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平
(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 225107)
船舶質量管理是為保證船舶建造質量而開展實施的一系列質量管理工作,包括質量目標的制定、船舶建造質量的檢驗、船舶建造過程中質量信息的反饋和傳遞等。
目前大部分造船企業都有一套適合企業自身質量管理制度,但只有少部分企業有與企業生產能力相匹配的質量檢驗系統來對船舶建造質量檢驗過程進行信息化管控[1]。大部分造船企業船舶質量檢驗存在以下問題:
(1)人為干預過分嚴重。過多的主觀因素會影響質量檢驗流程,不同檢驗人員往往會出現不同的檢驗方式。
(2)目前造船企業在質量報檢時大多采用紙質報檢單的形式,資源浪費的同時也不利于保存、查詢、更新,報檢效率不高。
(3)一些質量數據依靠人工錄入Excel表格,效率低且容易出錯。
(4)質量信息傳遞不及時、不同步,經常會出現重復勞動的現象[2]。
本文研究基于移動端的船舶質量檢驗系統,分析船舶質量檢驗流程,通過需求分析構建船舶質量檢驗系統,旨在減少紙質報檢單的使用,減少人工錄入工作量及重復工作,規范、固化檢驗流程。
質量管理的執行者是造船企業的質量管理部門和現場生產部門,其中:質量管理部門負責質量管理計劃的制定、內檢審核及外檢申請等工作,而現場生產部門則負責自檢組織和內檢申請等工作。目前我國骨干船廠的船舶建造質量檢驗流程一般如下:
(1)質量管理部門制定質量檢驗計劃,并將計劃發放給生產部門。
(2)生產部門根據質量檢驗計劃組織自檢,修正自檢過程發現的不合格項目直至自檢合格。
(3)自檢合格完成后,對其中需要內檢的項目,由生產部門向質量管理部門申請內檢,待質量管理部門審核通過后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內檢。
(4)質量管理部門對內檢結果進行記錄。內檢不合格的項目,則要求生產部門修正。修正完成后再次申請內檢,直至內檢合格。
(5)針對內檢結果合格,但仍需要外檢的項目,由質量管理部門向船東/船檢提交外檢申請。
(6)船東/船檢收到外檢申請,對相應項目進行外檢,并將檢驗結果反饋給質量管理部門。
(7)針對外檢不合格的項目,需要生產部門進行修正,并再次通過自檢、內檢,由質量管理部門確認合格后再次申請外檢。
(8)針對外檢合格的項目分為完全合格和帶有修改意見的合格。如是完全合格,則檢驗完成。如是帶有修改意見的合格,則需要生產部門修正。修正完成后由質量管理部門進行檢驗,確認合格則檢驗完成;如不合格則需再次修正,直至質量管理部門確認合格[3]。
在整個質量管理流程中,質量管理部門最重要的工作則是記錄、反饋檢驗信息,并對檢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各類檢驗報表。詳細的船舶建造質量檢驗流程見圖1。

圖1 船舶建造質量檢驗流程
船舶質量檢驗系統的需求分析是在初始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建立功能模型、明確系統用戶并分析用戶,最終確定各用戶的操作權限。系統需求分析過程如下:
(1)用戶挖掘
在船舶質量檢驗系統中,用戶有系統管理員、生產部門施工班組長、生產部門質管人員、質量管理部檢驗員、船東/船檢這幾類。
(2)用戶分析
系統管理員(Administrator)——系統的維護人員,主要進行船舶質量檢驗系統配置,包括服務器配置、權限控制。
生產部門施工班組長——生產部門施工班組長在系統中可執行自檢項目管理中的自檢申請,自檢結果查看操作。
生產部門質管人員——生產部門質管人員在系統中可執行自檢項目管理中的自檢審核、自檢結果錄入、內檢項目管理中的內檢申請操作。
質量管理部門人員——質量管理部門人員在系統中可執行內檢項目管理中的內檢審核、內檢結果錄入、外檢項目管理中的外檢申請、外檢結果信息錄入、外檢結果錄入和外檢結果查看操作。
船東/船檢——船東/船檢在系統中可執行外檢項目管理中的外檢審核。
(3)描繪用例圖
根據上述對用戶的挖掘分析,繪制用例圖,以表述系統用戶和功能的關系,見圖2。

