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166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龍觀中心學校 楊若楠
我的家庭條件一直不好,家里所有的錢都是父親在工地上干苦力賺的。我曾怨過父親,為什么不能多掙些錢,可他仍是每天早出晚歸,在家里沉默寡言。讀初中時,為了讓我接受更好的教育,父親將我送進一所寄宿制學校。同學們大多家庭條件優越,他們身上是昂貴的衣服,腳上是各種名牌鞋,每年都和父母去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游玩。而我,穿著樸素的舊衣服和從地攤上買來的廉價鞋子,在同伴中顯得格格不入,為此,我很自卑。
周日下午返校,室友們從家里帶來各種各樣的零食,她們互相分享零食,而我只能坐在角落默默地看著。從同學們的口中,我認識了一個新的世界,一種新的生活,漸漸地,我渴望擁有這種生活。我更加埋怨起父母的貧窮,多要一些生活費的想法在我心里逐漸膨脹。
那一天,我沒忍住,打電話向父親要生活費。第二天,父親便急匆匆地趕來,告訴我他在學校對面的一家面館等我。我下課后直奔面館,父親幫我點了一碗面,說他吃過飯了。我吃了幾口面,就放下筷子,鼓起勇氣說:“爸,你再給我點生活費吧。”“不是上星期剛給過你嗎?”父親疑惑地問。我有些委屈地說:“你們給我的生活費能干什么啊?別的同學都能買自己愛吃的菜,我只能吃些便宜的菜和饅頭;別的同學每個星期都有零食吃,而我的錢只夠吃飯;別的同學周末都有父母陪伴,而你們總是忙著干活。為什么我不能過那樣的生活?”說這些話時,我心里恨極了這個貧窮的家。
父親靜靜地聽著我訴苦,一言不發,等我說完,他用手擦了擦額頭,顯得局促又無奈。他從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個塑料袋,然后拿到桌底下,小心翼翼地打開,將僅有的一張一百元和兩張五十元鈔票挑出來,放在我的面前,自己只留下幾張零鈔。我瞟了一眼桌上的錢,不滿地說:“呀,還是這么少!”我憤憤地一把抓起桌上的錢,氣沖沖地走出面館。
走出面館沒多久,我就開始后悔,自己剛才說的話是不是太重了?可我想多要點生活費又有什么錯呢?我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過了一會兒,見父親還沒有出來,我便返回面館。走到面館門口,我竟看到父親正在大口吃我剩下的面,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個硬邦邦的饅頭,掰成一塊一塊的,放進面湯里……父親不是說他吃過飯了嗎?發現我在門口,父親有些窘迫地看著我。那一刻,我懊悔極了。我在學校里還能吃飽飯,每個星期都能拿到生活費,父親平時在工地上怕是連菜都不舍得吃吧?我再也忍不住了,大步走進面館,緊緊地抱住父親,頭深深地埋在父親的胸前,眼淚流了出來,一個勁地道歉。父親輕輕地拍著我的背,安慰我說:“傻孩子,爸爸怎么會怪你呢,怪爸爸沒本事。”父親伸出手,輕輕地擦去我臉上的淚水,笑著說:“不哭了,女孩子哭了就不好看了。”見父親笨拙地哄我,我忍不住笑了。
過了好久,我拉著父親的手,一起走出面館,父親送我回學校。我一步一回頭,直到我走進學校大門,父親的身影才消失在人流中……

簡 評
本文講述作者因家境貧寒而心生怨恨、感到自卑,向父親要生活費,看到父親的艱苦生活,最終理解父親并擁抱了父親,敘事詳細,內容充實。文章的亮點主要有:其一,線索清晰。全文有兩條線索,一個是事情發展的順序,另一個是作者的情感變化,作者詳細地描述了自己的心理變化,這種變化同時推動著故事的發展。其二,描寫細膩。文章的細膩既體現在對自己心理的描述上,也體現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塑造父親的形象時,用了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描寫父親掏錢,掰饅頭,為“我”擦眼淚,目送“我”回學校等,照應了文章開頭作者對父親的評價——“沉默寡言”。父愛無言,體現在一個個飽含愛意的舉動里。
(魏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