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水 馬英洪 趙麗娟 羅興紅 鄭儒斌



摘 要:為了篩選出適應瀏陽地區生態條件的一季中稻品種,為水稻品種更新換代提供科學依據。2018年以13個優質稻新品種為材料,以隆兩優149為對照,在瀏陽市張坊鎮進行了生態適應性比較試驗,主要考察了不同水稻品種在相同播期條件下的生育期、農藝性狀、抗逆性和產量等綜合性狀指標。結果表明:從產量角度看,望兩優1133產量較高,其次是Y兩優1964,可作為高產品種(800 kg/667m2以上)在瀏陽推廣;而從米質方面來看,晶兩優534、隆兩優836的米質達到國家優質稻谷2級標準,兆優5455為湖南省二等優質米,更適合作優質稻發展。
關鍵詞:水稻;品種;適應性;篩選;評價;瀏陽
中圖分類號:S511.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0)02-0007-04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screen out the middle-season rice varieties suitable for being cultivated in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Liuyang area,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rice varieties replacement. In 2018,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n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13 new high-quality rice varieties was conducted in Zhangfang Town, Liuyang City, and Longliangyou 149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The main traits including growth period, agronomic traits, stress resistance and yield under the same sowing date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ield, Wang Liangyou 1133 has a higher yield, followed by Y Liangyou 1964, Long Liangyou 281, and Long Liangyou 534, which can be promoted as high-yield varieties (above 12 000 kg/hm2) in Liuy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ce quality, Jing Liangyou 534 and Long Liangyou 836 reach grade 2 of “the national quality rice standard”. Zhaoyou 5455 is a Hunan second-class quality rice, suitable for high-quality ri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ice; variety; adaptability; selection; evaluation; Liuyang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四大糧食作物之首。湖南是全國糧食主產區,2018年湖南水稻種植面積4 009 000 hm2。瀏陽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市。糧食生產離不開種子,而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要素。隨著種業市場化經營以來,大量的新品種涌入瀏陽市,水稻品種呈現多、亂、雜等現象,群眾難分良莠,主導品種不明確,農民選擇品種時無所適從,且不同品種間綜合性狀差異較大,難以發揮品種優勢,不僅造成農民增收困難,也給大米加工企業造成選料困惑。不同的品種在同一條件下對環境的適應性各不相同,對環境因子的響應也各不相同[1]。為此,選擇具有生態適應的品種作為主推品種,發揮品種生態優勢,有利于優良品種的推廣與應用,幫助糧食企業解決品種選擇難題,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2-10]。