圖2 船舶質量檢驗系統用例圖
船舶質量檢驗系統的硬件組成由船舶質量信息存儲服務器、電腦若干臺、手機若干組成。質量檢驗過程中的信息存儲在船舶質量信息存儲服務器內,各部門人員可以通過PC端和手機端登錄系統查看并操作相關質檢項目。
船舶質量檢驗系統的前臺界面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開發,系統前臺開發的編程語言是C#。后臺數據庫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數據庫系統。
船舶質量檢驗系統主要由系統權限、服務器設置、自檢項目管理、內檢項目管理、外檢項目管理、質量分析6個模塊組成。
(1)系統權限只能由系統管理員操作,主要進行系統的相關權限配置,包括部門設置、人員設置及用戶權限設置。
(2)服務器設置主要進行服務器地址、數據庫名稱等字段的設置,通常也只能由系統管理員操作。
(3)自檢項目管理主要進行自檢相關的操作,包括自檢項目操作(自檢項目的增加、修改、刪除操作)、自檢申請、自檢審核、自檢結果錄入、自檢結果查看等。其中:自檢申請是在系統中填寫自檢申請單,自檢申請單包含自檢項目編號、自檢地點、自檢日期、自檢時間、自檢內容描述等信息。自檢審核是對自檢項目申請的審核,如果審核不通過則退回自檢申請,待自檢條件具備后,可重新提出自檢申請。自檢結果錄入是將自檢的結果錄入系統,包括自檢的參加人員、自檢意見等信息。
(4)內檢項目管理主要進行內檢相關的操作,包括內檢項目操作(內檢項目的增加、修改、刪除操作)、內檢申請、內檢審核、內檢結果錄入、內檢結果查看等。內檢申請即在系統中填寫內檢申請單,包含內檢項目編號、內檢地點、內檢日期、內檢時間、內檢內容描述等信息。內檢審核是對內檢項目申請的審核,如果審核不通過則退回內檢申請,待內檢條件具備后,可重新提出內檢申請。內檢結果錄入是將內檢的結果錄入系統,包括內檢的參加人員、內檢意見等信息。
(5)外檢項目管理主要進行外檢相關的操作,包括外檢項目操作(外檢項目的增加、修改、刪除操作)、外檢申請、外檢審核、外檢結果錄入、外檢結果查看等。外檢申請即在系統中填寫外檢申請單,包含外檢項目編號、外檢地點、外檢日期、外檢時間、外檢內容描述等信息。外檢審核是對外檢項目申請的審核,如果審核不通過則退回外檢申請,待外檢條件具備后,可重新提出外檢申請。外檢結果錄入是將外檢的結果錄入系統,包括外檢的參加人員、外檢意見等信息。
(6)質量分析主要是根據檢驗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并輸出質量分析報表。可以按項目編號、車間、施工班組等信息統計出某個時間段檢驗項目的一次合格率、二次合格率、三次及以上合格率。
根據上述對船舶質量檢驗系統的需求分析及功能模塊設計,船舶質量檢驗系統涉及部門有船東/船檢、質量管理部和生產部門。其質量檢驗工作流程見圖3,具體內容如下:
(1)質量管理部檢驗員QC(Quality Control)將檢驗項目分類后錄入系統。

圖3 船舶質量檢驗系統業務流程
(2)生產部門質管人員在系統中查看到檢驗項目后,在系統中錄入生產信息。
(3)生產部門施工班組長在班組作業完成后可在系統中填寫自檢申請單。
(4)生產部門質管人員在看到自檢申請單后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自檢,并在系統中反饋自檢結果。
(5)自檢合格后,生產部門質管人員在系統內填寫內檢申請單。
(6)質量管理部通過系統查看內檢申請單,并安排檢驗員進行內檢。內檢完成后在系統中錄入內檢結果,以便質量管理部門和生產部門都能在系統中查看內檢結果信息。
(7)針對內檢不合格的項目,由生產部門質管人員根據內檢提出的意見,安排施工班組返工,并在返工完成、確認質量合格后再次在系統中申請內檢,如此反復,直至內檢合格。
(8)針對內檢合格且需要外檢的項目,由質量管理部門在系統中填寫外檢申請單,并聯系船東/船檢查看外檢申請。
(9)船東/船檢可在系統中查看外檢申請并確認外檢時間后,由質量管理部門安排外檢。
(10)外檢結束后,質量管理部門在系統中填寫外檢結果。
(11)針對外檢不合格的項目,由生產部門質管人員需要再次在系統內提出內檢申請,安排施工班組返工,并重復檢驗流程,直至外檢合格。
(12)質量管理部門相關人員匯總統計相關信息,生成質量分析報表,并發給相關部門。
船舶質量檢驗系統針對造船企業質量檢驗存在的問題,梳理質量檢驗流程,構建基于移動端的船舶質量檢驗系統,見圖4。

圖4 基于移動端的船舶質量檢驗系統示意圖
通過在造船企業的實施,該系統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效果。
(1)實現質量檢驗流程的信息化
采用船舶質量檢驗系統,以信息化方式取代人工檢驗交互。相關部門之間在系統中傳遞質量檢驗信息,保證了質量檢驗信息的準確性、質量問題處理的及時性,有效避免了以往依靠人工交互出現的信息傳遞不及時、問題處理拖沓等狀況。
(2)實現質量的重點監控
根據系統中的質量分析模塊,可以按項目編號、車間、施工班組等信息統計出某個時間段檢驗項目的一次合格率、二次合格率、三次及以上合格率。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一次合格率較高的施工班組給予免檢獎勵,對一次合格率較低的施工班組重點檢驗,有效實現了質量的重點監控。
(3)減少資源浪費
船舶質量檢驗系統采用信息化的方式來完成船舶質量檢驗流程,自檢、內檢、外檢申請單及結果信息等都在系統中填寫,實現了船舶質量檢驗的無紙化,不僅減少了紙張浪費,還節約了信息傳遞時間。
針對目前造船企業存在的船舶質量檢驗流程受主觀因素影響大、報檢時大多采用紙質報檢單等問題,開展船舶檢驗系統研究,分析船舶質量檢驗流程,并通過需求分析,構建船舶質量檢驗系統,以此來改善目前造船企業船舶質量檢驗現狀。
在CROWN63型散貨船DY4053項目上全面推廣基于移動端的船舶質量檢驗系統。經實船應用證明:該船一次報驗合格率相較以往同類船型顯著提升,達到87.32%。
通過實船驗證,進一步確認了基于移動端的船舶質量檢驗系統的應用價值,為我國造船企業進一步提升造船質量檢驗水平提供了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