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水稻產業的指導思想
在穩定和恢復水稻面積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水稻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優質綠色水稻生產,著力打造豫南和豫北兩個優質水稻基地,積極鼓勵農企對接,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生產的反饋引導作用,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優化,扶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推廣優質良食味水稻品種,加快豫南“再生稻”發展,積極推廣稻田綜合種養高質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綠色水稻和有機水稻,促進“優糧優價”,打響河南優質好吃稻米品牌,增加綠色優質安全產品供給。
二、高效種植方式的選擇
積極推行以稻麥兩熟為主的種植制度,提高全年糧食產量;豫南低洼地、久水田推廣再生稻種植;水資源相對緊張的稻田,可以發展輕簡化直播稻作生產;水源充沛的稻區應有計劃連片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生態稻米和水產品。充分挖掘各稻區的增產和提質增效潛力,促進河南水稻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積極推廣水稻機械化高效種植技術,提倡稻田深耕深松,秸稈粉碎深翻。優化機插盤育秧技術,推廣缽毯一體化盤育機插秧技術和缽苗擺栽新技術,提高秧苗素質與機插秧質量,提高機插秧水稻增產潛力;丘陵山區稻田推廣軟盤缽苗拋秧技術,解決勞動力緊張插秧難問題;推廣直播稻機械化精量條播穴播技術,提高播種質量,確保一播全苗。
三、優質高效品種的選擇
重視優質抗病品種的選用,根據種植茬口和種植方式,選擇適應當地種植的、通過國審和河南省審定或引種備案的品種。好吃的大米已成為消費者的寵兒,選用優良食味的品種才能生產出好吃的大米。沿黃稻區著重推廣種植優良食味的粳稻品種;豫南稻區選用優質雜交秈稻或常規秈稻,積極發展優質粳稻種植。
在選擇品種時,要考慮種植方式的要求和市場消費的需求:①消費升級,要求優質、好吃、健康。不管是秈稻還是粳稻,好吃的品種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2018~2019年,農業農村部連續兩年評選出50個粳稻和秈稻優良食味金獎品種。“好吃”已經成為選育品種的重要目標。②生產需要輕簡化、資源節約型品種。適宜機械化直播或機插種植,選擇耐密、抗倒、不早衰的品種;抗病性強、營養高效利用、節水型品種等。③規?;a要求不宜單一品種種植。鑒于目前生產條件限制,生產效率及季節緊張因素,要多種種植方式組合應用,需要不同類型品種搭配。④糧食剛性需求,要兼顧產量。品種要豐產穩產,不能一味追求品質而犧牲產量。⑤水稻的生態適應性很強,切忌盲目引種。
四、栽培技術要點
(一)培育壯秧
“秧好一半谷”,培育壯秧是水稻高產的關鍵。播種前要做好種子處理,包括曬種和浸種消毒,以預防水稻大田發生病害,如惡苗病、干尖線蟲病和稻瘟病等。把握好播種量,以實現稀播培育壯秧,一般常規稻大田畝用種量2.5kg~3.5kg,露地育秧每畝秧田播種量25kg~35kg,盤育秧每盤用干種子100g~120g;雜交稻大田畝用種量1.0kg~1.5kg,秧田畝播種量8kg~10kg,盤育秧每盤用干種子60g~80g。做好秧田培肥,重施有機肥,注意氮磷鉀及鋅鐵等微量元素配合。1葉1心時,每平方米苗床用0.5mg/L的多效唑藥液0.15kg~0.30kg,噴苗,確保矮健多蘗。視苗情在2葉1心時追施斷奶肥,每平方米施尿素10g~15g。秧苗栽前4~7天,每平方米施尿素10g~15g作送嫁肥。2葉1心期前,秧田干濕管理,以促長根;2葉1心期后,秧田濕潤、淺水管理,避免長期淹灌。苗期注意防治稻薊馬、灰飛虱、苗瘟等病蟲害,移栽前打一次凈身藥,做到帶藥下田。豫南再生稻早春育苗,做好保溫管理,做好防寒、保溫、通風、煉苗,膜內溫度做到前保、中控、后煉,育秧棚內溫度由小苗期25℃~30℃到大苗期15℃~20℃,移栽前適宜外界溫度環境。機插秧秧齡一般在20天左右,根據前茬時間,做好分期播種計劃。
(二)大田耕整培肥
冬閑田應在前作收獲后及時翻耕曬垡,灌水泡田,栽秧前結合施肥,再耙田耥平。麥茬田,麥收后抓緊翻耕壓埋麥茬,灌水5~7天后再耙田耥平。注意打撈漂浮秸稈。綠肥田于盛花期翻耕炕曬后,灌水泡田15天再犁耙、耥田。整田要求泥土上細下粗、細而不糊,上軟下實。田塊內高低落差不大于3cm。田面無雜草殘茬等殘留物。插秧前水深1cm~3cm,泥漿沉淀不板結。整地施入基肥,有機肥1t~2t、復合肥40kg,均勻混入土壤中。
(三)栽插技術
品種類型不同,插秧密度有不同要求。提倡寬行窄株、寬窄行栽插。常規品種每畝1.6萬~2.0萬穴、雜交稻每畝1.3萬~1.7萬穴。肥田稀植,瘦田密植;早插稀,晚插密。東西行向種植,植株透光性和葉面受光量增加,更能有效利用光能。養殖稻田盡可能插足苗數,漁溝邊適當密植,以增加基本苗。盡量不插隔夜秧(手插)、淺插(2cm)、均勻有序插秧、不漏插。機插秧大田泥漿要適當沉實,瓜皮水插秧;調整插秧機的株距、栽插苗數、橫向取樣次數、插秧深度等。拋秧田泥要軟爛,無水層拋秧,秧苗帶土入泥2cm。條狀或條帶拋栽,通風透光,便于管理。