為更好地發揮品種優勢,促使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筆者根據《瀏陽市2018年水稻品種生態適應性對比試驗工作方案》,選擇13個品種在瀏陽市張坊鎮進行水稻新品種生態適應性對比試驗,擬從中篩選出適應當地生態環境且米質優、抗逆強、單產高的一季中稻品種,為水稻品種更新換代和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確保水稻生產用種安全,農戶增產增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瀏陽市張坊鎮張坊村陽園組水稻田進行,試驗田面積780 m2,前作為油菜,土壤類型為潴育性水稻土,耕作層16 cm;pH值 6.63,有機質含量22.6 g/kg,堿解氮136.13 mg/kg,有效磷9.821 mg/kg,速效鉀61.28 mg/kg。試驗田排灌方便,歷年易發生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紋枯病和稻曲病等病害,無細菌性病害發生史。試驗地海拔285~290 m,年平均氣溫17.5℃,年降雨量1 700 mm,無霜期256 d,日照
1 600~1 800 h,受連云山系的影響,濕度83%,冬暖夏涼,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1.2 試驗材料
參試水稻品種13個,均已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具體品種和選育單位見表1。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3個處理,即一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隆兩優149作對照(CK),采取順序區組排列,3次重復,共39個小區。小區長5.60 m,寬1.86 m,面積為10.42 m2,小區間留有50 cm走道,重復間距50 cm。每小區分7行,每行21株,行株距為26.6 cm×26.6 cm,密度為9 422株/667m2,每株插1粒谷苗。小區插有1.5 m長竹片品種標識牌。在生長期記載各品種的齊穗期和植物學性狀,并于成熟期取樣考種,每個品種隨機取2株,調查株高、穗數、粒數和結實率等。
1.4 試驗管理
試驗采用水育秧,每個品種取45 g種子,先用咪鮮胺浸種消毒,然后采用少浸多露的浸種方法和常規方法催芽。2018年5月20日播種,秧田按常規方式施肥管水除草,濕潤踩廂,泥漿踏谷。5月23日出苗,苗期追施尿素10 kg/667m2,移栽前1 d噴施防治二化螟、稻飛虱的送嫁藥。6月5日翻耕大田,并深施40%復合肥 (N∶P2O5∶K2O=20∶8∶12) 25 kg/667m2作基肥,6月14日耙平田面,6月15日移栽,6月20日用12%芐·乙(拋禾好)35 g/667m2拌尿素5 kg/667m2撒施,除草和促進水稻分蘗;7月1日第2次施肥,施尿素6 kg/667m2。大田水漿管理以“寸水返青,淺水分蘗,有水抽穗,干濕壯籽”為原則。全生育期共防治二化螟和稻飛虱2次,未施用防治水稻病害的藥劑。試驗于9月15日排水擱田,9月29日成熟收割(兆優5455品種在10月4日成熟收割),收獲時對各品種分小區進行取樣統計。
1.5 數據處理
試驗調查數據采用Excel 2013軟件進行計算,并運用SPSS軟件進行Duncans新復極差法方差分析,比較各品種間差異顯著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藝性狀表現
2.1.1 齊穗表現 由表2可以看出,13個品種均在5月20日播種,從播種到齊穗時間不一致,超過100 d的品種為兆優5455,為103 d;時間最少的87 d,品種為隆兩優534、龍兩優018、深兩優8010;其他品種均在89~100 d;齊穗天數最多相差16 d。兩系品種之間的播種到齊穗時間表現也不相同,國審品種兩優688播種到齊穗89 d且生育期最短;生育期最長的品種為隆兩優149,播種到齊穗99 d,相差10 d。
2.1.2 農藝性狀 由表2可知,參試品種中株高最高的是隆兩優1377,為116.7 cm,最矮的是吉兩優3885,為101.2 cm,除Y兩優1964、晶兩優534、兩優688、隆兩優836、龍兩優018、吉兩優3885、深兩優8010外,其他品種均比對照高;穗長最長的是Y兩優1964,為30.9 cm,最短的是深兩優8010,為22.1 cm,其他品種的穗長均比對照長;各參試品種的株型除Y兩優1964、隆兩優281、晶兩優534、兩優688、龍兩優018、兆優5455、深兩優8010株型一般外,其他都比較緊湊,略占38.46%;除晶兩優534、隆兩優836、隆兩優1377、吉兩優3885、深兩優8010和對照品種耐肥外,其他耐肥水平一般或中等;各參試品種的穗型除晶兩優534、兆優5455屬大穗型外,其他品種穗型均為中等。
2.2 經濟性狀
各參試品種的有效穗最多的是望兩優1133,為21.2萬穗/667m2,最少的是吉兩優3885,為15.3萬穗/667m2,其次是深兩優8010,為15.4萬穗/667m2,分別比對照少0.3萬和0.2萬穗/667m2,差異不明顯;實粒數最多的是望兩優1133,為170.8粒/穗,最少的是隆兩優149,為113.3粒/穗,其余參試品種的實粒數均大于對照;千粒重最重的是望兩優1133和隆兩優534,均為28 g,最輕的是晶兩優534和龍兩優018,均為23 g,比對照隆兩優149少2 g;理論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望兩優1133、Y兩優1964、隆兩優281、隆兩優534、晶兩優534、兩優688、隆兩優836、隆兩優1377、龍兩優018、兆優5455、吉兩優3885、深兩優8010、隆兩優149(見表3)。
