛衍射對他人之愛,珍愛自身生命亦尊重他人生命,不自傷且不傷人,與此同時,要確立整個生態系統大生命的理念,牢記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將對人類生命之愛推及到對自然萬物生命之愛,尊重自然生態發展規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其次,注重身體健康教育。珍愛及尊重生命之首要表現是使自然生命之載體——“身體”保持健康,這亦是實現生命和諧之首要基礎。何以使身體健康?包括合理膳食、科學睡眠、適量運動。基于此,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需共同努力推進社會形成自覺踐行身體健康活動之良好氛圍:學校方面,除常規教學外,應有針對性開設生理衛生健康、養生學等課程,與此同時,創設環境及時間開展各類實踐活動,普及健身鍛煉,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家庭方面,除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應該更為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父母以身作則,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社會方面,應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現代多樣媒介,開展多種模式之生態環境保護宣傳,鼓勵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愛護生命、保護生命,為人之自然生命和諧之實現共同創建健康生態環境,在健康的生態環境中積極鍛煉身體,使身體更健康,心胸更寬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