(四)大田肥水管理
水稻吸收N、P、K平衡協調,才能取得最大肥效和最高產量。一般來說,N、P2O5、K2O三者的比例為1∶0.45∶1.0。因土壤質地及肥力水平不同,土壤的P、K有效供給水平也不同。一般每生產稻谷100kg,粳稻需吸收氮(N)1.8kg~2.1kg,秈稻需吸收氮(N)1.7kg~1.9kg。一般畝產700kg產量,需要畝施純氮19kg~21kg。水稻對N、P、K三要素的吸收量分別在分蘗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形成兩個吸肥高峰。氮素以返青至分蘗期為最高,磷和鉀以拔節期為最高。氮肥分基肥、蘗肥、穗肥、粒肥施用;磷肥一般作基肥一次施入;鉀肥按基肥和拔節期前后兩次施用。
返青分蘗期:深水護苗活棵,淺水促分蘗。插秧后3~7天,追尿素4kg~5kg。插秧后10~15天,追尿素10kg~12.5kg。分蘗達到計劃苗數后,開始曬田。
拔節孕穗期:分蘗盛期后,稻苗起身圓稈即拔節,同時也開始幼穗分化,淺水層和濕潤交替灌溉。此時葉色落黃酌施穗肥,尿素4kg~5kg+硫酸鉀5kg~10kg。此后的粒肥看葉色酌施或不施,以葉面施肥為主。
抽穗揚花期:需水旺盛期,淺水層和濕潤交替灌溉。長期保水層,影響根系活力,不利于健康生長。土壤也不能過干,避免生理失水,造成早衰。水稻抽穗后,噴施0.2%~0.4%磷酸二氫鉀2~3次,兌水50kg~75kg。
灌漿成熟期:結實期耐旱性,雜交秈稻>常規秈稻>雜交粳稻>常規粳稻。灌漿前10天濕潤灌溉,以后淺濕交替,逐步減少灌水。避免長期保水層,也不能使土壤干旱。收獲前7~10天排水,切忌斷水過早,影響谷粒充實度,也影響稻米品質。
五、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
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控策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監測預警,早防早控,分區治理,統防統治,綠色防控。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優先采用抗(耐)病蟲品種、健身栽培、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技術,提高稻田生態系統控害能力。協調應用高效、低風險農藥合理使用技術。推進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相融合,促進重大病蟲害可持續治理,保障水稻產量、質量和稻田生態安全。重點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黑條矮縮病、稻薊馬、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一)非化學防治技術
1.選用抗(耐)性品種
選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褐飛虱、白背飛虱的水稻品種,避免種植高(易)感品種。合理布局種植不同遺傳背景的水稻品種。
2.農藝措施
翻耕灌水滅蛹。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在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統一翻耕冬閑田、綠肥田,灌深水浸沒稻樁7~10天,降低蟲源基數。
健身栽培。加強水肥管理,適時曬田,避免重施、偏施、遲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清潔田園。稻飛虱終年繁殖區,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減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3.生態工程
田埂留草,為天敵提供棲息地;田埂種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等顯花植物,保護和提高寄生蜂和黑肩綠盲蝽等天敵的控害能力;路邊溝邊種植香根草等誘集植物,減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種群基數。
4.性信息素誘殺
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始蛾期開始,集中連片使用性誘劑,通過群集誘殺或干擾交配來控制害蟲基數。選用持效期2個月以上的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平均每畝放置1個,放置高度以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cm~80cm為宜。
5.稻螟赤眼蜂控害
二化螟、稻縱卷葉螟蛾始盛期,釋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頭/畝。每畝均勻放置5~8個點,放蜂高度以分蘗期蜂卡高于植株頂端5cm~20cm、穗期低于植株頂端5cm~10cm為宜。
