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勝基
開拓創新,用智慧汗水打造大美稻田畫;持之以恒,用擔當奉獻踐行民族團結使命。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他將“一粒米的故事”演繹得異彩紛呈;他是一個錫伯族農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不懈奮斗。

張愛忠(左)介紹錫伯族剪紙
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乾隆年間,清廷調派英勇善戰并懂得農業生產技術的錫伯族官兵及眷屬共計3000余人,經過15個月的艱苦跋涉,西遷至新疆的伊犁地區屯墾戍邊,這成為中華民族史上的一大壯舉。
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原興隆臺錫伯族鎮)就是西遷的起點。如今,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這里,因為這里有著世界最大稻田畫基地、“中國最美田園”、國內極具特色的休閑與旅游示范點——“稻夢空間”。它的建設者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個打造“新傳奇”的錫伯族農民,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等榮譽稱號獲得者,他叫張愛忠,現任沈陽錫伯龍地創意農業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從一粒種子變成白晶晶、香噴噴的米飯,歷經春播、夏鋤、秋收、脫粒、裝袋、運輸等漫長過程,每一粒米都有著成長和奉獻的故事。張愛忠也是一樣。
沈北新區是遠近聞名的稻米之鄉,張愛忠20歲時就開始經營稻米加工,很快便將小加工廠發展成為年加工優質大米10萬噸的大企業。在許多人看來,這是做夢都不敢想的“蝶變”。但張愛忠并不滿足,“作為錫伯族的后代、地道的沈陽人,我愛家鄉,更要把家鄉人吃苦耐勞、敢為人先的精神發揚光大。我要建更大的生產基地,種出更好的大米,創造更響亮的稻米品牌”。
“田間小路上,蔚藍天空下,稻浪涌動,滿目金黃;稻香撲鼻,沁人心脾。”這可能是很多人腦海中想象出來的美妙場景,而張愛忠則將其變成了現實。
“我理解的農業,不光是食物,還要好看、好玩,有藝術氣息和文化內涵。”在沈北新區政府的引薦下,張愛忠與稻田畫結緣,再次找到了事業發展的契機。2012年,張愛忠傾其所有,起早貪黑帶頭干,從全國各地的農業科研院所,乃至日本、意大利等水稻種植地引進彩色稻種進行雜交培育,利用數字定位技術,人工控制稻秧株高,讓圖案呈現出凹凸有致的立體感,在廣袤的稻田中打造出神奇美麗的稻田畫……僅用3年時間,占地1500畝的集綠色生態種植、生產加工、旅游觀光和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稻夢空間”就橫空出世了。
當稻田與創意結合,當產業與文化相融,“稻夢空間”立即成為各地游客青睞的“打卡地”、沈陽的新地標和東北地區休閑農業的“新名片”,年接待游客數量達20余萬人次。以2019年為例,“稻夢空間”策劃推出了“我愛你中國”大型主題稻田畫卷,盡情贊頌偉大祖國、謳歌美好新時代。
經過多年的人才引進和培養,“稻夢空間”現已擁有稻田畫制作的核心技術,引領國內同類項目發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向十幾個省份輸出稻田畫制作技術。園區內還設有減免租金的“農業創客”示范基地,讓近百位創業者擁有實現夢想的平臺。多年來,張愛忠帶領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遼寧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合作,先后組織實施食味品種培育、稻田養殖等項目,并向科技型公司轉變,目前年接待研學游學者1萬余人次。
如果說“稻田畫”是張愛忠的創意之作,那么帶領農民獲得豐收、種出好大米才是他的初衷與目的。“能帶領農民群眾致富是我的驕傲,也是我的使命。”這是張愛忠常說的一句話。自公司成立以來,“稻夢空間”采取與當地農民合作經營模式,由農民自己嚴格按照綠色種植標準規范種植,統一稻種、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收割,公司按照約定的市場保護價統一收購符合“綠色標準”的水稻,在讓消費者吃上放心大米的同時,惠及周邊1000多戶農民。
創業之初,張愛忠著實吃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數不清的苦:為了事業傾其所有,卻幾次跌入“谷底”;夏季南方潮濕,客商購買的大米發霉了,他火速趕到現場,主動承擔損失;“稻夢空間”初建時,道路、水渠、配套設施等均沒有完整的圖紙,只能邊干邊學邊設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為了節約資金,自己挖溝、建房、砌坡、鋪設管道電線,沒日沒夜地苦干在施工現場。“他身上有著錫伯族人特有的堅毅與果敢,精力和體力超常,思維是跳躍式的。最值得大家佩服的地方就是——他的眼光總是瞄向前方、遠方,把事業干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一名員工這樣評價張愛忠。
2019年9月24日,遼寧省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在“稻夢空間”組織多民族群眾參加了“民族一家親、奮進新時代——遼寧省各族群眾喜迎國慶70周年大聯歡”活動。在活動現場接受采訪時,張愛忠說:“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而產業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我作為一個錫伯族農民,要為這個‘良性循環’盡己所能地添磚加瓦,永遠把民族團結放在心坎上。”
2019年,張愛忠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代表,參加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慶典活動。他感言道:“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我激動得幾次流下熱淚,深刻體會到‘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含義。我堅信,只要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斗,實現中國夢指日可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個創業者,我一定會堅守初心、踐行初心,發自內心地聽黨話、跟黨走……”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張愛忠特別喜歡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這句詩,并將其銘刻在心里。正是源于對黨和家鄉故土的熱愛,張愛忠把滿腔熱忱和全部心血灑向綠海稻田、父老鄉親,積極投身美麗鄉村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
早在15年前,張愛忠就為興隆臺村(現為興隆臺社區)出資安裝了路燈,還負責交路燈電費,引來鄰村眾多村民羨慕的目光;主動為種植大戶融資,關心幫扶困難群眾,為低保戶辦理“副食補助卡”,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鼓勵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致富;長年資助興隆臺錫伯族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困難學生,資助學校開展射箭等學習科目;在改善村屯環境衛生方面,主動獻計獻策出資……“即使在事業低谷期,哪怕在資金運轉出現問題時,我也從未改變過反哺家鄉、建設家鄉的初心。”張愛忠說:“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稻夢空間’在營業期間共組織40多場‘我愛你中國’快閃活動,游客累計參與人數達8萬多人次,我每次都熱淚盈眶地揮舞著手中的五星紅旗,與大家高唱《我愛你,中國》。過去的辛酸苦累,瞬間在歌聲中化為烏有。”
在田野中大展拳腳,讓農民備受鼓舞,關鍵是要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正是本著這一原則,張愛忠帶領群眾追夢的腳步從未停歇,務實可行的產業發展“新點子”層出不窮。張愛忠表示,下一步,他將和公司全體職工、各民族同胞一道,不斷加深“農旅融合”,把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再拓實拓寬拓遠,帶動更多的群眾過上更加幸福和諧的好日子。