2.3 抗病性表現
13個參試品種在試驗中均沒有發生稻瘟病,表明試驗品種對稻瘟病有較好抗性(可能與當年的氣候情況有一定的關系)。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所有參試品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發病較為嚴重的品種有Y兩優1964和吉兩優3885,病株率均為5%;其次是兆優5455和隆兩優149,病株率為4%;再次是隆兩優1377,病株率為2%;其余品種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株率均為1%。稻曲病的發病情況為:除隆兩優836、兆優5455零發病外,望兩優1133、Y兩優1964、隆兩優281、隆兩優534、晶兩優534、兩優688、隆兩優1377、龍兩優018、吉兩優3885、深兩優8010和隆兩優149稻曲病的病穗率依次為0.63%、0.56%、1.43%、0.24%、0.42%、2.73%、6.96%、0.42%、0.53%、0.25%和5.29%。其中稻曲病的發病又以隆兩優1377發生最嚴重,隆兩優149為其次。紋枯病以兆優5455和吉兩優3885發病較重。
2.4 產量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平均產量均比對照品種高,產量最高的品種為望兩優1133,為1 014.05 kg/667m2,比對照增產129.61%;其他依次是Y兩優1964、隆兩優281、隆兩優534、晶兩優534、兩優688、隆兩優836、隆兩優1377、龍兩優018、兆優5455和吉兩優3885,分別比對照增產85.49%、74.60%、71.55%、71.12%、70.25%、67.65%、67.63%、40.93%、38.90%和35.12%;產量最低的品種為深兩優8010,為466.20 kg/667m2,比對照增產5.53%。除深兩優8010比對照品種隆兩優149增產不顯著外,其余品種均比對照品種增產顯著,其中望兩優1133、Y兩優1964、隆兩優281、隆兩優534、晶兩優534、兩優688、隆兩優836、隆兩優1377、龍兩優018、兆優5455和吉兩優3885增產極顯著。其中隆兩優534、晶兩優534、兩優688、隆兩優836和隆兩優1377等5個品種的產量差異不顯著;龍兩優018、兆優5455和吉兩優3885品種間產量差異也不顯著。
3 小結與討論
參試品種中除深兩優8010和隆兩優149等品種的產量在500 kg/667m2以下,其他品種的產量均在500 kg/667m2以上。因此,從產量上看,均可在瀏陽地區作中稻栽培。綜合考慮抗逆性、農藝性狀、稻米品質和經濟性狀,建議選用晶兩優534、隆兩優836等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以上的品種或兆優5455等達到湖南省二等優質稻米以上的品種,比較符合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如僅就產量而言,首選望兩優1133,其次是Y兩優1964。其他品種如隆兩優281、隆兩優534、晶兩優534、兩優688、隆兩優836和隆兩優1377等產量表現也比較高(700 kg/667m2以上),但應適當密植,強化田間管理,增加有效穗,提高單產。
參考文獻:
[1] 王 平,郭小俊,謝成俊,等. 蘭州市旱作區馬鈴薯品種(系)比較試驗[J]. 中國農學通報,2019,35(32):20-25.
[2] 楊 林. 雜交水稻新品種(組合)品比試驗初報[J]. 四川農業科技,2018(7):12-15.
[3] 魏文武,黃長征,馬建英,等. 隆兩優534在眉山示范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 雜交水稻,2018,33(6):45-46.
[4] 張 健. 水稻新品種晶兩優534特征特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 江西農業,2019(14):22.
[5] 王浩東. 中稻新品種篩選試驗[J]. 現代農業科技,2017(9):60-61,67.
[6] 李劍波,梁 平,蔣建為,等. 高產兩系雜交中秈新組合龍兩優018[J]. 雜交水稻,2016,31(6):75-76.
[7] 羅興紅. 不同播種期對兆優5455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農業科技通訊,2019(3):72-74.
[8] 廖若鵬,王 陽,王尚榮,等. 2018年宜昌市夷陵區水稻品種大區比較試驗[J]. 現代農業科技,2019(15):37,39.
[9] 王海林,何勝華,王 華,等. 2017年遵義市雜交水稻新品種比較研究[J]. 園藝與種苗,2019,39(4):71-74.
[10] 何 奎,裴 榮,秦 鵬,等. 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隆兩優281[J]. 雜交水稻,2017,32(3):91-93.
(責任編輯:張煥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