6.稻鴨共育
水稻分蘗初期,將15~20天的雛鴨放入稻田,每畝放鴨10~30只,水稻齊穗時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活動,減輕紋枯病、稻飛虱、福壽螺和雜草等發生為害。
7.物理阻隔育秧
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蟲網或15~20克/平方米無紡布全程覆蓋,阻隔稻飛虱,預防病毒病。
(二)合理用藥技術
在落實非化學防治技術的基礎上,抓住關鍵時期實施藥劑防治。一是做好種子處理。采用咪鮮胺、氰烯菌酯、乙蒜素浸種,預防惡苗病和稻瘟病;吡蟲啉等種子處理劑拌種,預防秧苗期稻飛虱、稻薊馬及飛虱傳播病毒病;赤·吲乙·蕓苔、蕓苔素內酯、毒氟磷苗期噴霧,培育壯秧。二是帶藥移栽,減少大田前期用藥。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內吸性藥劑,帶藥移栽,預防螟蟲、稻瘟病、稻薊馬、稻飛虱及其傳播的病毒病。三是做好穗期保護。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根據穗期主攻對象綜合用藥,預防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穗腐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
(三)建議用藥品種
防治二化螟、大螟,優先采用蘇云金桿菌(Bt.)、金龜子綠僵菌,化學藥劑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康寬)、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維鹽)、甲氧蟲酰肼等。
防治稻飛虱,種子處理和帶藥移栽應用吡蟲啉、噻蟲嗪;噴霧選用金龜子綠僵菌、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蚜酮等。
防治稻縱卷葉螟,優先選用蘇云金桿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等微生物農藥,化學藥劑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茚蟲威等。
防治稻瘟病,葉瘟在田間初見病斑時施藥;破口抽穗初期施藥預防穗瘟,氣候適宜病害流行時齊穗期第2次施藥。采用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井岡·蠟芽菌、申嗪霉素等生物農藥或三環唑、丙硫唑等化學藥劑。
防治紋枯病,在水稻分蘗末期至孕穗抽穗期施藥。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7~10天施藥預防,如遇多雨天氣,7天后第2次施藥。采用井岡·蠟芽菌、高含量井岡霉素、申嗪霉素等生物藥劑或苯甲·丙環唑、氟環唑、咪銅·氟環唑等化學藥劑。
預防細菌性基腐病、白葉枯病等細菌性病害,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噻霉酮、噻唑鋅。預防病毒病,選用毒氟磷、寧南霉素。田間出現發病中心時,立即用藥防治。重發區在臺風、暴雨過后及時施藥防治。
六、稻谷的科學收儲
水稻適時收獲是確保稻谷產量、稻米品質、提高整精米率的重要措施。收獲太早,籽粒不飽滿,千粒重降低,青米率增多,產量降低、品質變差。收獲過晚,掉粒斷穗增多,撒落損失過重,稻谷水分含量下降,整精米率偏低,稻谷的外觀品質下降,商品性能降低,豐產不豐收。稻谷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谷粒穎殼95%以上變黃即可以收獲。含水量在20%~25%為宜。水稻出穗后45~50天收割可以兼顧產量和米質,是適宜收獲期。
晾曬烘干:自然晾曬越來越不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現狀和要求,一是無地方曬糧,二是不能及時曬糧,三是遇到陰雨天,稻谷霉變??刹捎孟冗M的低溫(40℃)烘干技術,不僅能保證稻谷質量,提高出米率,還能確保稻米的最佳食味。
入庫儲藏:秈稻安全含水量不超過13.5%,粳稻含水量不超過14.5%。糧倉要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水、防潮和防鼠性能。糧倉周圍不堆放雜物,附近地面不留散落的糧食,倉頂不漏雨,周圍地面干凈整潔。推廣稻谷低溫(15℃)儲藏保鮮,以保證大米食味。
作者簡介:尹海慶,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水稻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和參與國家、省級科研項目30多項,培育水稻品種10多個,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8項,發表論文40多篇,主編參編著作9部,主持和參與制定地方標準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